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指尖上的艺术之面塑

更新时间:2025-03-19 18:00  浏览量:5

一把竹刀,几团彩面,在民间艺人的指尖翻腾起舞。或捏、搓、揉、掀,或点、切、刻、划,顷刻间,柔韧的面团便化作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面塑艺术。

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等,即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将面团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是流行于山东、山西等地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面塑(图自图虫网)

千年传承

面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和民间信仰。彼时,山西地区祭扫时,喜用面做贡品。后有巧妇感念自然之变,用面团创造出一个个鲜灵似活物的面塑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以表达敬畏之心,祈求丰收与平安。

追溯史料,早在汉代就已有关于面塑的文字记载。至唐代,面塑受到青睐,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花草等造型,不再局限于祭祀,更多地出现在春节、中秋、端午等节庆和民俗活动中,成为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的装饰品与礼品。

现今,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小猪,即为唐代面塑作品,距今至少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

发展至宋代,面塑成为民间节令极为流行的习俗,其制品可被食用,时有“果食”之称。《东京梦华录》曾记载汴京(今开封)街头售卖面塑的热闹情景,可见当时面塑已相当普及。

面塑艺术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明清时期,面塑艺术达到鼎盛。手艺人们不仅在技艺上更加精湛,还在题材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如黄河流域地区的面塑以古朴、粗犷、豪放、深厚著称,长江流域地区的面塑以细致、优美、精巧闻名。

近现代以来,面塑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食用和礼品等多种功能,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广受群众喜爱。

2008年,面塑获批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小小的面塑迈向了高雅的艺术殿堂,既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地域风格

如今,各地不尽相同的风土人情和礼俗讲究造就了面塑艺术丰富的表现形态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山东、山西、天津等地的面塑风格鲜明,已形成一定的流派,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

山东以菏泽的曹州面人为代表,取材于民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

曹州面人的制作主要包括揉球、搓条、拨花、搓串珠、贴面花、压花纹、拨切、挑等传统技法。其造型特点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简单易学,有花鸟虫鱼类、卡通人物生肖类、肖像塑真类等丰富题材。

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其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富有雅拙的美感。

面塑造型形象生动(图自图虫网)

具体来讲,山西南部新绛县、襄汾县的面塑讲究染色,制品华丽别致;忻州的面塑工艺程序复杂,制品光泽饱满,形态如生;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而追求朴素雅致的风格;定襄一带,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透出一种天然的神韵。

作为面塑艺术的一支重要流派,天津面塑起源于山东菏泽面塑,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制作方法精细,造型设计古朴,色彩搭配自然典雅。

天津面塑在继承中国面塑传统技艺的同时,针对原有工序的面团、工艺、技法、尺寸、包装等五个环节进行改良创新,将面塑材料薄、透、润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最终形成了“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手一面团,神韵结合,虚实相连,捏塑世间百态,尽显面塑艺术之神奇。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