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代著名作家,曾让女儿认周总理为干爹,1968年投井身亡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7 浏览量:6
在江苏省苏州市,隐藏着一座名为“周家花园”的私家庭园,由上世纪著名作家周瘦鹃精心营建。这座花园是其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曾是多位党政高官的聚会之地。周瘦鹃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从贫穷书生到文坛巨匠,再到园艺专家,他的故事承载着怎样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感?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周瘦鹃
1895年周瘦鹃出生在上海南门淘沙场降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在长江航线工作的小职员,家庭生活依靠着父亲微薄的薪水勉强维持。不幸的是周瘦鹃六岁那年父亲病逝,家庭的经济来源随之中断,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难。
周瘦鹃的母亲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能力的女性,她擅长缝纫,依靠这一技能,辛勤地为人们制作衣物,从而维持家计。她的坚韧和贤惠深深影响了周瘦鹃,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尽管家境贫寒,周瘦鹃的母亲始终坚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她经常强调:“贫穷不能阻碍我们的学习。”受母亲的影响,周瘦鹃从小就立志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首先进入了当地的私塾,学习传统文化和古文,塾师很快就发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并建议他进入更好的学府深造。
周瘦鹃
随后他被送往上海的现代学校,在学习期间周瘦鹃表现出色,成绩优异,常常获得免学费和奖学金,这些成就让他的学习之路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增加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
16岁那年的一个夏日,周瘦鹃在城隍庙买到一本《浙江潮》杂志,里面有一篇感人的法国爱情故事。被这故事深深吸引的他决定将其改编为剧本《爱之花》,并采用笔名“泣红”寄给了商务印书馆。没想到这部作品不仅被《小说月报》采用,还被我国早期话剧团体“春柳社”选中上演,成为一大成功。
这次成功为周瘦鹃带来了16枚银元的稿酬,对于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没有任何保留地将这笔钱交给了母亲。而深知节俭重要性的母亲,仅用三枚银元购置了必需的米粮,其余的则储蓄起来,用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困难。周瘦鹃从母亲的行为中学到了节俭的重要性,这一教训也成为了他日后生活和创作的一部分。
青年周瘦鹃
1912年,上海务本中学庆祝建校周年,舞台上昆剧《牡丹亭》正在上演,其中“校花”周吟萍扮演主角杜丽娘,她以其天生丽质和精湛的演技,将古典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她悠扬的唱腔中,古词新意,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动人的韵味。
台下的周瘦鹃完全被她迷住了。周吟萍的每一个微笑都让他感到世界变得格外绚丽。此时的周瘦鹃,刚从中学毕业,已在民立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少年的情感如春藤般缠绵,周瘦鹃对周吟萍萌生了深厚的情感。
他常在她放学的路上徘徊,期待偶遇,却又因身份的差异感到胆怯。周吟萍出身富贵,而他家境贫寒,这种悬殊让他感到无力。尽管他已在16岁便以其文学天赋崭露头角,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这份爱恋似乎注定无果。然而真挚的情感驱使他决定行动,他写下了一封既谨慎又充满渴望的信。
周瘦鹃与夫人
令他惊喜的是,周吟萍不光是回信,还附上了她的《探梅赋》。她对昆曲和古典文学的热爱从字里行间溢出,尤其是她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欣赏。周瘦鹃被这份智慧和情感深深吸引,从此在心中为她种下无数紫罗兰,这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周瘦鹃决定辞去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翻译中。不久他的作品便频繁出现在热门的《礼拜六》周刊上。
他们通过书信深入交流昆曲、文学与生活,这种精神上的交流让两人的关系愈发深厚。尽管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脆弱,但这段关系却在他们的文字中盛开,如同周瘦鹃笔下的紫罗兰般绵长而不朽。
当周吟萍的父母得知二人的恋情之后,迅速安排了周吟萍的婚事,打断了这段幼稚的纯情。面对一个文化浅薄的富家子弟,周吟萍虽表面顺从,内心却开始默默反抗,她在极度无助中请求周瘦鹃出席她的婚礼,以此表示她永不改变的心意。
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
周瘦鹃带着沉重的心情出席了婚礼,目睹心爱的人成为他人的妻子。而周吟萍也在这场婚礼中显得神情恍惚,她的双手不自觉地抚摸着周瘦鹃送给她的丝质手套,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周瘦鹃悲痛至极,病倒在床。唯一的安慰是周吟萍偶尔透过他人传递的信件。这些字句对他而言,仿佛珍贵的宝藏。周瘦鹃的作品充满了对这段爱情的怀念和哀伤,每一篇作品都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抗议,都以悲剧收场。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了“新鸳鸯蝴蝶派”的标志性人物。
在1922年周瘦鹃创办了一份名为《紫兰花片》的个人杂志。这份杂志独树一帜,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到的内容迅速赢得了文艺界的关注与好评。《紫兰花片》不仅展示了周瘦鹃的文学作品和译文,还精心搭配了书画和风景照片,整体设计呈现出一种雅致的紫罗兰色调,显示出其深厚的审美情趣。
周瘦鹃作品
