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0后艺术家走进宁波的乡村美术馆
更新时间:2025-03-19 17:00 浏览量:8
当90后艺术家走进乡村美术馆,当他们集体叩问“艺术乡建”,会有什么“反应”?
《鄞州90后绘画艺术联展》日前在宁波鄞州天童老街的天童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了李磊、陈旭、赵佰仁、罗玮、严妮、赵秀榕、俞科帆、李颖、叶菁等9位9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3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等各种门类,既有对传统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对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探索。
他们很多生长于鄞州的城镇和乡村,有的还在美院求学,乡村美术馆的展览对他们来说大多是第一次,这不仅是一次“被看见”的需要,也是他们集体叩问艺术介入乡村的深层可能。
正如策展人陈士皓的解读:“聚焦90后艺术家,是因为60后、70后、80后艺术家已拥有较成熟的社会资源,而90后正处于职业成长期,更需要平台推广。而乡村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走进。”
天童美术馆所在的乡村语境,为这场展览注入了独特的“土壤性”。
午后宁静的乡村老宅让展览有了松弛的氛围感,你来看展,也来看古街,传统和未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场域。
罗玮的水墨四联《春蔼图》和东吴的山水相宜相和,淡墨的山水描绘江南山水的滋润、清雅,同时也带有一份散淡闲适的格调,这种周末在乡村小野喝着咖啡晒着太阳的小确幸,也是这个乡村美术馆的调性。
罗玮说,画好传统山水画需要文学修养,文人画尤其需要沉淀。90后的他有颗沉静的心。
叶菁的《知遇福泉》和她的人一样清雅灵动,从小生活于东钱湖的她熟悉东钱湖的一切,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从小就是在东钱湖游泳长大的,家里推窗就可以看见湖水。周围十里四乡、福泉茶山都有亲戚,所以就想画这儿熟悉的一切。”
如今,喜欢自由的她一边做艺术培训,一边搞创作,这也应该是很多年轻人渴望的美好生活。
李磊的《丰收》画面饱满,用纪实的方式创作了咸祥一带的海边日常。
“当时是台风天气,渔船进来避港,一边忙着卸货,一片忙碌的景象。正好我开车经过,感觉充满生活气息,特别难忘。”因为热爱艺术,学设计的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艺术创作。
因为平常生活在咸祥,他觉得有这样和同龄人一起做展览的机会,也是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乡村也需要艺术空间和好的展览。
理性的表达和感性的彰显综合在陈旭的作品《Yakamoz》中,他用高饱和度的颜料带给观众画面的冲击力。
“Yakamoz”是土耳其语,充满诗意,意为“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比喻短暂而闪耀的美好浪漫。
赵秀榕的综合材料《无人知道的盛开》,绚烂芜杂的画面,那是心中的盛开。
作者用媒介材料支撑起“空间形象”,并以金银箔纸缀饰画面,地上也是一片“零落”,让闪亮的盛开成为一种过程,犹如樱花的短暂绚烂。
李颖是中国美院在读研究生,她的油画《山》系列是雁荡山写生作品,也是下乡系列作品。
“学生在下乡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绘画技能的提升,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和理解。”雁荡山作为自然的山、文化的山、艺术的山,在每个人眼里、心里、画里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美术馆作为乡建“第三空间”,要融入当地也需要一个过程。幸运的是,他们已经开启了,并在一场又一场的展览中,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代观念在这片土地上自然融合,看到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当代艺术实践中逐渐消融。
尤其可喜的是,这些90后的青年艺术家,正在从“外来介入者”向“在地共生者”的创作身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