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教授费俊做客“人文客厅”:今天艺术的想象力和人文视角为未来科技发现新场景
更新时间:2025-03-27 10:42 浏览量:10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秘书长费俊做客深圳美术馆“人文客厅”,在深圳美术馆(新馆)一楼报告厅分享《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与实践》。
本次活动是深圳美术馆“人文客厅”的第二场主题演讲,邀请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担任对谈嘉宾。活动分为演讲、对谈和观众互动三个环节。在讲座中,费俊从跨学科的语境来理解艺术与科技产生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简述了应用跨学科的逻辑架构艺术与科技的实践和教育模式。
“艺术与科技”是近期的热门话题,不仅在当代艺术语境被广泛讨论,在教育行业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密切关注自己的未来,谈论“艺术与科技”有时代紧迫性。
费俊在讲座围绕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他认为,深圳是谈论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语境与实践最合适的地方,因为深圳充满了新的科技文化的可能性。他从自身的创作和教育实践为出发点,提示了一种应对系统性问题和复杂困局的方式——主动去建立对世界的深刻认知,从基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逻辑的旧的学科系统转向综合的学科结构,去面对现在的产业变化和社会议题,介入到新的科技伦理秩序的建立之中。
费俊认为,跨学科实践是回到人类更整体的创造力路径上。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用一种跨学科的、系统性的创新方法才能够去应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来自文化、社会还是环境。跨学科可能是走向创新的最有效路径。这也是我们在艺术和设计学科推动跨学科教育和实践的语境。
在艺术与科技跨学科架构的内在逻辑图中,可以看到中间最内核的部分是认知。认知革命是驱动新型学科生成的主要动力,无论是科学、艺术、设计还是在工程这几大领域中的改变,都是从认知的改变开始的。对有机体和环境、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拓展,推动了人工智能(AI)以及智能人工(IA)的科技发展。
在当下语境中,艺术不仅仅是关于美的学科,在这样新的创造力循环里面,是一个不断生产新认知的学问。费俊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是,让我们对旧的生物产生新的看法,也就是对固有的认知产生新的认知突破。
十年前费俊就开启了生物科技与艺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包括智能科技与艺术,以及在数据科技与艺术这四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今天这样一种新的跨学科模式,以及这些新兴的技术,对艺术和设计实践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讲座中,费俊也阐述了新型学科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实践会产生的具体影响,包括创作价值、创作场域、创作方式、创作输出的变化。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带来了跨学科的全新创作领域与教学方向。费俊介绍,央美的艺术与科技教育从2015年开设这方面的新专业,它已经被正式列为中央美院第22个本科专业。它致力于培养以哲学的思辨能力,增加艺术的创意能力,以及科学的技术能力所构建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的能力。
费俊从艺术+机器人科技、艺术与智能科技、艺术与生物科技、艺术与数据科技四个领域里面的案例展现我们通过艺术进行的思考。在培养学生方面,费俊表示,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我们几乎不用教技术,只教入门。今年在央美艺术学院一年级开了编程必修的基础课。现在信息发达,学生获得资料便捷,他们也更擅长用AI工具,所以我们核心的任务不用教他们技术,而是教他们利用这个技术做什么。今天教育上最挑战的,最难教的,恰恰是用艺术来发现自我,找到主体性,然后建构出个体的表达这件事情反而是最难的事情。
费俊总结说,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学科之一,它的核心价值不只是美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即今天对技术的伦理思考成为了当代艺术最重要的责任之一。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不仅为我们带来具有伦理考量的价值,反过来今天艺术的想象力和人文的视角为未来科技发现新的场景。所以面对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命题,更重要的是,今天如何用艺术家的想象力进入科技领域,共同塑造我们的未来。
演讲结束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与费俊展开一场艺术对谈,就数智时代艺术的创新性和审美问题、数字艺术教育的“着力点”、数字时代好作品的标准等等展开,继续深入艺术与科技的话题。
此次主题分享与对谈活动,是深圳美术馆2025“人文客厅”项目的第二期,是对本年度“数智时代的艺术与文化”主题的具体阐述。这一主题充分展现出深圳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以及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把握,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深圳数字艺术的探索和实践,呼应深圳科技之城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