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艺术形象代表人物——王志坚
更新时间:2025-03-26 10:57 浏览量:5
【艺术简历】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金奖等荣誉和奖项。现为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湖南省艺术类高职评委,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美协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名誉主任,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湘潭市美协名誉主席,湘潭市齐白石研究会会长,湘潭齐白石画院院长。历任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副馆长、馆长。
见贤思齐 工入意出
——王志坚绘画艺术的求变与创新
文/杨华方
2024年6月,王志坚在长沙简牍博物馆举办《“见贤思齐”王志坚中国画作品展》。他曾举办多次画展,为什么又要举办这样一个画展?2024年是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王憨山诞辰100周年。王志坚在几十年的艺术探索生涯中,和这两位大师有难解的艺缘,到现在,他不仅是湘潭齐白石研究会会长,又是王憨山研究会会长,为纪念这两位先贤,也为了向两位先贤和艺术界汇报他的探索心得,特举办了这次别具生面的画展。
作品展期间,省内外美术界专家学者在简牍博物馆举行了研讨会。大家对王志坚展出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于以赞誉。湖南省美术馆首任馆长魏怀亮认为,王志坚作为一个创作成果丰硕的工笔画家,近年来又致力于大写意艺术创作,这次展出的100多件作品,几乎都是写意作品。整个展览是雄浑大气,大胸襟,大胆识,大气魄。真是笔苍墨厚见精神。作品尺幅不论大小,都放得开,收得住。画面构成大开大合,很有个性特点。在继承传统笔墨上,明显能感觉到他对先贤画家优秀写意传统的传承,同时又有他自己的艺术特点,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对画面的驾驭,都能轻松把握,作品都饱含新意。
山东省青岛市书协副主席张紫溪说,二十多年来,王志坚多次去齐鲁釆风,他对艺术的见解和追求,以及作画时全神贯注的投入,深深吸引了她。王志坚参加青岛举办的全国群星作品展获一等奖,获奖作品是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画面人物很多,线条刚健拙重,色彩强烈;民族性突出,人物形象生动且极富有力量感,整幅作品带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这次的展览,真在于内,神动于外。从他作品中所钤盖的印文“工入意出”和白文印“且共从容”,可以窥见王志坚对艺术的求索精神。二十年前,王志坚多用"二爨"的笔意题款,此次“见贤思齐”画展中作品多见长款,以行楷揉入魏碑,“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画如人,品志坚,温柔且坚定。
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认为,王志坚的“见贤思齐”展览给人的感受,就是“坚融醇厚”。“坚”,是王志坚名字中的“坚”,也是他作品里面所表现的一种坚毅方正,一种性格特点和个人的性情。“融”,从整体上来讲,他很主动地融入到中国画现代笔墨发展的脉流当中。“醇”,是他的一个精神追求。王志坚一直在讲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三牛精神”,代表了他内心里追求的一种淳朴,是一种精神回归的状态。“厚”,这是他的一个风格状态,或者说叫风格图式状态。以线为主,以墨为肉的这种概念,宏大而苍桑。
从崇拜到研究齐白石
这次展览中,有两幅人物画,第一幅是齐白石,第二幅是王憨山。王志坚为什么只画这两位画家?因为这两位画家都是湘潭他的家乡人,而且,这两画家在他艺术学习和探索的生涯中,陪伴着他一直走到现在。
王志坚的父亲是湘乡一中的语文老师,善于诗词歌赋。王志坚启蒙时,父亲要他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还有唐诗宋词。父亲平时也画些山水花鸟,见王志坚看得着迷,便叫他也来涂上几笔。今天涂,明天也涂,王志坚对艺术的天赋展现出来了。父亲喜不自禁,把他带到学校,请美术老师指导他专业绘画。1966年,父母下放,八岁的他随父母来到农村。此时王志坚是读小学的年纪,农村条件简陋,但他仍然执迷于画画。农村找不到美术老师,而且因为他全家下放,如果去学这个美术,人家会认为这是不安分守己的行为。父亲就带他到二中一个姓李的美术老师家,悄悄地学。从下放的村子去李老师家,要走20多里路。王志坚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摸摸地去。有时为赶时间,没有吃饭,饿着肚子走路。
