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往昔辉煌不在,式微是实实在在的冷酷现实!
更新时间:2025-03-10 10:49 浏览量:6
京剧的无奈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曾经拥有无比辉煌的历史。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调、昆曲等多种戏曲声腔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京剧艺术风格。
在过去,京剧的流行程度超乎想象,是大众文化娱乐的核心。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对京剧喜爱有加 。城市中的戏园子林立,常常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从繁华的京城到江南水乡,京剧的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戏园子就是人们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墨客,都热衷于在戏园子中消磨时光,欣赏京剧表演。
过去的戏园子
那时候的京剧界,更是名角辈出,其中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被称为前“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被称为后“四大须生”,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被称为花脸三杰,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 “四大名旦” 。
梅兰芳的表演雍容华贵、典雅大方,他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将京剧的旦角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不仅在国内声名远扬,还多次率团出访国外,让京剧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1930 年,梅兰芳访美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美国媒体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他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西方观众,让京剧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程砚秋的唱腔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以独特的 “程腔” 闻名于世,代表作《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等,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京剧的艺术深度。
尚小云的表演刚健挺拔、洒脱大方 ,擅长演绎巾帼英雄等角色,如《摩登伽女》等剧目,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荀慧生则以活泼秀丽、自然洒脱的表演风格著称,他的《红娘》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将花旦的灵动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四大名旦,还有众多优秀的京剧艺术家,如老生谭鑫培、言菊朋、马连良等,武生的杨小楼,净角金少山、裘盛戎,小生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丑角的萧长华等,他们各自在京剧的不同行当里独树一帜,创造了众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共同铸就了京剧的辉煌时代,使京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
然而,时过境迁,京剧如今的处境却不容乐观,曾经的辉煌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如今,京剧的演出场次明显减少,与过去戏园子林立、演出频繁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 2011 年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市场统计数据为例,京剧类演出场次占总场次的 6%,比去年同期(1638 场)减少 21% ,在艺术门类演出场次占比中,甚至低于话剧、杂技、儿童剧等,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京剧演出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断缩小,这还是作为国都的北京,文化中心,可想而知其他地区和城市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吧。
观众数量的下降更是显著。过去,京剧演出常常座无虚席,观众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不说二三十年代,京剧辉煌时期,就是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而如今,京剧演出的观众席上常常出现大量空位,且观众群体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寥寥无几。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京剧观众中,60 岁以上的老年观众占比高达 70% 以上,而 30 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不足 10% ,这表明京剧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观众群体的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从市场份额来看,京剧在整个文化娱乐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小。随着电影、电视剧、网络综艺、短视频等多种新兴娱乐形式的兴起,人们的娱乐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京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许多曾经以演出京剧为主的剧场,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转而举办其他类型的演出或活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京剧市场的萎缩,这也成了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再加上国家包养着专业剧团,使得国营演员都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京剧如此下去可以讲复兴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