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像水系一样思考!欢迎来到武汉双年展的“沉潜时刻”!- 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3-20 23:10  浏览量:6

武汉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琴台馆)开展,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全展设立“文脉探源” “边界交汇” “微光探寻” “未来编码” “生灵之境”五个展览板块,展示来自国内外的140余位艺术家为观众们带来200余件(组)多元化的精彩艺术作品,从城市与生态学层面破译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生灵之境”板块由王乃一策展,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邀请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希冀唤醒一种生态缠绕之间的多维感官体验。展览旨在为观众营造一个“沉潜时刻”,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递变流转之间探寻“共生本体”的意涵,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城市流体的液态回应与生态共生

2024武汉双年展“城市流体”为主题,一面回应着以城市为现代社会核心构成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不同文化在城市中流动、融合、互动、演进,一面呼应着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所具有“流动”“流变"的水文化特征,从生态学的层面破译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2024武汉双年展“生灵之境”板块所在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其中, “生灵之境”展览板块便是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由策展人王乃一策划,邀请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希冀唤醒一种生态缠绕之间的多维感官体验。

“生灵之境”板块旨在回应“城市流体”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液态性”,是对本届双年展主题的延续与诠释。武汉这座城市地处长江中游,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同样武汉城市肌理中的长江蓝轴与山水绿轴所构成的纵横两条山水连绵带,形成了一座的未来生态共生的生灵之境。

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作品《风土(长江流域)》,每幅画中的颜料都是取自不同城市收集的石头制成。

策展人王乃一以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的大地绘画作品《风土(长江流域)》为例讲述着“生灵之境”板块的主题:“水系串联起长江从源头到尽头的几座城市,有关生态、永续的人文叙事议题像一幅动态的卷轴山水画徐徐展开。

像水系一样思考、行走、创作

水系对生灵万物的影响始于栖居却不限于此,它所呈现出的分布式的形态也启发了艺术家与科学家对此非人工系统进行探索。

本次参展作品很少垂直地对“水系”本身进行平铺直叙,大多以系统性的视角切入,超越了将水作为资源客观化或浪漫化的范式。他们不仅思考水,而是像水系一样思考。

“生灵之境”板块展览现场

相应的在整个展览的设定上,策展人把水体液态性的特征以及流动交织的状态引入“生灵之境”的场域之中,并在整个空间呈现之中有所体现。王乃一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希望作品与作品之间是这种交织共融的一个状态,就像水系在全球分布一样。”

水之形生万物,此次参展作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彼此渗透延绵,交织成水系般的动态网络,勾勒出人与非人之间缠绕互渗的流动方式。水系的无处不在,与沉浸于其中“依水而生”的观众,才完整地构成了生灵与其所生之境。

“生灵之境”板块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为观众营造一个“沉潜时刻”,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递变流转之间探寻“共生本体”的意涵,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超越个体地域与国界的生命相连

“生灵之境”邀请了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语境、学术背景的艺术家与科学家,以多学科交织的视野共同探寻“水系”这一议题,思考水如何超越个体、地域、国界将生命相连。正如参展艺术家、生态女性主义学者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所言,“水的流动与翻涌不仅维系着我们身体的运转,也将我们与其他身体、与人类之外的世界相连”。

费俊|“候鸟驿站”生态计划

费俊 《“候鸟驿站”生态计划》

费俊全新创作的《候鸟驿站》便是由艺术家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共同创作完成。这是一个探讨艺术介入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艺术实验项目,通过与水生及鸟类学等专家协作,对武汉美术馆周边候鸟栖居现状展开田野调查,研发与水域生态共生及迁徙候鸟停歇的生态驿站,为跨物种共生理念提供解决思路和实验原型。

川流终为海

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与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 (Aunty Rhonda Dixon-Grovenor)《川流终为海》

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与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 (Aunty Rhonda Dixon-Grovenor)共同创作的作品《川流终为海》则以海岸为方向、以潮汐为节奏、以漫步为表演,传达出原住民对于水系深刻的情感寄托。

漫步海岸这一形式的再现,唤起了我们对祖先“饮水栖衡”生活的记忆,也唤起了我们重新思考——水系究竟赋予了我们怎样的思考方式。

鲍杨&刘娃|无人之局

鲍杨&刘娃《无人之局》

《无人之局》取材于鲍杨与刘娃雨林徒步和长途骑行的经历。浓雾弥漫的热带雨林曾因空中喷洒的落叶剂而化为荒芜,如今退化的森林无法阻挡海水的侵蚀,迫使人们重新种植红树林以修复荒地。在以低廉的成本满足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棕油种植园、散落的无人小岛以及淹没于平静湖面下的村落交织间,关于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反思也从中流淌出来,并在幸存的野生动物重返残存雨林的生态旅游热点中达到高潮

尤塞夫·阿格博 - 奥拉| 土壤之寺

尤塞夫·阿格博 - 奥拉 《土壤之寺》

《土壤之寺》是美国艺术家尤塞夫·阿格博 - 奥拉献给“生灵之境”板块的作品,设计灵感来自植物细胞的内部线粒体和药用植物的营养循环,人们在这座“建筑子宫”中行走、冥想,超大万花筒,被一根根丝线连接、缠绕,万花筒内部五彩斑斓的色彩奇妙也为观众的感官感知,带来来源于生物内在陌生世界的独特美学体验。

西格尔·古丁松| 永动之源

西格尔·古丁松 《永动之源》

西格尔·古丁松创作的作品《永动之源》则是作为一种多感宫雕塑,以分屏装置的形式呈现,屏幕描绘了金属粉尘的不断漂移,通过艺术家的视野不断放大。参观者可以沉浸在抽象物质的运动中,扭曲暗示出新的形状和意象。

作品使用通过粒子合成操纵的堆叠电磁声来响应运动图像中物质的颗粒状纹理,将音景充满整个空间,给参观者创造了一种迷人的、沉思的体验。参观者沉浸其中,在金属粉尘屏幕表面移动和脉动时与金属粉尘的频率中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曹舒怡|蜉蝣

曹舒怡《蜉蝣》

《蜉蝣》则是一个由数字软件生成的肉足虫纲动物的变异体,以三个微观世界形式呈现,体现生物与地质的潜在共同进化。这些无器官的单细胞动物通过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遗骸沉积为厚层的白垩、石灰岩与礁石。作为最古老的原生动物之一,它们的无机身体隐含气候及生态变化的线索。而在与当代数字智能的嫁接下,并置了微观与宏观尺度的自组织智能与机器学习,是一次拓展思维与智能的边界的艺术实验。

关于策展人

“生灵之境”板块

12 王乃一

Wang Naiyi

策展人,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策展人、FAST艺术与科技博览会联合创始人。她是英国中英学术基金会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两届学术奖金的获得者。自2017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策展研究方向课程。近期策展实践专注于生态缠绕与气候危机等议题,先后策划了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广州设计三年展、伦敦设计双年展、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等。

生灵之境板块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5日—2025年5月31日

参观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区分布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D展厅

图片由武汉美术馆供图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