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扬柳忆故人——悼周良同志
更新时间:2025-03-28 11:35 浏览量:6
春寒笼夜色,寂寂传哀音。乙巳春分次日晚,苏州文艺圈传递着一条不幸的消息,“周良老局长昨夜走了!”短短几个字仿佛炸雷,惊醒了许多即将入睡的文艺界人士。悼念之声顷刻传遍朋友圈内外……
周良同志是位令人尊敬的老领导。我与周良同志的相识始于1983年3月,因苏州地市合并,我被市委调到新组建的苏州市文化局任职。周良同志是原市文化局老局长,此时的他被调至苏州文联任主席,在辞旧迎新的活动中,我与他有了第一次接触。周良同志稍瘦、中等身材,清矍的面庞上,架着一副眼镜,嘴角含着微笑,洋溢着浓郁的读书人气质。由于我那时才30岁,所以他亲切地叫我小许局长,而我对这位老局长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肃然起敬。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周良同志是大家非常尊敬的专家型文化领导干部,对苏州评弹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州评弹学校恢复办学后不久,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陈云同志作为评弹学校的老校长,十分关心评弹学校的教学与发展。1986年初夏时分,老首长召集评弹学校师生去杭州汇报。周良同志带着我,率苏州评校的师生一行,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专程前往杭州。一路上周良同志不断向我传授评弹艺术的一些基本情况、基本流派和主要代表性人物,使我对评弹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到汪庄宾馆后,组织了一场小型而精彩的汇报演出,生动地反映了评弹学校的最新教学成果,受到陈云同志的好评。陈云同志还高兴地和我们一起合影。合影时,周良同志有意让我紧靠在陈云同志身边,而他却谦逊地站在我身旁。后来这张合影被收入国家正式出版的大型纪念影集《陈云》中。如今,每当看到这张珍贵的留影,总是既为陈云老首长对评弹事业的关心支持而无限感怀,又为周良老局长为人谦和的品德风范而折服。记得汇报演出结束后,当周良同志问陈云同志评校的教学可打多少分时,陈云同志张开右手拇指和食指,打了个手势,大声地说“八十分!”我们听了都很开心。
逆水竞流上,扬帆济沧海。为推动评弹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周良同志对评弹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并在许多方面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专业且精深的文章和专著。对评弹的书目、演员、唱腔、流派,乃至评弹的演出、书场、历史和人物等,都有不少详实而深厚的研究成果问世。如《苏州评弹旧闻钞》《苏州评弹艺术论》《周良评弹文集》《苏州评弹手册》《评弹史话》《伴评弹而行》《苏州评话弹词艺术慨论》等等,大多是其退休后一笔一划、呕心沥血的生动见证。一方面给苏州评弹演员、听众和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研究苏州评弹留下了大量极为珍贵的艺术史料。尤其是为普及评弹知识,推动评弹研究,他历四十年而坚持不懈,推动、支持、编辑了《评弹艺术》的出版。如今,当我翻阅着那些虽已泛黄、但保存完好的《评弹艺术》书页时,周良同志的身影总是频频出现在我的眼前。
老骥虽伏枥,雄心志千里。周良同志为两省一市评弹工作倾注大量心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推动评弹的振兴发展,在陈云同志亲自关心下,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发文专门成立了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共7位,分别由江浙沪的文化厅局和曲协各一位负责同志与苏州市文化局一位分管负责同志组成。上海吴宗锡同志为组长,浙江有施振眉同志,江苏省文化厅最初有刘俊鸿同志,江苏省曲协是周良同志,我因当时在苏州文化局分管艺术表演和艺术创作,周良同志安排我为领导小组成员。于是,我便有了更多向老局长学习的机会。
为使领导小组更有效工作,当时在领导小组下专设了个办公室,周良同志亲自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年会,轮流在江浙沪的一个城市召开,每次年会都会由办公室列出需要研究的问题,提请大家讨论研究。由于领导小组不是一个行政化的权力组织,成员又大多是两省一市文化厅局和省市文联的负责人,遇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要运作协调得好,需要有得体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否则很难做好。记得周良同志每次会前,都就会议议题反复听取大家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诸如目前评弹队伍的分布如何?两省一市的书场是增加还是减少?政府对评弹的补贴有多少?传统书目整理和现代书目创作有些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直到基本一致才提交讨论。他有时主动与上海吴宗锡同志沟通,有时与浙江施振眉同志协调,反复做着许多工作。我也时常收到他用铅笔书写的便笺,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征求意见。我看他太累,曾心疼地对他说:“周局长,算了,不用再操心了,直接上会吧”,他对我说“小许局长,那不行。我们还是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因为只有会前的工作做好了,会议才能开得更顺利。”他的话虽和颜悦色,却如雷贯耳,醍醐灌顶,使我不仅看到了老局长身上那种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更领悟到周良同志那尊重别人、商量在先的工作方法。周良同志曾说:“上海和浙江是评弹的流域之地,而苏州是评弹的发源之地。我们有责任、也应该把振兴评弹的担子挑起来。”语短情长,目光高远!
周良同志十分关心重视评弹创作和演出。当时的苏州评弹由于刚从“文革”的摧残中复苏不久,一方面大量的传统书目正在复书,另一方面又迫切感到新书目特别是反映现代生活的创作书目很少。周良同志全力支持苏州评弹团邱肖鹏等同志长篇弹词《九龙口》等现代书目的创作,并多次组织对该作品的座谈、修改和讨论。得到陈云同志的充分肯定。陈云同志说,对现代书目要大力支持,只要有60分就要鼓掌!那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逐利原因,评弹演出一度受到影响。场地不断缩小,演出发生困难,演员流失不少。为支持评弹演出,周良同志一方面在领导小组年会上大声疾呼江浙沪文化主管部门关注此事,另一方面用领导小组为数不多的评弹基金利息出台了支持和鼓励演出的政策,为评弹的繁荣发展尽一臂之力。记得每次年会上,他都将基金的开支情况十分清楚地列出一张表格,向大家作出说明。其清廉自律的品德与民主细致的作风令人动容。
望之若云,近之如春。周良同志对上对下始终如一的品质令人称颂。陈云同志非常关心爱护评弹事业,评弹界都称陈云同志为“老首长”,周良同志与吴宗锡、施振眉同志等与陈云同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年会召开时,我总是不时看到他们一方面向陈云同志实事求是地反映评弹界的壮况和问题,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其中有不少第一手的信息与材料都来自于周良同志的调查所得。多年后,周良同志与有关方面和有关同志一起将《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与通信》汇集成册,编辑出版,对指导和推动苏州评弹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周良同志早先整理的《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与通信》的油印小册子,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周良同志待人十分谦和,与人相处,少有呵斥之声。再难的事他总是轻声细语地与你以平和的心境慢慢讲来。这可能也是他能走完百年人生的奥秘。我退下来从南京回到苏州后,除疫情那段日子外,每逢春节,都去看望周良老局长。每次他总是热情地倒上一杯茶,高兴地和我聊天,聊他当年参加工作的一些趣事,聊他对评弹未来的一些忧虑和期许,聊他对一些人和事的独特看法。记得2019年春节我去看他时,他对我说:“现在城市更新改造,要千万注意加大对书场的布局和投入,因为评弹的保护和传承只有在书场里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虽然语言委婉,但看得出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给我们许多教益和警醒!
周良同志走了,走得那样风轻云淡、简单平凡,又走得那样人生壮阔、非同一般。
当写下这些文字时,已近子夜时分。我久久难以入眠,披衣而坐,仰望着窗外满天星斗,总想探寻那璀璨夺目的奥秘与本源!
许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