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3D打印美术馆,桐乡田野的一场技术实验
更新时间:2025-03-10 08:16 浏览量:10
在浙江桐乡的田野间,一座由3D混凝土打印技术建造的美术馆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景观。日前,坐落于桐乡洲泉镇华腾猪舍里的田·美术馆已建成开放,建筑占地1027平方米,融合艺术展览、创意工坊、学术交流和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是如今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3D打印美术馆。建筑师和他的建筑团队尝试以3D混凝土打印技术来建造美术馆,为乡村建设提供更经济、高效的方式,契合乡村振兴中改善农民居住空间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希望能在未来探索废旧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可能性。
从远处看,田·美术馆如同田野间的一组巨型管道。管道的造型让人联想到农业灌溉设施,与乡村环境形成视觉呼应,3D打印技术则让这一传统施工难以完成的形态成为可能。在他看来,乡村往往面临建设资源匮乏、施工周期长等问题,而3D打印技术通过“轻建造”减少对土地的干扰,并以低技化的形式呈现高技术内核,实现技术语言与乡村语境的平衡。
“乡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乡村经济、生态与社会的综合发展。”通过3D打印,可以在农村现场快速建造小型建筑,如厨房、茶室、鸡舍等,几天之内便可完成,能够解决乡村建筑建设的时间与资源瓶颈。对于建筑师而言,3D打印技术颠覆了传统建筑设计的分工与流程,建筑师需要与材料科学家、工程师紧密协作,另一方面,技术也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包括实现形态的自由化与装饰的简约化:在田·美术馆的项目中,建筑的外立面保留混凝土原始打印的肌理,去除繁杂的装饰,呈现出与乡村相融合的原生美感。
在建造的过程中,田·美术馆在3D打印技术上突破了许多难点。其中包括材料性能优化:针对不同温度、湿度环境,研发稳定的混凝土配比,确保层间粘结强度、抗压强度及抗老化性能;超大构件精度控制:在规模化生产中实现尺寸误差毫米级控制,保障打印构件与安装精度的一致性,避免结构安全隐患;结构功能一体化:主体结构与墙体内置保温同步打印,减少后期施工环节,提升能效与施工效率。在李以靠看来,这些突破为未来大型3D打印建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田·美术馆虽然使用混凝土,但核心目标是验证以废旧建材作为打印原料的可行性。未来技术成熟后,废弃砖瓦、混凝土碎块等可经处理转化为打印材料,实现‘建筑废料—打印原料—新建筑’的闭环循环。”这一过程不仅将减少资源开采和垃圾填埋,还可降低建材运输成本,这对于偏远的乡村尤为重要,同时让建筑工地扬尘大大减少。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
行业标准征集函
热忱欢迎混凝土生产、设计、设备、施工及应用单位;3D打印设备企业、固废利用企业、外加剂企业、相关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上下游单位积极参与行业标准《2024-0758T-JC 3D打印混凝土免拆模板应用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推动我国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进步!
征集函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