有一次,少年王志坚对父亲说,你能不能介绍我向齐白石学画?原来,父亲和湘乡一中和二中的老师都对他讲过,湘潭有个大画家齐白石,世界有名,王志坚想,湘潭既然有这样的老师,向他学,岂不进步更大。父亲笑着说,齐白石虽是湘潭人,但却在北京,已去世十年了。王志坚很是失望。父亲对他说,齐白石虽不在了,但他的作品在,他的精神在,他的品德修养在。你要学,仍然可以学。
那个年代书不多,不久,父亲特意找来一些书,其中有一本是齐白石的画册,还有一本是扬州八怪的。王志坚眼前一亮,如获至宝,被名家大气的作品所吸引。原来这些花草虫鱼可以这样画,这些动物可以画得这么生动。从此,王志坚对着齐白石的画册临摹,他笔下的花草虫鱼,也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王志坚的绘画艺术日益提高,1992年参加了湖南省美协十名优秀青年作品联展,因而在湘乡名气大振,被招到湘乡市文化馆从事美术专干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按父亲所说,学习研究齐白石,不断有收获,40岁时又获得省金奖。刚有点起色,组织上又把他调到齐白石纪念馆,先是担任副馆长,不久又担任馆长。在齐白石纪念馆,组织齐白石的研究和纪念活动,让他走进了齐白石的人生和绘画艺术,对齐白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少年崇拜齐白石,到青年调到齐白石纪念馆,不惑之年投身齐白石研究,这还真是一种缘分。王志坚认为,齐白石的成就,天赋是一个因素,他后天的勤奋更重要。他先是做木匠,到25岁才跟胡沁园学画谋生,从此一直没有放弃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他的艺术成就都是经过努力拼出来的。
王志坚研究认为,齐白石主张艺术应当既不像简单的写实主义,也不追求过度的抽象,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平衡状态。齐白石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尤其擅长花鸟画,作品以形神俱似为基本要求,在技法上进行了衰年变法,师法多位前贤,如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从而形成了大写意的国画风格。在篆刻和书法方面,齐白石也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作品以多种形式广泛流传,成为近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
忘年交王憨山
王志坚第一次见到王憨山的时候,正在湘乡市文化馆。那时,他已有作品在省和全国参展。他看见王憨山的第一印象,朴实、憨厚、率真,像个憨朴的农民。王憨山原名嘘云、一尘,又号轶尘、石父。早年师从高希舜、潘天寿,主攻写意花鸟。那时王憨山已逾天命之年,在省内有些名气,正在努力突破自己,欲在北京搞个人美展。王憨山见到王志坚,一见如故,因为两人同姓,八百年前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双峰和湘乡原都是湘潭地区,方言相近,又加上王憨山的儿子与王志坚是湖南师大美术系的同学,王憨山更是高兴。两人谈天说地,谈传统的艺术和现代的艺术,交流起来很投缘,迅速成为忘年交。
那时王憨山精力充沛。王志坚去双峰,王憨山白天和他在双峰城关女儿家,晚上,他俩住在县城一个旅馆里。两人都学齐白石,尊崇齐白石,常常一聊就聊到了子夜。王憨山说,他虽在学齐白石,但他和齐白石的一些弟子不一样,有些画家虽在齐白石身边学习,但没有跳出来,只有少数是树立了自己的独立风格。王憨山学齐白石,他很尊崇齐白石的那句话,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致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志坚和他无话不谈,从此以后,一到过年,王志坚除了陪父母,便去双峰给王憨山拜年,听他聊画画,看他画画。王憨山每次来湘潭,或去长沙,中途都会到王志坚家里躺一下,然后和王志坚聊画画,聊到兴起,便到画案上铺纸画起来。如聊到晚上,便在王志坚家住下来。有时,王憨山带来的一些新作,一张张贴在墙上,然后和王志坚聊他为什么这样画,并要王志坚谈他的看法。那时,王志坚在湘乡文化馆,馆里有个招待所。他们租了一间房,通常一聊聊到深夜两点。王憨山觉得有些累了,倒头大睡,鼾声如雷,惊天动地。王志坚无法睡觉,撕片宣纸揉成砣,塞进耳朵。
王志坚小王憨山三十多岁,他尊王憨山为师,可王憨山不把王志坚当学生,他有新作,便叫王志坚提看法。王志坚开始拘谨,后来关系随和了,便把自己的看法毫无保留地讲出来。王憨山认真听,并边听边思考,听完后不住地点头似有所获。
