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明清紫砂壶,作者名不见经传却仍能拍出高价
更新时间:2025-03-31 11:31 浏览量:4
紫砂艺术收藏始终身处舆论的漩涡,当某些作品以令人瞠目的价格成交时,“艺术泡沫论”便甚嚣尘上。
诚然,这个领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乱象——部分从业者将职称证书视为点金石,把紫砂壶异化为金融符号,这类现象确需行业警醒,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真正值得审视的,是紫砂器物的双重属性。作为茶事器具,其价值应体现在泥料甄选、工艺精度与实用体验;而作为艺术载体,则需考量文化积淀、审美突破与精神共鸣。
以近代宗师顾景舟为例,其作品的天价背后,凝结着半个世纪对绞泥技法的突破、对文人壶韵的再造,更承载着一位匠人在动荡年代坚守传统工艺的文明史诗。这类作品的价值锚点,早已超越物质层面。
本文盘点了七件传奇拍品,它们的制作者无从得知,仅凭器物本身的魅力,拍出数百万的高价。这些跨越时空的紫砂杰作证明,当工艺造诣触及艺术本质时,创作者的身份终将退居次席,器物自身便会发出震耳欲聋的价值宣言。
壹
清康熙 竹节壶
北京东正2015年秋拍
成交价:RMB 3,795,000
此壶乃康雍时期文人定制的茗壶,题材介于光素器与花货之间,造型为目前仅见者,应为传世孤品,虽无法判断作者,但不妨碍这是一件佳作。
壶式原创构思,别出心裁,壶身取一段竹片为主体,呈弯曲状,流把及盖钮分别饰以竹节造型,蜿蜒伸展,婀娜多姿。
正面以行书双刀镌刻“看竹何须问主人”,书法俊雅有晋唐时风,铭刻行刀流畅、气韵生动,非一般工匠俗手所能为之。
贰
清早期 乌泥方墩壶
博美拍卖2016年秋拍
成交价:RMB 2,357,500
选用典型清早期乌泥为胎,颗粒显现。整壶透露出方正之气象,且于方正中亦可见灵巧之姿,其结构协调,线面挺括,方者如刀劈斧凿,圆者韧劲而富于张力,细节处理一丝不苟。
作者亦不详,除了壶中央阳文篆款“云中惟一”能代表其身份,但也无从考究。
叁
清早期 郑荆玉制坦然壶
北京匡时2013年春拍
成交价:RMB 2,300,000
壶面黄砂色泽饱满圆润,均匀密布,若夜空繁星。型制方正,刚正不迂,方圆融容,寓示君子进退有节,处世以方,藏锋不露芒,整体造型比例协调,于稳健中见大气度。
据壶底“郑荆玉制”阳文篆书方章可知,此壶的作者即是郑荆玉,但在史籍中尚未见记载。且郑氏传器甚少,根据其传器的壶艺特点,业界推断可能是清朝早期的紫砂艺术名手。
肆
清早期 萧绍贤制紫泥六方壶
西泠印社2014年秋拍
成交价:RMB 2,300,000
壶呈六方形,薄胎,壶身六条棱线挺括有力,腹部圆鼓略下沉,肩部作一圈绳纹贴塑装饰。高壶口,嵌入式穹盖,盖面亦作六条筋线与壶身六棱相吻合。壶流作六边棱面,与整体相协调;壶把制作极有特点,由曲线及圆两部分组成。
壶底钤一圆一方二枚章款,内容分别为“萧”、“绍贤”,萧绍贤应为清代早期制壶艺人,具体生平不详,作品也很少见。但从壶的设计和制工来看,绝非高手不能为。
伍
明 朱泥裙花壶
北京远方2012年秋拍
成交价:RMB 3,450,000
朱泥壶能拍出如此高价少之又少。明末筋纹器造型,壶身呈长方菱花瓣造型,俯视左右对称,分割精确,线条优美,动人心弦,菱花钮台座高耸,对合三弯流与壶把对应,呈一线贯气。
壶口与执把相连,颈部内敛,立意灵动巧妙,匪夷所思,壶身略高,圈足内藏,由显优美体态,口盖可双向轮转密合,间隙丝毫不差,技艺精湛,堪称出神入化。虽无款,非良工所不能为。
陆
清康熙 文侯款扁圆壶
北京东正2015年秋拍
成交价:RMB 4,945,000
段泥制成,质地细腻,光泽内敛,呈紫砂栗色,点点颗粒感有如梨皮,隐然有珠玉之泽。圆扁壶入窑焙烧极易变型,然而此壶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巧穷毫发,对泥料火候的熟练把握可见一斑。
壶底刻有“壬子春为国祥先生清赏”,刻款一旁有篆书印款“文侯”,“国祥”、“文侯”皆不可考,但从器型看,此件不是出于凡工之手。
柒
清乾隆 御制泥绘山水乳鼎壶
中金国际2017年秋拍
成交价:RMB 8,152,580
选用紫泥为胎,黑泥绘刻,工艺纯熟,制作上乘。壶盖一周,作梅花五朵,枝干若即若离,连成缠枝花卉。壶身通景式构图,有茫茫水泊,大雁掠过,山石掩映,苔草繁茂,树下凉亭一座,内有高士居内而坐。
底款模印“大清乾隆年制”双行篆书,乃官窑紫砂中常见的结字形式,说明这是一把清宫御制紫砂壶,它最初的主人即使不是乾隆皇帝也是皇室贵胄。可惜的是皇室御用款紫砂壶皆不落作者名款,因此也无法得知制作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