周瘦鹃对紫罗兰情有独钟,这种花是他杂志的灵感来源,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他在文章《一生低首紫罗兰》中提到,每当紫罗兰盛开时,他都会沉浸在其色香之中,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1931年,周瘦鹃选择脱离喧嚣的文坛,隐居于苏州的“紫兰小筑”,在那里他致力于园艺和盆景艺术的研究,培养出了极具特色的园艺技艺。尽管每周需要往返上海处理编辑与写作事宜,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花园和盆景。
盆景艺术对周瘦鹃来说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他后来成立的含英社,是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和推广盆景艺术的平台。周瘦鹃深知,要精通盆景艺术,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园艺知识,还要有探索自然的热情和敏感的审美眼光。他常常在春秋季节外出,寻找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树木和岩石,以此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盆景作品。
朱德(左)参观盆景
周瘦鹃在盆景设计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他特别偏爱那些干枯而矮小的老树,认为这些自然界中的小品种最能体现山野间的精神。他不仅使用树木,还会搭配各种大小的石头,以及广东石湾制作的精美陶瓷小品,如亭台、桥梁和人物塑像,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画卷。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周瘦鹃的生活与创作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的“紫兰小筑”被严重破坏,他珍贵的园艺作品和家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如此周瘦鹃没有放弃,他的创作和园艺热情支持了他度过难关。
新中国成立后,周瘦鹃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文化人才。1952年周瘦鹃被委以重任,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及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这一角色让他管理着苏州的绿化美化工作。
紫兰小筑
1953年,周瘦鹃接受了上海市长陈毅的拜访,陈毅勉励他再次提笔,继续他的文学创作。除了陈毅,周恩来总理对他也极为关心。1959年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期间,周瘦鹃首次与周恩来总理面对面交流,周总理细致入微地询问了周瘦鹃的生活与创作状况,并鼓励他继续发光发热。
在1962年,周瘦鹃不失时机地向毛主席发出了访问苏州的邀请。周瘦鹃年轻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热情逐渐转向了园艺,特别是盆景艺术。
周瘦鹃的盆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每一棵盆景都是他对自然美的再创造。他邀请人们到苏州是为了游览这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为了展示他的盆景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够与他人分享他的热情,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
周总理
当他与毛主席交谈时,他询问主席是否曾访问过苏州。毛主席明白周瘦鹃的用意,但由于忙于国家大事,只是简单回应说自己已经去过苏州两次。
在1963年春节前夕,周总理与夫人在上海庆祝新春之际,决定南下苏州探望病中的老同志陈云。访问期间他们还安排了一趟特别的行程,那就是去见周瘦鹃。访问那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七,周恩来总理夫妇在苏州市委的领导和其他官员的陪同下,轻松地步入周瘦鹃的家中。一进门周总理就高兴地说,“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几年前的承诺!”
周家的花园里,孙女蔷蔷与全全手持鲜花,羞涩地向周总理夫妇献花。周瘦鹃则热情地引领周总理进入园中的爱莲堂。堂内,精美的盆景与墙上的梅花画屏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邓颖超轻声朗读屏上的题词,“先春传喜报,遍地展东风”,周恩来赞不绝口。
紫罗兰杂志
周总理的兴致很高,他对一对门廊下罕见的老绿毛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些龟的壳上覆盖着看似绒毛的绿苔,令人赞叹不已。周恩来笑着开玩笑道,“看这乌龟,仿佛穿了绿色的外衣。”
会谈中,周恩来总理夫妇随和地品尝着桌上的花生米,与周瘦鹃亲切交流。周瘦鹃详细汇报了他的健康和园艺技术的进展,周恩来总理则不断鼓励他要多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周瘦鹃感叹地说:“多年来,我深感恩于国家的栽培,虽有心报国,岁月不饶人,总觉力不从心。”
在与周总理的亲切交流中,周瘦鹃的小孙女被总理抱在怀中玩耍,周恩来还从口袋里掏出糖果喂给小孩。周瘦鹃感慨地提出,“总理,您和夫人为国家操劳了这么多年,若不嫌弃,不如让我们的全全作为您的义女。”
紫兰小筑
这次访问加深了周瘦鹃与国家领导的情谊,也让他深切感受到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周瘦鹃的境遇急转直下。他的名声和过往的成就未能保护他免受“造反派”的迫害。
他频繁被召去批斗会,甚至他精心维护的“紫兰小筑”也被闯入并严重破坏。在极度绝望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1968年8月12日,周瘦鹃选择了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自己的花园中投井自尽,享年73岁。
尽管经历了如此悲惨的结局,周瘦鹃的名誉终于在1973年得到了恢复。在周总理的个人关注和指示下,他被正式平反。1978年8月31日,为了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文学和园艺的艺术家,苏州怡园举行了一场庄重的悼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