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篆刻艺术的百年传承与新生
更新时间:2025-03-30 09:55 浏览量:3
千年文脉润水城。涟水,一座被古黄河滋养的苏北小城,自古文风昌盛,名士辈出。从北宋书法大家米芾到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的吴昌硕,历史的墨香与刀痕在此沉淀,滋养着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
如今,当“非遗进校园”的春风拂过涟水,这座安东小城以篆刻为媒,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艺术传奇。
●吴昌硕刻“一月安东令”印
提起篆刻,涟水人必然会想到吴昌硕。1899年,55岁的吴昌硕赴任安东(今涟水)县令。彼时的涟水“旧黄河势抱安东,古木寒潭万影空”,虽饱受水患侵扰,却因北宋米芾曾在此为官而令吴昌硕心驰神往。然而,短短一月官场生涯,他目睹贪腐横行、百姓疾苦,愤然刻下“一月安东令”印以明志。印体上还刻有他初来安东时写的诗:“眼底石头真可拜,倘容袍笏借南宫”。这枚篆刻,成为涟水与篆刻文化紧密相连的见证。
时光流转百年,篆刻艺术的星火在涟水再度燃起。作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淮上印社理事,涟水县淮浦学校教师严成刚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吴昌硕的“金石缘”。
“最初只是想把字写端正,后来‘玩’着‘玩’着就入了篆刻的门。”严成刚笑谈自己的艺术启蒙。自幼痴迷硬笔书法的他,因“字如其人”的信念苦练柳体,又因对国画的钟情而钻研笔墨丹青。2000年,当他在淮浦学校偶然接触篆刻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没有专业指导,他翻遍古籍、看视频,用廉价石料反复琢磨。一次课后,他将刻着歪斜线条的印章递给前辈朱华老师,却意外收获“布局大气,刀法到位”的表扬。
●严成刚教学生们篆刻
2010年起,严成刚开始以“玩票”的心态参加篆刻比赛,没想到竟在江苏省第六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了奖。此后,他的篆刻作品先后入选江苏省首届篆隶书法展、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篆隶书法作品展,获评省“五星工程奖”、第五届全国教师现场书法创评一等奖等。他的篆刻风格不拘一格,工稳印风端庄如楷,鸟虫篆印灵动似画,自嘲“尚未定型”的背后,是对传统技法的敬畏与对创新探索的渴望。
随着涟水县“非遗进校园”工程的深入推进,涟水县淮浦学校将篆刻艺术正式纳入美育课程体系。严成刚作为全校最早研习篆刻艺术的教师,主动扛起传承重任,在每周的“昌硕轩”社团课上,以匠心育新苗。
从篆书笔法解析到印稿设计,从石料打磨到冲切刀法运用,他以“金石课堂”为阵地,将吴昌硕的传奇故事化作生动教材:“冲刀当如缶翁风骨般果决,切刀须效其刻‘一月安东令’时的隐忍。”课堂上,他常以吴昌硕“宁刻十印,不贪一钱”的典故激励学生,让方寸印章成为德育载体。
在淮浦校园,同学们的创造力蓬勃生长。社团成员不仅掌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精髓,更以刀为笔诉说时代新声。周欣怡、徐菡的篆刻作品在“恰是风华正茂——江苏省师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篆刻展”中入展入集,一时间,校内外掀起了一股“篆刻热”,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淮浦学校,‘昌硕轩’社团不仅是技艺传习之所,更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试验田。”淮浦学校校长荀升亮介绍,在课程设计上,“昌硕轩”社团做到跨界融合,结合吴昌硕在涟水的足迹,积极探索开发“印说涟水”校本课程,鼓励学生用篆刻再现古黄河、昌硕井等文化符号。同时,注重学科联动,语文课解析印文诗词,历史课追溯篆刻演变,美术课设计“诗书画印”综合创作。
如今,走进淮浦学校“昌硕轩”社团工作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篆刻桌案上,同学们屏息凝神,刀尖游走间石屑纷飞。严成刚穿梭其间,时而示范握刀姿势,时而讲述吴昌硕的故事。
●严成刚篆刻的淮安二十八景之“妙通塔鹭影”及边款
当一方方刻着“自强不息”“上善若水”的印章从同学们手中诞生,传统文化的基因已悄然融入血脉。在涟水,篆刻艺术正以这样的方式重生——它既是五岛湖畔昌硕井的古老回响,也是校园里刀石碰撞的青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