有一天早上,王憨山醒来对王志坚说,我们昨天聊的这些东西啊,晚上又到我梦里来了,它们双方打了一架。那时候,王憨山心里压力很大,一方面,他还没落实政策,家人还在农村,条件较差,要解决家里的柴米油盐;另一方面,他曾任教的龙田中学要拆掉重建,王憨山希望用自己的画作,筹资建校。后他与人合作,在1984年卖画集资2.4万元,尽管家里困难,他尽数捐给龙田中学扩建校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数字,可使两人成“万元户”了。这种品格,让王志坚对王憨山生出了深深的敬意。
有一次,王志坚和王憨山一起到外面采风,采风回来,一进宾馆,王憨山往床上一躺,打了个盹,爬起来就作画。他认为作画就是一种释放。他用笔用墨用色,手法别具一格,画作极现个人风格。他说,画家要“二分写字,二分画画,六分读书”。他主张作画墨要给足,色要给足,给足才有分量。他的诗如白石,字似金农,画则崇尚周颐论词“重、拙、大”的审美法度,磅礴大气、不阿流俗、独辟蹊径。在画作题识上,寥寥数语即融入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受,韵味无穷。花鸟虫鱼,在其文质相兼的笔下,都被点化为极富意蕴的雅构。
王志坚与王憨山交往数年后,王憨山赴北京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专家教授认为,这是高层次的东西,低层次的人不一定喜欢,但一个国家需要,否则就没文化了。专家们还把王憨山与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艺术相比,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中国乃至世界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
1991年后,王憨山先后在广州、深圳、中国台湾高雄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均获成功,好评如潮。1997年,故宫博物院收藏了王憨山先生的两幅力作。王憨山从北京回湘,在王志坚家聊到深夜。在十多年的交往中,王志坚对王憨山的品格、艺术风格和主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北京专家对王憨山学齐白石的评价,也让王志坚进一步领会了齐白石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深刻内涵。
工入意出王志坚
王志坚说,齐白石对他的学生多次强调: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实际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学他,要学他的精神,学他做人,学他创新。如果只是学他画画,画得和他一模一样,是没有前途,没有生命的。齐白石这句话对我们学习前人是一个重要的启示。齐白石作为一个大师,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坚守,另一方面,在追求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基础上要孜孜不倦地去创新。齐白石晚年变法,改掉旧文人绘画的柔弱无骨,所以,他成功了。他改变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貌,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争得了地位。
王憨山和齐白石一样,都是从传统转过来的一种革新创造,齐白石重视生活,王憨山的创作也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他可以说是离传统离的较远的一个当代画家。他和王志坚交流时,对传统的认识和认知已烂熟于心,把西方的观念和学术糅合在一起,包括西方的一些大师的观念,例马蒂斯、梵高等人从东方吸收了很多东西,但仍然保持本土风格,他们的作品抽象、夸张,高度开阔。王憨山在中西文化的糅合中,大胆走出自己的艺术创新之路。
王志坚在这两位大师之间,重点学到了什么?重点是怎样创新,怎样走自己的路。传统的艺术是一种基础,怎样夯实这个基础,然后走出来,创新走出自己的路。王志坚20岁前对传统的艺术曾临摹,和王憨山接触后,聊到西方的艺术,那以后,他只是解读、研究、揣摩,不再临摹。他觉得临摹不一定能够记下来,所以靠心去记,重要的感觉还是要像齐白石和王憨山一样,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传统是怎么去抓生活的?我们生活在当代,笔墨怎样与时俱进?怎样反映当代生活的美?这些问题一直在王志坚的心中萦绕着。
少年时代起,因为条件和环境的不同,王志坚画过工笔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漆画、连环画,也画过油画,但主要是中国画。他揣摩研究其它画的绘画技巧,来丰富他的中国画的创作,这样,也就拉开了他的作品与传统艺术的距离。什么样的画是中国独有的?什么样的画是国外的舶来艺术?研究透了,才能避免走入歧途和误区。王志坚的绘画艺术。从工笔到写意,所以他主张“工入意出”,即从工笔进入,写意出来。还有作品应有的思想性,用功力打进去,用思想、境界呈现出来。这是王志坚的一种主张,也是他艺术创新的指导思想。
