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展出

更新时间:2025-03-27 12:30  浏览量:8

由深圳美术馆主办,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协办的“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2025年3月14日至7月10日在深圳美术馆三楼展出,本次展览由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史学者刘鼎和卢迎华共同策划。此次展览全面呈现上海艺术家余友涵先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涵盖了100多件作品和丰富的文献资料。这是余友涵先生离世后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展览通过余友涵的早期实践与其晚期创作之间的对话,展现出其内在变化的思想肌理,并使艺术家的个人生涯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流变形成互文关系。

余友涵于1943年出生于上海,直至2023年辞世,其艺术人生跨越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数个激荡的历史时期。他的创作发端于骤变中的社会生活,他通过艺术含蓄地转译了他对生活与文化的思考。到了晚年,他充分地反刍早期的创作经验,在作品中展现出多变、灵动、自如、平和的面貌。余友涵曾这样概括形塑自己创作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本身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刺激;一方面,全球的当代艺术的潮流;一方面又是中国的政治生活。三者碰撞,我把它画出来。”这个具有宽度的自述几乎可以囊括他创作于各个阶段,且形式和主题各异的作品。

上个世纪70年代,他带着被时代耽误的中年人的迫切,从被时代压抑的现代形式入手开始其艺术训练;1980年代初,他以追求现代化的热切,开展抽象语言的探索,寻找有内涵的自我形式;1990年代,在消费主义背景下蔓延开来的怀旧情绪中,余友涵开启了结合自身艺术经验,拼贴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符号的“波普”系列;以及随后容纳大众生活与民族传统形式的“啊·我们”系列;2002年后,在感受到全球化和都市化进程对于乡土经验的挤压时,余友涵选择沂蒙山作为一个写生目的地和绘画母体,使其成为一片想象的自留地。此后,他不断地以沂蒙山作为对象和媒介,也不断地重返“圆”这一早期母题,生发出纷繁多彩的晚期创作。这个基本创作轮廓提炼出他在各个时期的主要面貌,但深入其庞杂多产的创作体系之后,我们会进一步发现余友涵的各个创作系列在时间上相互重叠,在绘画语言上也存在着相互穿插,各种画风、画法不断地演化、交汇交融,特别是其在晚期的创作可以说完全达到了画无定法,不拘一格。

两位策展人长期深耕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和书写。在此次展览中,他们基于艺术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视野,勾勒出余友涵立足于自身的艺术探索,与时代孜孜不倦地对话的卓越成果,也从余友涵的个人实践中提炼出若干与当代艺术史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艺术家不懈的努力使他在人生和创作的不同阶段都绽放出饱满的生命力。在偏早期的、篇幅偏小的作品中,余友涵往往以“友涵”落款,而在更多的、大幅的作品中,则签上其全名。与此同时,在不同时期的探索中,余友涵总会以当时的形式和主题,创作带有自传特点的作品。这些自画像成为一种记号,标记着他在各个时期的某种关切与心迹。这一发现促使策展人以“友涵与余友涵”作为认识余友涵的一种方式,深入余友涵的宇宙,感受他无穷的创作热情与能量,也从他留下的图像、笔触、色痕、书写和话语中辨识他的艺术观和世界观。

展览通过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两个相互辉映的部分来谱写余友涵的创作人生。他的早期经验包括了1970年代的后印象派风格的风景写生,和1980年代通过揣摩现代派形式的作品,结合“文化热”思潮抵达“圆”系列的探索过程。他的晚期风格,即在2002年之后直至晚年的20余年间,不断消化和游戏他在上一个阶段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从而抵达轻松自然,超越某一风格和时间的“晚期风格”,释放出早期的快乐和发现。早在1983年,余友涵就从毕加索的创作中认识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不管是各时期还是在一个时期中,还是在一幅画的各个部分,都变化无穷。色不同边,线不同端。”他将此创作特点作为对自己的期望,恰恰是这一诉求可将余友涵所有晚期的探索都统一了起来。从友涵到余友涵,展现出一位艺术家不断成长和自我扩容的过程。数十年的思考和专研使其作品具有难以超越的广度和深度,为艺术世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余友涵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艺术中,对自我创造进行探索可以一直进行到底。

艺术家简介及部分展览作品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并于上海生活和工作直至2023年离世。1973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余友涵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实践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余友涵融汇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种视觉手法的持续探索,他的绘画保持着普遍意义,影响并感染了一代年轻艺术家。

他曾参加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1994),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1993),以及首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布里斯班,澳大利亚(1993)。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包括:余友涵:永恒与多变,金鹰美术馆,南京(2022);长乐路的风,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具象·抽象,龙美术馆,重庆(2018);魔都之脉动——上海当代艺术的腾飞,熊本市现代美术馆,日本(2018);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的舞台,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美国(2017);余友涵回顾展——PSA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系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龙美术馆,上海(2016);走出上海,非具象艺术博物馆,奥滕多夫,德国(2009);墙上的字:中国80、90年代新现实主义和前卫艺术,格罗宁根博物馆,荷兰 (2008);身体·中国,马赛现代艺术博物馆,马赛,法国(2004);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等。

友涵与余友涵

01

会唱歌的邓丽君小姐

1986-2024

余友涵与作品《会唱歌的邓丽君小姐》

人和瓷器

布面丙烯 90×110cm×2 2000-2001

对峙

布面丙烯 60×60cm 2018

青春的异托邦

02

1980-1

纸本油彩 39.5×54cm 1980

1983-24

纸本油彩 47×58cm 1983

他乡

03

沂蒙山 01

布面丙烯 260×112cm 2002

沂蒙山 05

布面丙烯 240×50cm 2002

沂蒙山 18

布面丙烯 148×122cm×2 2005

有花的沂蒙山

布面丙烯 199×108cm 2005

塞尚的启示

04

1981-1

纸本油彩 77×55cm 1981

1981-10

纸本油彩 69×49cm 1981

1981-11

纸本油彩 81×71cm 1981

1981-12

纸本油彩 69×49cm 1981

1981-16

纸本油彩 73×62cm 1981

1982-23

纸本油彩 81×71cm 1982

想象现代的自我

05

1983-11

纸本丙烯 108×78cm 1983

作为容器的圆

06

1984-12

布面丙烯 108×98cm 1984

1986 06

布面丙烯 160×130cm 1986

2013 12 31

布面丙烯 247×207cm 2013

2018 10-4

布面丙烯 230×302cm 2018

2019 3-6

布面丙烯 107×160cm 2019

2019 5-3

布面丙烯 61×161cm 2019

平均律

布面丙烯 260×207cm 2010

东方之痛

布面丙烯 226×266cm 2015

树圆

布面丙烯 103×157.5cm 2015

策展人

摄影:OHNO Ryusuke

2013年至今,刘鼎与卢迎华持续开展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他们共同策划的一系列展览包括“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I、II”(2011,2013年)、“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2012年)、“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2014年)、“‘新刻度’与钱喂康——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两个案例”(2015年)、“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2017年、2020年),“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2019年)、“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2020年)、“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2021年),“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2021年)和“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2022)。第八届横滨三年展艺术总监(2024年)。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