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湖上印痕|刀石寄情 方寸万象——沈继良的篆刻艺术与人文温度

更新时间:2025-03-27 19:18  浏览量:6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协会员

浙江微雕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

书法篆刻师从西泠印社总干事韩登安先生

为先生门下之关门弟子

韩先生故后

复从海上书法篆刻收藏家朱孔阳先生学习隶篆书学

山水画师从楼辛壶子楼浩之先生

从艺五十年

1992年加入西泠印社

篆刻作品被日本篆刻泰斗小林斗盦先生赞为"玉作,雅健古意多多"

著有《篆书五体大字典》《西湖名胜留痕》《石鼓文楹联三百联》《铁线篆书法创作》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 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我与春风皆过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雨后登楼看山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歌舞江山月坠迟




明明明月是前身 回头成一笑 清冷几千春

一壶清茶许流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在当代篆刻界,西泠印社社员沈继良的名字总与“古意”和“创新”交织相融。作为韩登安先生的关门弟子,他既承袭了浙派篆刻“切刀入石、方中寓圆”的传统精髓,又以独特的艺术感知力,在方寸之间开辟出一片厚重苍茫的天地。近三年来,他的创作愈发彰显出“古拙浑厚”与“大开大合”的美学张力,成为传统篆刻现代转型的鲜活注脚。

沈继良的篆刻取法吴昌硕,深得浙派切刀法的精髓。他善以刀代笔,通过短促有力的切刀动作,在印面上雕琢出斑驳苍劲的线条,如《白首忘机》一印,刀痕如老树虬枝,既有吴昌硕“钝刀硬入”的力道,又融入了汉印的浑厚气象。其作品常以“七分篆三分刻”为基,却强调“十分心意”的投入,令印面在规矩中迸发意外之趣。日本篆刻泰斗小林斗盦曾赞其印作“玉作古健,雅意多多”,正是对其“传统中自出新意”的精准概括。

如果说篆刻是沈继良的艺术根基,微雕则是他独步当代的“绝活”。他将铁线篆书法融入微雕创作,以刀为笔,在毫厘之间挥洒自如。其微雕作品线条如金丝盘绕,细若发丝却劲韧挺拔,既有篆书的圆转流畅,又具刀锋的爽利质感。2023年出版的《铁线篆书法创作》一书,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斗方、楹联等作品,展现出“婷婷美人”般的优雅与“谦谦君子”式的刚健并存的美学特质。这种“书刻一体”的实践,不仅延续了韩登安“小篆当代第一”的衣钵,更让微雕从工艺升华为艺术。

沈继良的艺术从不囿于金石之间。2020年中秋,他与陈墨、吴莹等名家合作的“篆刻月饼”风靡一时,将苏轼《水调歌头》佳句刻于月饼之上,以“花好月圆人寿”的吉语印文传递团圆祝福。这一跨界创作,既是对传统节俗的诗意重构,亦展现了篆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正如他在《西湖名胜留痕》印谱中所言:“刻刀之下,皆是山河岁月的回响。”这种将艺术根植于文化土壤、反哺于社会生活的理念,恰是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精神的当代延续。

从耗时五年编纂《篆书五体大字典》的学术深耕,到近年《石鼓文楹联三百例》的出版,沈继良始终以“艺无止境”自勉。他出身中医世家,深谙“器识为先”的古训,为人谦和温润,授徒不倦。其艺术生涯恰如一方朱白相生的印章——既有传统技法的严谨法度,又有现代审美的自由舒张;既有金石碰撞的铿锵之声,亦含人文关怀的绵长余韵。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沈继良以刀石为媒,将千年篆刻的魂魄凝练于方寸,又以微雕之精微、跨界之创意,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这或许正是“西泠涛声”穿越时空的回响: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以新的姿态,在当代人的掌心跳动。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