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更新时间:2025-03-27 17:03 浏览量:5
华北联合大学诞生在七七事变两周年之时,由当时延安的四所学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联合起来成立的一所学校,又由于要到华北开办,故取名“华北联合大学”。
按照中央军委决定,华北联大同去敌后办学的抗日军政大学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成仿吾任副司令员。1939年7月12日,华北联大以第五纵队独立旅的番号,1500名教职工从延安出发。一路上,爬过无数高耸云霄的大山,渡过奔腾不息的黄河,冲过日军防备严密的重重封锁,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城南庄,开启敌后办学的艰苦而精彩的篇章。办学地点从晋察冀根据地的阜平、平山、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又从张家口到唐县的农村,最后的落脚点是正定县城。
华北联大成立后,成仿吾担任校长。成立之初,设四个部和文工团,陕北公学改编为社会科学部,江隆基兼任部长鲁迅艺术学院改编为文艺部,沙可夫任部长;延安工人学校改编为工人部,朱改任部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改编为青年部,申力生兼任部长;文工团由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和鲁艺一部分同志组成,黄天任团长。
联大的学生是公开招录的。1946年2月,联大公开登报招新生800名。联大对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希望接受民主新式教育的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不愿再受国民党落后教育、反民主的欺骗,纷纷来张垣报考联大。国民党曾在北平和张家口之间的南口设立严密岗哨,拦截要进入张家口的青年。青年学生打破关卡封锁,陆续涌入联大学习。还有很多来自国统区的青年学生来张垣参观,干脆不回去直接留下学习了。在张家口期间,华北联大共有两个政治班、四个学院、十二个系和一个文工团。联大的教职学员,始终保持在1000多人,其中教师约400人。
华北联合大学是为抗战服务,也随着抗战的发展而发展。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华北联大不仅坚持敌后办学,还得到壮大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教育兵团,一支铁的文化纵队。
在长期的教学和革命斗争中,华北联大形成“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革命校风。在艰苦的敌后办学岁月里,广大师生白天行军途中休息时就聚集隐蔽在树林里上课,练就出敌人“扫荡”我转移、放下背包就学习的战时本领。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是华北联大战时办学环境的真实写照。
华北联大贯穿学以致用的办学精神,培养出济济英才。抗战时期,文艺学院戏剧系的学生经常帮助村剧团一起搞创作、排演,音乐系的学生经常给各个群众团体教唱歌,文学系主办的街头诗周刊和美术系主办的街头画报,很受群众的喜爱。学校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下乡”和“入伍”。在大生产运动期间,每个学员都要过劳动关,种地、运粮、磨面、卷烟、纺纱、打毛衣、捻羊毛、背煤、修防洪堤,一样都不能少。广大学员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从“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
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存续时间从1939年7月至194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战场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它辗转于阜平、平山、唐县、张家口、束鹿(今辛集市)、正定,培养毕业生超过万人,成功地创造了敌后艰苦办学的奇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干部,对于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各条战线工作,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
1.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张家口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