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姚元之:仕隐双栖的书画才子

更新时间:2025-03-06 04:56  浏览量:9

一位特立独行的宫廷画家,平生与林则徐私交深厚,他就是清代乾嘉至道光年间著名书画家、学者姚元之。他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号荐青、竹叶亭生,安徽桐城人。其艺术成就与桐城文化渊源深厚。他一生宦海浮沉,为人为官,既显士大夫风骨,又不失文人雅趣。在清代书画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姚元之出身桐城文化世家,桐城麻溪姚氏族中多文人学者,早年从学于族祖姚鼐,受儒家经典与书画艺术熏陶,博通文史,为文高雅。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户部侍郎、内阁学士等职,官至左都御史。其仕途虽显赫,却始终未弃文人本色,以书画为精神寄托。姚元之与崔旭、梅成栋皆出自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号船山)门下,合称“张门三才子”。

他为官刚正。任上力主禁烟,无惧触怒权贵。道光年间,鸦片流毒日甚,姚元之任左都御史时,多次上疏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惩走私官吏。据《清史稿》载,其奏疏直言广东水师“与洋商沆瀣一气,私放烟船”,矛头直指权臣穆彰阿党羽,后终遭构陷贬职。离京时,同僚赠诗感叹,“一疏惊风雨,孤忠泣鬼神”。

任河南学政期间,有书生被诬“考场夹带”,按律当流放。姚元之细察其文稿,发现文章竟暗藏“吾冤难雪”四字藏头诗,遂重审案情,查明系考官索贿不成构陷。他当庭斥责:“文章本为载道,岂容尔等以笔墨构陷!”终为书生平反,豫中士林称颂其明察。

姚元之长期任职京师,与翁方纲、阮元、张问陶等文人名士交游密切,参与宫廷书画鉴赏活动,曾奉敕为皇家绘制《崇庆皇太后万寿图》。晚年因涉禁烟争议被贬,归乡后潜心书画著述,留有《竹叶亭杂记》等。

姚元之的书法,碑帖兼修,刚柔并济。行草书取法晋唐,尤崇王羲之、赵孟頫,笔致流畅秀逸,结体疏朗,兼具文人书卷气与庙堂庄重感。隶书深研汉碑,参以清中期金石学成果,线条浑厚朴拙,如《张迁碑》之古意,代表作《临曹全碑》可见其功力。小楷精严工整,承袭文徵明之风,多用于题画与书札。

他的绘画兼工带写与文人意趣。擅花鸟、人物、山水,题材广泛,尤以花卉翎毛著称。其花鸟画承袭恽寿平“没骨法”,设色清丽,笔致细腻,如《芙蓉鸭戏图》以淡彩写生,生机盎然。

白描人物师法宋元,线条简练传神,曾绘《历代名臣像》系列,形神兼备,时称“妙品”。注重诗书画结合,常以题跋点景,画中多蕴山林隐逸之思,如《竹石图》以墨竹表君子气节,呈现出高妙超拔的文人画意境。

姚元之书画名重一时,常有官吏携重金求其墨宝。某盐商欲谋官职,献千金求画,他提笔绘《螃蟹图》并题诗:“两螯八足横江湖,谁人识得腹中虚?”以画代礼,拒收贿赂。盐商不解其讽,反喜得“横行”之兆。后有幕僚点破“腹中虚”暗讽其无才,盐商羞赧而退。

即便公务繁冗,姚元之仍保持每日晨起练字、午间歇笔作画的习惯。任户部侍郎时,值国库清账,同僚皆焦头烂额,他却于账册间隙勾勒兰草数笔,笑称:“数字如蝇头,兰气可清心。”他的《衙斋画兰图》今藏故宫,题跋“案牍劳形,唯此幽芳可涤尘”,尽显文人本色。

姚元之与林则徐私交甚笃,二人皆力主禁烟。林则徐赴广东前夕,姚元之赠亲绘《劲节凌云图》(墨竹),题诗“千磨万击还坚劲,清风两袖扫瘴烟”,林则徐回赠端砚一方,刻“肝胆同冰玉”。姚元之遭贬后,林则徐赠书慰藉:“竹亭风骨,岂因霜雪折腰?”林姚的“禁烟之谊”由此可见一斑。

其时,某亲王附庸风雅,强索姚元之为其“鹤寿堂”题匾。姚元之厌恶亲王生活奢靡,挥毫戏谑写下“鹤瘦”二字。亲王不悦,质问其故。他从容妙语解围:“《相鹤经》有云,‘鹤寿千岁,以极其游’,然纵欲享乐则‘鹤肥难飞’,瘦乃寿征。”亲王哑然,此事传为京中笑谈。

姚元之因论洋务与大学穆彰阿政见不合,逢京都任期届满,以“精力渐衰”为由被黜,归桐城县城,添置馆舍(今北街小学内),修建“竹叶亭”,著书、吟诗、作画。他以卖画为生,但立“三不卖”之规,贪官不卖、豪强不卖、铜臭不卖。遇贫寒学子求画,常分文不取,反赠银钱。曾有人劝其“留款增值”,他笑道:“画若传世,何必留名?田间老叟,乐得自在。”

晚年,姚元之居“竹叶亭”时,常邀乡民品茗论艺。某日,农夫携自种山茶来访,他以陈年龙井相待,农夫怯言:“俺这粗茶,怎比大人名品?”他提笔在茶罐上挥毫:“山泉野韵,胜却朱门酒馔。”自此,桐城山茶名声大噪。

姚元之作为宫廷画家,作品兼具皇家审美与文人趣味,他的奉敕之作(如《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展现了清代院体画的精致华丽;而民间流传的写意小品则更具个性,影响江南文人画风。

他身处乾嘉金石学兴盛之际,将碑学笔意融入书画创作,推动清代中期书画由“帖学”向“碑学”过渡。他以金石笔法写梅兰,隶书与花卉题材相结合,开后世吴昌硕、赵之谦之先声。

除书画创作外,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详录书画鉴赏心得、文人轶事及地方风俗,为研究清代艺术与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其艺术理论强调“师古而不泥古”,倡导“以书入画”,对晚清画坛影响深远。

曾国藩评其“书画如秋水文章,不染尘埃;风骨似桐城古木,擎天而立”。

政敌穆彰阿则讥其“以笔墨邀直名,实迂阔不识时务”。姚元之晚年自题小像:“宦海曾翻波底月,砚田终种岭头云。”一语道尽“半世官场,一生文人”的复杂心境。

姚元之以书画养性、以风骨立世,他的艺术生涯,折射出清代士大夫“仕隐双栖”的文化特质、人格操守与生命智慧,及清代官场生态与文人精神的复杂交织。他既以书画服务于宫廷,又以笔墨抒怀明志,作品融合庙堂气象与文人逸趣,在清代艺术史上承前启后。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精湛,更在于将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精神注入书画。恰如桐城派所倡“文以载道”,在艺术与现实中皆践行“道统”与“文统”合一,成为清代文人艺术的典型代表。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藏有其真迹,足见其历史价值。(陈先)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