王志坚研究齐白石和王憨山,学齐白石和王憨山,一是学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全面改革,形成了他个人的面貌,二是提倡一个画家的精神境界和品格,两分画画,两分写字。六分读书。三是心要有爱,对生活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王憨山将卖画作筹集的金钱,全额捐给学校,体现了他的善良和慈爱;齐白石笔下的和平鸽,体现了他对世界和平的愿望。这是一个人民艺术家应有的正常情感。王志坚和王憨山接触十多年,在他的身上感受到这些优点。作为后来者,怎样把他们的长处用到自己的艺术上?这是王志坚经常强调并践行的。他不仅学他们怎么画画,也看他们在艺术的路上怎样做人。
小时候,王志坚随父母下放农村多年,生活艰苦,当初可说是一个磨难。而现在,他觉得当年农村的生活是很珍贵的资源。现在他很多作品的题材都来自农村,这让他更爱农村。这也让他的作品很接地气。
艺术绝对不是画好某一幅就成功了,而是应该以长跑、马拉松的形式,去坚持自己的艺术研究,不断创新,这个艺术家才会有活力,否则,人云亦云,肯定没有生命力。王志坚认为,要学到画里面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功夫在画外。他认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他常读文学经典之作,与一些文学家,戏剧家人士交往,写散文,出版文学专著,加入省作家协会,夯实自己的文艺理论基础。
王志坚不断研究与探索,在花甲之年,顿悟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次纪念齐白石、王憨山的“见贤思齐”画展,他的作品将写意与写心连接,用墨足,但不铺张,色彩浓,恰到好处,似乎有白石飘逸,仿佛涵憨山粗犷,却形成了一种朴实而潇洒的独特艺术符号。山水花鸟、戏剧人生、精彩纷纭,呈现浓浓的乡土情结和生活气息,让我们有耳目一新视觉,感受到画家迎面而来的诗意情怀。
曾为中国美协理论委员的廖少华看了画展后认为,王志坚的展览,是真正具有写意的精神,写意的技巧上很全面。他的写意山水简洁概括,气势雄强;花鸟作品浓墨重彩;人物方面,神态能达到极致。在牛的表现方面:体现了一种力量。牛的力量表现得非常强烈。他画山水,是非生非熟。在花鸟画方面,他不似又似。他不想被所谓规定的东西所束缚。他这个展览是艺术自由境界的追求。作品呈现的是写意的精神和技艺的双赢,他是位精神和技艺双赢的艺术家。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善君认为,王志坚的画是浓墨重彩亦酣畅。他的作品以浓墨重彩炫写。他炫写使形态毕现,见厚重见深度。那牛,浑身都是劲,那虎,头身尾浓墨重彩,使人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以浓墨重彩寓意,形神兼备,见洪荒力度。那牛的眼睛,不只是眼睛,还有精神,画的是牛,却有很多想法。我们看牛,好像牛也在看我们。形神俱备。我们形容文章写得好,叫力透纸背,王志坚的画,是纸面上的黄钟大吕。他的作品以浓墨重彩言道。他的作品把自己特别想讲的东西,宣泄或铺在纸面上。让我们感觉他是在生活中得到灵感,在小时代当中开拓大境界。他以浓墨重彩言道,使整个画面在神与逸结合的基础之上,善于生动,浩荡大度。他不是以厚去见厚,他在厚中能见出生,见出大,见出神。
求变与创新
画展后的研讨会上,美术界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王志坚这次展览作品的特点,也谈论了他展览作品中在艺朮上的求变与求索。
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谢雱看了画展后,认为王志坚是在传统的基础寻求变化之人,他画的一些花鸟画作品,有的是构成性的画作、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还有的感觉明显吸收了一些西画的养分,尽管整体画风仍属传统的守正派,但有创新的一面,有自己的面貌。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松荣说,他在画展中看到的是一种大写意的绘画,并发现一个很难得的现象,就是工笔画向写意画之间的无痕性转变和突破。他认为王志坚实现了工笔画向写意画创作的无痕化转变。
