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九旬老人麦秆成画 “泥土麦香”变艺术品
更新时间:2025-03-31 17:02 浏览量:5
农村麦田里生长、再普通不过的麦秆,在92岁的孙金玲老人手中,经过取材、拼接、描绘、烫剪等多道工序的处理,华丽变身,成为令人惊艳的手工麦秆画。
近日,记者在新华路街道育英街24号院见到孙金玲时,她正在家里从事麦秆画艺术创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麦秆,一个熨斗,这就是她简单的工作台。
麦秆画也叫麦草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它使用小麦秆为材料,在充分利用其自身色泽的基础上,用加热的熨斗进行烫色润色,经一系列的加工创作后最终形成麦秆画艺术品。
巩义市麦秆画非物质文化手工艺人孙金玲说:“80年代,我在妇联上班,为了让妇女们有一技之长,增加收入,单位组织我们到外地学习麦秆画制作。退休后,我不断研究学习麦秆画,作品经常在社区展出,后来咨询的人多了,就在社区开设麦秆画培训班,吸引了众多居民踊跃参与。”
孙金玲告诉记者,制作一幅成色精良的麦秆画,首先得从原材料麦秆的处理上下功夫。需要细心挑选出直且粗的麦秆,用清水浸泡、清洗干净,然后晒干水分,刮去里面的绒毛,并通过高温脱脂来防霉防蛀。老式熨斗是制作麦秆画的“神器”,在麦秆画的色泽呈现上,经过熨烫,碳化后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熨斗抛光麦秆片后粘到纸上,以便后期裁剪,也可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将麦秆片裁剪成所需形状。
据了解,每周只要孙金玲有时间,就会到育英街社区为学员授课,详细介绍麦秆画的历史,并现场制作、讲解麦秆画的制作方法。学员们通过亲自体验麦秆画的制作,近距离接触、了解非遗,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巩义市麦秆画非物质文化手工艺人孙金玲说:“作为麦秆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会继续带动群众学习了解麦秆画、参与麦秆画制作,传承民间技艺。”
责编:李冰
审核: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