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含远黛——记中国青年艺术家冯巍
更新时间:2025-03-29 10:44 浏览量:4
鲁中地区,人杰地灵。当一缕缕晨光穿透博山古窑遗址的残垣,青瓷碎片上折射出的斑斓光晕,恰似千年艺术长河在时空棱镜中的多重投影。当沈周的披麻皴遇见冯巍的写生画笔,当黄公望的“枯笔”碰撞陶瓷宣纸釉,当李唐的斧劈皴融入鲁山岩壁,艺术的火种便在这片土地上迸发出永恒的光芒。
古韵遗风:水墨长河的三滴墨痕
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宏大、浑厚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等诸家技巧,用斧劈皴等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
沈周的《庐山高图》整个画面布局繁密谨严,用笔厚重凝练,古朴天真。此画清新雅致,颇具韵意,体现出画家的性情和修养。
黄公望的《丹崖玉树图》群山积翠,层峦叠嶂,近处长松用长线条勾轮廓,然后皴鳞片、勾松针,其余杂树或圈或点,皆温润柔和,无强悍之气和奇峭之笔。
冯巍一直将这些仰慕的画作挂在办公室的墙上,经常临摹。
以上为《青山远黛》系列作品
窑火纹章:泥与火的千年私语
博山陶瓷如同星河坠入墨海,北宋工匠偶然的窑变奇迹,让静态瓷器拥有了流动的时光韵律。明清时期的青花梅瓶上缠枝莲纹,将文人画意趣熔铸于陶瓷语言。钴料在素胎上的晕染层次,恰似水墨在宣纸的天然渗化。
冯巍,博山人,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家族长辈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有书画名家。在陶瓷堆里长大的他,自小对绘画就情有独钟。冯巍在陶瓷上的青绿山水画创作,植根于中国绘画的深厚土壤之中。他深研宋代青绿山水的精妙笔法,又不拘泥于传统程式。在他的作品中,层峦叠嶂间流淌着现代性的诗意表达。那些被精心勾勒的山石轮廓,既保持着传统山水画的骨法用笔,又融入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空间处理方式。
在用色方面,冯巍突破了传统青绿山水固有的设色模式。他巧妙地将矿物颜料与现代绘画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介于透明与浑厚之间的独特视觉效果。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化表达。
通过对传统山水画图式的解构与重组,冯巍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物的摹写,而是承载着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乡愁。
冯巍在专注作画的同时,特别注意书法。他认为书法在绘画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还在构图、意境、历史价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美术课堂上,他让学生鉴赏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临摹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那些升入名校的艺术特长生,带走的不只是技法,更是对传统文脉的深刻认知。正如冯巍所说:“真正的创新,是让‘古典DNA’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突变。”
笔墨新生:跨时空的艺术觉醒
冯巍的《青山远黛》系列画作,晨雾以没骨法层层渲染,山体轮廓在湿画法中自然渗化,传统披麻皴经过写生观察的改造,既保持圆浑质感又增添光影变化。画面右下角的古树以牛毛皴勾勒,粗犷笔触与左上角的柔美山形形成张力,暗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
冯巍认为陶瓷宣纸釉更接近纸上的水墨,在教学实践中,他将陶瓷纹样解构为山水画点景元素。在《无上青碧》系列中,冯巍大胆创新画法,受傅抱石先生山水画法启发,先泼墨,再勾线皴擦,将博山青瓷的冰裂纹转化为山石肌理。冯巍的笔墨取法中国传统水墨山水,新青绿又和古代传统的青绿山水有所不同,用色多为高级灰。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笔墨当随时代”。他吸收了中国历代大师的优点,同时也把学习几位恩师的绝技糅合在画面中,比如李波教授与尹干教授的构成,吴荣杰先生的线条,卢鸿祥教授的用色……当矿物颜料与瓷釉颗粒在画面中共振,传统山水突然获得了某种当代艺术的维度。
在2024全国陶瓷琉璃产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冯巍夺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场赛事,全国各地150多名专业选手参赛,其中很多都是行业的高手和拔尖人才,包括30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10多名高校教师,竞争异常激烈。其获奖作品《青山远黛》更是震撼:画面让评委们眼前一亮,评委从未见过此种画法,是典型的学院派,个人风格强烈,既有传统也有现代,新青绿山水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烧制完成的花瓶上,既有书法笔意的流动,又有窑火锻造的结晶,将“书画同源”的古训推向新的哲学高度。
以上为《无上青碧》系列作品
后记:暮色中的博山古窑遗址,残存的龙窑如同卧龙脊背,与鲁山主峰构成天地对应的神秘符号。冯巍带着学生在鲁中大地上一起成长。当少年的画笔接触宣纸的刹那,千年的艺术长河便在新的河床上继续奔流——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生命形态。(黄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