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友涵到余友涵,超百件作品全景呈现著名艺术家余友涵半世纪创作生涯
更新时间:2025-03-25 20:33 浏览量:5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受到国际认可的当代艺术家;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他的作品对中国艺术界以及后辈艺术家产生了广泛影响。2025年3月14日至7月10日,“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展在深圳美术馆三楼展出,100多件作品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公众勾勒出上海艺术家余友涵先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余友涵先生离世后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其中一些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主办,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协办,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史学者刘鼎和卢迎华共同策划。展览通过余友涵的早期实践与其晚期创作之间的对话,展现出其内在变化的思想肌理,并使艺术家的个人生涯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流变形成互文关系。展出作品涵盖了抽象“圆”系列、“沂蒙山”风景系列等艺术家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
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互相辉映
余友涵于1943年出生于上海,直至2023年辞世,其艺术人生跨越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数个激荡的历史时期。他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实践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余友涵融汇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种视觉手法的持续探索,他的绘画保持着普遍意义,影响并感染了一代年轻艺术家。
他的创作发端于骤变中的社会生活,他通过艺术含蓄地转译了他对生活与文化的思考。到了晚年,他充分地反刍早期的创作经验,在作品中展现出多变、灵动、自如、平和的面貌。余友涵曾这样概括形塑自己创作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本身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刺激;一方面,全球的当代艺术的潮流;一方面又是中国的政治生活。三者碰撞,我把它画出来。”这个具有宽度的自述几乎可以囊括他创作于各个阶段,且形式和主题各异的作品。
展览通过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两个相互辉映的部分来谱写余友涵的创作人生。他的早期经验包括了1970年代的后印象派风格的风景写生,和1980年代通过揣摩现代派形式的作品,结合“文化热”思潮抵达“圆”系列的探索过程。他的晚期风格,即在2002年之后直至晚年的20余年间,不断消化和游戏他在上一个阶段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从而抵达轻松自然,超越某一风格和时间的“晚期风格”,释放出早期的快乐和发现。
教学与创作的相生相长
展出作品涵盖了余友涵各个时期的创作,但深入其庞杂多产的创作体系之后,会发现余友涵的各个创作系列在时间上相互重叠,在绘画语言上也存在着相互穿插,各种画风、画法不断地演化、交汇交融,特别是其在晚期的创作可以说完全达到了画无定法,不拘一格。
展览展出的余友涵早期临摹西方大师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包括后来他创作的塞尚风格的风景画,余友涵之子余宇称父亲是个“塞尚迷”。“这些一方面是他学习的过程,也是他教学的教具”,余宇介绍:“我父亲一辈子的工作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创作,一个是教学,他一直是上海工艺美校的教师,他的教学工作对他的创作很重要。他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当代很重要的艺术家,他和这些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从友涵到余友涵
签名里的艺术嬗变
为什么展览题名为“友涵与余友涵”,细心的观众大概能够发现,展出作品常常有不同的签名,有些是“友涵”,有些是“余友涵”。展览的两位策展人长期深耕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和书写。他们在对余友涵作品进行整理时发现,在偏早期的、篇幅偏小的作品中,余友涵往往以“友涵”落款,而在更多的、大幅的作品中,则签上其全名。与此同时,在不同时期的探索中,余友涵总会以当时的形式和主题,创作带有自传特点的作品。这些自画像成为一种记号,标记着他在各个时期的某种关切与心迹。这一发现促使策展人以“友涵与余友涵”作为认识余友涵的一种方式,深入余友涵的宇宙,感受他无穷的创作热情与能量,也从他留下的图像、笔触、色痕、书写和话语中辨识他的艺术观和世界观。从友涵到余友涵,展现出一位艺术家不断成长和自我扩容的过程。
作为深圳艺术周的重磅展览之一,此次展览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深圳观众。对于把父亲离世后的首个大型回顾展放在深圳,余宇表示,目的在于让更多上海之外的观众了解余友涵,在他看来,深圳是在当代艺术方面非常有潜力的城市,而开展之后周末巨大的观展人流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深圳观众对艺术的热情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