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笔记:为什么一些技巧不错、语言不错的文章也很难让人读下去
更新时间:2025-03-24 04:18 浏览量:5
如今的文学刊物、文学图书,很有一些是让人难以卒读的。不是语言不流畅,不是技巧不纯熟,就是读起来没意思。这种没意思是因为没有内在的情感逻辑,没有之所以写出这样的作品的不得不写的道德正当性与情感正当性,从出发点上就错了以后,任何情节安排、人物设置、场景描绘就都失去了最核心的张力支撑,变得乏味可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中都存在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近乎普遍。
古人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有个“愁”在里头,现在这一类作品连个“愁”也懒得说了。零度写作还有个“零度”,实际上是对热情被辜负之后的一种极端情感宣泄方式,这类写作却是连这样的情绪底蕴也尽付阙如的。他们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因写作而获得的利益而写作,没有情感。
写作还是要从情感出发,从写作者自己人生际遇中的情感出发,只有这样形成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最基础的、逻辑道德意义上不矫情的正当性。
那种为了写作之外的功利主义目的的写作不必谈,那种以写出文章、写出漂亮文章为目的的,也会被立刻被识别出来其中“硬写”的无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文字和技巧都很好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觉着乏味的重要原因。他们恰恰失去了写作的初心,失去了从情感出发的真实性,违背了文章的道德。有情感未必能写出好作品,而没有情感则一定不会有好作品。何以没有情感还要写作?无非是其他的功利目的使然而已。满足于发表和出书,满足于用炫技式的语言形式又完成了一篇写作本身,这样的自我满足哪怕是对于很勤奋的写作者来说,也总是难以摆脱掉“班味儿”,总是挥之不去那种为了完成谁给布置的任务才进行写作的意思。
学语言、学技巧,但是不为语言和技巧所惑,永远都以情感出发进行写作,这才是写作的保持初心。真,是写作的出发点。失去了“真”,就有了假味儿,就站不住脚了。所谓矫情,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包括那些假装有感情其实没有真感情的写作。
所谓有感情,未必都是大喜大悲之类的激烈情绪,淡淡的愁绪、有味道的意趣抑或说不清道不明的郁积,也都是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写作的正当出发点,就会让同样是人类的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
比如有人立项式地要在一个时间段内写一条街、写一条河,其中有多少情感因素呢?正常人写一条街、一条河,不过是偶尔有感、偶尔书写而已。弄得再完整,如果不是日积月累的文字,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不值得一读东西了。
很多时候,貌似一气呵成的一篇文章并非一下完成的,往往是多次写作的最后结果而已。一本书就更是这样,一定是长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书写的结果。而很少是先列了题目和目录,先有了框架之后再进行集中写作的作业。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写作,如果不是事先规划而是自身兴趣使然的自然而然,才会有自然生长出来的果实一般的醇厚味道,才更趋近于自然的创造
在短时间内一定要写出能出一本书的写作量来,那就一定是带着任务的非自然感情基础上的写作了,写得再好也还是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味道,有报告文学式的新闻采访感。
正常的成书过程应该是日积月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积累成了关于一条街、一条河上的很多文字,其中蕴含了写作者在年复一年的这条街上、这条河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寄托,那样积累出来的文字才有可能带着情感的温度。
单纯是客观描绘和强拉硬扯的情感的话,就很难打动人。另一方面,从写作者个人的角度上说,每个人的写作其实都是有时有会儿、有属于自己宝贵的创作年华限制的,为了一点点功利主义目的而写自己没有感情寄托的东西,就不能抽出时间来去写自己有感情的题材,那也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和对自己的写作乃至对自己的人生的不负责任。
写作者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外在于情感的功利主义而写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可叹可悲的自我奴役而已。
写作一定要随着兴致走,有兴致书写的东西才可能是好东西,一旦成为任务,一旦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外界的强迫或者诱惑才写,那就一定偏离了写作的本意,也就委屈了人生。
一时的委屈倒也可能没有什么,有什么的是,很有一些写作者,一辈子都在说别人让他说的话、利益让他说的话,一辈子都不敢不能也不愿说自己内心情感使然的话,对自己的真情实感守口如瓶,是不为也的无奈,更是不能也的可悲。
这样的人可能著作等身,可能大奖无数,但是一部部数下来,都不是自己的心声,都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搬砖而已,在本质上和麻木重复的搬砖劳动没有什么不同,还没有体力劳动可能有的身心健康。
写作和画画一样,其成果本质上是艺术品。艺术品就不能求得世上时时的热闹,如果每次写作,每幅画都在追求和期待现世的热闹的话,它们就很难达到艺术品的品质,从而脱离开艺术品的品质,成了功利主义的噱头而已。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现实中有太多的写作者都禁不住功利主义的诱惑,都太想成名成家而并不关注自己应该关注的如何创作出好的艺术品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