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 艾格尼丝·马丁 Agnes Martin

更新时间:2025-03-31 20:14  浏览量:3

蒂莫西·格林菲尔德·桑德斯

艾格尼丝·马丁,1993

海勒姆·巴特勒画廊

传奇极简主义画家艾格尼丝·马丁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著称。“我相信生活应维持在一条基准线之上,”她在2002年的访谈中如此说道,那时距离她离世仅剩两年时光。“基准线之上,洋溢着幸福与爱……而基准线之下,则是悲伤、毁灭与不快乐的深渊。我绝不会因任何事让自己陷入那条基准线之下。”

马丁于1912年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诞生,后来成为20世纪最具开创精神且备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尽管她职业生涯的初期是在纽约市居住与工作,但在1950年代和60年代,她将许多创作灵感归功于自己逃离了艺术世界的繁华中心及其伴随的重重压力。1967年,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曼哈顿,那里曾是她的作品获得画廊主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及画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等业界权威赞誉的舞台。

正是在远离了评论家纷扰的喧嚣之后,马丁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并创作出了她最具标志性的作品:那些以柔和而明亮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巧妙排列、构成棱角分明构图的画作。她的作品——宁静悠远、欢愉超脱、不染尘埃——深受其封闭的生活方式、广袤的沙漠景观以及她所信奉的道家平衡与和谐理念的启迪。

尽管马丁过着一种孤寂的生活,但多年来,她依然接受了众多采访与讲座的邀请,并留下了包括其著名的1987年散文《美是生命的奥秘》(Beauty is the Mystery of Life)在内的诸多文字作品。这些文字作品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马丁所坚守的思想与仪式,以及她那丰富创作实践的灵感源泉。以下便是这位隐居的革命性极简主义者关于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几条建议。

无题 #10,1975

“艾格妮丝·马丁”个展

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5 年)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 1973

“艾格妮丝·马丁”个展

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5 年)

把艺术置于自我之前

Put art before ego

马丁在纽约长大(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那是一个艺术家们逐渐获得明星般地位的时代。像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这样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正在制造全国性的新闻,并在格林威治村的雪松酒吧(Cedar Tavern)等男孩俱乐部聚会中自我膨胀。马丁对于加入这种圈子毫无兴趣,她厌恶看到那种膨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当你进行创作时,脑海中浮现的最糟糕的念头就是你自己。”85岁的马丁在1997年接受查克·史密斯(Chuck Smith)和桑山园(Sono Kuwayama)的采访时说。对她而言,搬到新墨西哥州意味着逃离到一个能够让她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地方,而非让自己陷入对成名的执念之中。她曾写道:“在我看来,我有时会把自我放在创作之前,并因此而饱受折磨。”“我思考‘自我’,我与‘自我’都在承受痛苦,我的创作也因此受到影响,这让会让我更加痛苦。”

在1976年接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格林(John Gruen)的采访时,马丁将艺术家的自我概念与自负紧密相连,认为这两者都是创造力和幸福的绊脚石。“自负和软弱会遮蔽你的思维。自负会蒙蔽你的双眼……它无孔不入……让你自我膨胀,为你寻找各种逃避的借口。”在同一番话中,马丁还指出,尽管“反对自负并彻底摆脱它”需要时间和巨大的努力,但这一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能帮助你找到清晰的创作思路,并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

无题,约 1957

“艾格妮丝·马丁”个展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勿将自己与其他艺术家相比较

Resist comparing yourself to other artists

在纽约与勒维特、安妮·特鲁伊特(Anne Truitt) 以及阿德·莱因哈特( Ad Reinhardt )等艺术家交往的日子里,马丁尤为强调了在艺术实践中避免与他人作品相比较的重要性。她曾对长期合作的画廊主阿恩·格利姆彻(Arne Glimcher)坦言:“如果你在绘画时脑海中浮现出毕加索的身影,那就完了。”

马丁还认为,将自身作品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只会束缚艺术家创作原创、富有创意作品的能力。她着重指出,艺术家应当不断推陈出新,开辟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我不相信影响力”她向格伦解释道,“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就必须不断行动。一旦你停止了行动,也就不再是艺术家了。我相信,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当你迈出第一步后,接下来的路自然会呈现出来。”