姜松荣教授还认为,王志坚大气磅礴的写意画,注重了一个物象“势”的构建,从而形成画面的整体气势。对于山水,远观其势,近察其质。王志坚的画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人物,首先看到他画面中的这种气势扑面而来,摄人心魄。王志坚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意”。在古代画论里面讲,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这个“意”也包括了那个“逸”。它笔下的牛、鸟,山水,重点营建的就是“势”与“意”两个最重要的审美品格。他这次画展有山水,有花鸟、有人物,整个风格非常统一。山取其势,水取其形,花鸟取其趣,人物取其神。从王志坚这次画展,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气势,一种统一的审美取向,这就是他追求和构建的个人风格。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原主任、湖南省美协原主席黄铁山在研讨会上说,屈原精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他认为王志坚艺术的可贵之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王志坚原来画工笔画,后来写意,山水、人物、花鸟都画,而且他每一阶段拿出来的作品都是全新的探索,让你大吃一惊。他感觉到王志坚总是在变、在创新,他每次拿出来的新作都让你感到好像不是他画的。他这种求索精神,决不受已有成规的局限,不断地追求新的突破。
中国画是以线来构成形象的,而王志坚的作品却在线的基础上强调了大的块面,把物象融合在一个大色块中,这是很有创新意义的,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现代感。现在的中国画越来越多地往工笔上靠,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是目前一个大问题。王志坚的可贵恰恰是在努力探求艺术写意的精神,强调笔墨,追求气韵,使二者融合在“写”这个载体上。他画的那一群牛,就是一个大的气势往前冲,形成了一个整体,以大写意的笔墨形成的气韵和气势。他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中国画这两个最重要的东西。这是王志坚在艺术探索里面最可贵的东西。他不断地求变,求发展,在艺术的探索中创造自己的新路,形成了自己艺术面貌。
他在求索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他画展的标题是“见贤思齐”,现在,有些现代艺术理论,说创新似乎就一定要否定传统。王志坚是见贤思齐,他觉得首先要见贤,而不是反贤。要向贤学习,向贤看齐。在见贤思齐的过程中来守正创新。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创新。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只好永远追随人家的脚后跟。但是不用着急,凭真诚的态度去模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化的一天。从模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这就是艺术的创新了。”
王志坚的艺术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学习了齐白石,学习了王憨山,而且我们也感到他学习了张大千、黄宾虹、赖少其。他这种广泛的吸纳精神,促成了他艺术的蜕化,逐步形成自己的面貌,这种在见贤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我觉得是很可贵的。
还有我国美术界评论家李蒲星,专家教授周功华、邹建平、谭智勇、漆跃辉,文艺家谭小平、李中华,均从不同的角度谈论王志坚的画展。他们认为王志坚跟王憨山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王憨山本性厚道质朴,笔墨也浑厚朴拙。人称憨山先生憨人、憨字、憨画,人格与艺品高度统一。王志坚为人厚道,画风质朴。他常以牛为表现对象,讴歌牛的精神,自己也像牛那样倔犟执着,那样负重耕耘,那样踏实前行。王志坚体现在他作品中的人格特征,正是当今艺坛最宝贵和值得珍视和尊重的。王志坚善于从古人和先哲那里吸取营养。他以"见贤思齐"为座右铭,在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里面都能看到大师贤者的影子。他的“拙”,体现在造型重变形,线条较粗犷,墨色很大胆,能大破大立。这正是他花力气研究齐白石、王憨山得到的收获。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书法如果一味学碑临字帖,就会死在别人的碑底下,学画一味临摹,也会死在别人的笔墨中。王志坚有篇文章,叫《不要把自己拴住》,意思是,我现在的画,我未来的画还是要变的。王志坚还在不停地变法,不停地探索。是的,齐白石衰年一次次变法,使他作品的艺术价值一次次提升。变法就是探索、求索。探索、求索,就是求变,创新。王志坚的“见贤思齐”“工入意出”,就是他对艺术的求变,创新。王志坚学习研究齐白石和王憨山,在大师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作品有自己的笔墨和精神,有自己的内涵和个性。因为他不断地求变,不断地创新,才有这次让众人称颂的一幅幅苍劲雄浑的丹青妙笔。这样的作品,自然会立于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