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中国虚拟技术发展的哲学坐标与艺术导引
更新时间:2025-03-23 23:19 浏览量:8
面对游戏《黑悟空·神话》、电影《哪吒2》成为双响炮,我们可能会想到:在中国,神话传说为何经常被改编?特别是如今,《山海经》等神话故事成为影视、游戏、旅游改编的重要对象。孙悟空、哪吒,其原型可能源自域外,但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改编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甚至带有“戏说”的意味。然而,古希腊神话却鲜见这样的改编。
由此联想到,为什么虚拟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会显示出不同的偏好,甚至表现出不同的政策倾向?
在我看来,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具有很强的通约性。打个比方,数字虚拟可以被视为艺术虚构的“数字孪生”。
中西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表现出不同取向,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不同,虚实观不同。
中国虚实观的特点是虚实结合。这种观念深植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之中,也是诸子百家的共识。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秉持这种整体观念看待世界时,往往将虚与实视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生相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并非虚无,而是指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它与“有”(实)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与先秦诸子同样处于文化轴心期的古希腊哲学家,其认识则有所不同。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而永恒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不完美模仿。这种观念明确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强调二者的独立性。到了近代,笛卡尔的“二元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观念,他将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二者互不相干。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使得西方人在看待世界时,往往将虚与实视为两个独立的范畴,注重对二者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这种差异已经充分体现在中西方文学艺术的创作中——
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在创作理念和实践上,注重虚实结合,强调对现实的观照与反映,体现了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注。其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例如,从远古传说,到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经典作品,以至今天的《黑悟空·神话》、《哪吒2》,虽然充满了奇幻的虚构元素,但其核心却在于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善恶。鲁迅曾评价《西游记》:“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都将虚实结合视为创作的基本手法。刘勰把老庄的虚静理论引入文学理论,使虚实结合成为中国美学的关键词。如果没有这种手段,所谓“境外之外”“味外之味”“意境”等美学概念就无从谈起。
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有着明确的界限,神具有超凡的力量和高高在上的形象,他们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与人类世界相对独立。这种神话观念与古希腊哲学中对理念世界的追求相呼应,强调通过虚构的神话故事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命运,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神秘气息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诚然,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我们都是希腊人”。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和精神源泉,后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可以找到其原型。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希腊神话的影子,而我们熟悉的动画故事《狮子王》,上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又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俄瑞斯忒斯的为父复仇。但这只反映了文化的原型对后来创作的影响,而不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并且与现实结合,将神话进行改编。
如果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文学艺术流派来分析的话,大致可以说,西方倾向于泾渭分明,中国则倾向于二者结合,原因就在于西方主张“主客二分”,而中国强调“天人合一”。——还是要强调一下,这只是“大致”的判断,不能绝对化,“例外”当然不少。
在处理虚实关系上,艺术先交出答卷,虚拟技术是后来者。在中国,虚拟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受益于西方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虚实哲学的作用。其实,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具有重现实、重实用、重民用的特征,已经体现了中国虚实观,今天的虚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走的这个路线。
虚拟技术最初在发达国家兴起,中国则是积极的跟跑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这种差异随着虚拟技术的推进,越来越明显。中国更倾向于实用性和民用性,强调技术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例如,针对元宇宙,从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国资委、国家广电总局五部委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到上海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明确强调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在工业领域,虚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故障诊断等方面,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社会治理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应急演练、城市规划展示等活动,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种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虚拟技术应用理念,旨在避免技术发展“脱实向虚”,确保技术成果能够真正惠及社会大众,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文化旅游领域,虚拟技术虽只是小试牛刀,却屡屡获得成功,“沉浸式文旅”成为文旅部、工信部等多部委共同推动的技术。其中的典型案例,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还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数字场景起到了示范窗口作用。
西方在虚拟技术的探索上则更倾向于建构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强调虚拟空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西方社会对虚拟技术的关注焦点往往集中在虚拟身份、虚拟经济和虚拟社会的构建上,试图通过这些创新性的探索创造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例如,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创建独特的虚拟身份,参与虚拟社交活动,建立虚拟经济体系,甚至形成了虚拟货币、虚拟资产等概念。
不同的虚实观和虚拟技术偏好都是值得尊重的,双方应相向而行。
中国强调虚实结合的虚实观,注重技术与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能够确保虚拟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展开,避免了技术发展脱离实际而陷入空洞的虚拟世界。然而,这种注重实用性的理念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技术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由于过于强调技术的现实应用价值,可能会使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虚拟技术研究在短期内难以找到明确的现实应用场景,从而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虚拟技术是在西方的土壤里首先生长出来的,西方是中国的“师傅”。西方的虚实分离观念在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探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西方文化中对虚拟空间独立性的强调,为虚拟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环境。当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如果过于强调虚拟空间独立性的观念,可能导致技术发展与现实需求脱节。如果虚拟技术的发展仅仅局限于虚拟世界内部的创新,而忽视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融合,会使技术成果难以真正落地应用,甚至引发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
在虚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中西方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技术发展路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区别。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双方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虚拟技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