无题,2004

“艾格妮丝·马丁”个展

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5 年)

木头 1,1965

私人收藏,纽约

让你的工作室成为灵感的庇护所

Make your studio a sanctuary for inspiration

在纽约早期的生活中,马丁曾在科尼特街(Coenties Slip)的一个繁忙且略显破败的迷宫般的工作室里定居,与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s)和埃尔斯沃斯·凯利(Ellsworth Kelly)等艺术家为邻。然而,她很快便意识到,那种高度社交化且略显混乱的环境并不利于她的艺术创作。于是,不久后,她便搬迁至新墨西哥州沙漠中一处宁静的工作室。

她后来在手写的便条中这样写道:“工作室并非是与朋友闲聊的场所。若朋友破坏了工作室的氛围,你甚至会对他们产生厌恶。”她进一步说到,“想要保持头脑清晰几乎是不可能的。倘若工作室的氛围无法得到保护,那么希望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马丁极少允许访客踏入她的工作室。“当你独处时,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往往会悄然降临。”她向史密斯和桑山如此解释道。几十年前,她曾对格伦坦言:“如果你像众多艺术家一样依赖感知,那么有时你必须耐心等待,让自己的思维引领你走向下一步……而当你与他人共处时,你的思维便不再完全属于自己。”

对于马丁而言,整洁与有序同样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她对艺术创作的承诺与尊重。“你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去清洁和整理你的工作室,”她解释道,“这种谨慎而庄重的氛围确实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尊重。”

绘画与素描 1974-1990, 1991

富艺斯拍卖培养幸福感——它会带来创作灵感

Cultivate happiness—work will flow from it

马丁坚信,她最出色的作品皆源自个人的幸福感,这一观点在她诸多论述中均有探讨。1987年,在斯考希根绘画与雕塑学院(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 Sculpture)的一次讲座上,她阐明了这样的观点:“生活的终极目标在于追求幸福,而对生活给予完美回应,正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这同样也是积极艺术创作的方式。”

她向艺术家们传授经验,在探寻创作灵感时,问问自己:“这首音乐或这张照片带给我何种感受?”她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成为他们创作的跳板,并助力他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请将幸福设为你的追求目标,”她继续阐述,“对自己发问:‘我喜爱什么?我渴望什么?……’一切灵感的源泉都蕴藏在你的思维之中。”

在马丁眼中,幸福与美的概念紧密相连,相互滋养,共同为她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美是幸福的具象展现;草丛间轻拂的微风、波光粼粼的浪花、自由翱翔的鸟儿,都在诉说着幸福,”她继续说到,“清澈明亮的蓝天象征着一种别样的幸福,而温柔宁静的黑夜则代表了另一种幸福。”

正是凭借着对世界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以及这些美景所激发的幸福与宁静之感,马丁得以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当我谈及艺术时,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美,”她在1989年一篇文章的开篇如是写道,“美是生命的奥秘。它并非存在于视觉之中,而是深植于我们的思维深处。在我们的头脑中,潜藏着对完美的认知。”

其它更多内容

五一线下工作坊接受报名中

“在色彩中探索绘画新的可能性”

国内外导师携手构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绘画

创研工作坊(第四期)

导师阵容:

马树青、英格丽·弗洛斯(德)、黄拱烘(德)

线下工作坊举办时间:

2025年5月1日—9月

授课方式:

线上理论教学 + 线下实践创作 + 跟踪创作点评

线下授课地点:

北京

课程亮点:

从绘画观念、色彩理论到个体独立创作,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助力成员全面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全阶段成员权益:

- 参加本期工作坊举办的线上成果展,展示个人作品;

- 加入“色彩绘画”师生专享交流群,与导师及同行深度互动;

- 参选“色彩绘画”年度主题展览,获得更多展出机会;

- 获得由库艺术教育与“色彩绘画”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

- 优先获得现场参与《库艺术》举办学术主题论坛活动的现场席位。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