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展讯丨“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
更新时间:2025-03-31 20:49 浏览量:7
波斯文化艺术以兼容并蓄、工艺精湛和美学独特著称,其融合了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印度及中国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3月30日,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遗产、旅游与手工业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广东省文物局主办的“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期至2025年6月17日结束。
本次展览汇集礼萨·阿巴斯博物馆、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伊朗玻璃器与陶瓷器博物馆、伊朗国家艺术馆、伊朗国家地毯博物馆共五家伊朗专题博物馆的151件馆藏精品。时间跨度自公元前3000年至20世纪;文物类别囊括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波斯锦、波斯毯、细密画等;并加以广东省内相关文物精品,以“婆娑大地”“镜像之境”“融荣互通”三大篇章,展示丰富多元的波斯文化艺术及中伊悠久灿烂的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美好华章。
从阿契美尼德王朝象征权力与荣耀的黄金狮首授权环,到萨珊王朝奢华至极、工艺精湛的青金石人首狮首纹黄金项圈,每一件都是波斯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在中国观众面前揭开神秘波斯的面纱。这些重磅展品无论是展品本身还是同类器型,都是首次在国内巡展,让观众得以近距离领略波斯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融荣互通”篇章是展览的一大核心亮点,生动展现了中伊两大古老文明的互鉴互融。观众不仅能看到伊朗的动植物、工艺品等传入中国的历史痕迹,如狮子、鸵鸟等动物形象以及广州藩坊遗址出土的波斯蓝釉陶;还能了解中国文化对伊朗的影响,如丝绸、瓷器等中国元素在伊朗艺术中的体现。展览生动展现了中伊两国人民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友好交流历史,见证了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中伊两国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生动见证,让观众深刻感受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文创方面,从波斯传统花纹和图案中提取灵感,开发了多款文创产品,包括腰果花发圈、丝巾和笔记本等,让观众 在欣赏和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波斯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和教育活动,欢迎广大观众积极参与。
重点文物
米纳伊彩波斯爱情故事陶碗
材质:陶
公元12—13世纪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藏
碗中央是伊朗常见的艺术插图 —— 一对恋人。人物展现出东亚人面孔特征,显示了东方对伊朗艺术的影响。这些人物周围环绕着平行和扭曲的阿拉伯式花纹。碗口一圈钴蓝色装饰带内写有装饰性的金色库法体铭文。
八芒星形人物铭文锡釉砖
材质:陶
公元1208年
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藏
这件八角形金色锡釉砖产于塞尔柱王朝末期至伊尔汗国初期,通常与四角形砖搭配用于墙面装饰。画面描绘的是一对相向而坐的情侣,两人之间的空间被填满了几何纹与花草纹,并配以波斯语诗文,“与其向往黄金与珠宝,不如关注世间平凡”。釉砖上有文字注明生产年份为1208年。
绿松石色釉奏乐场景模型
材质:陶
这件小型乐队模型,采用了蓝绿色的釉面,结构呈方形,使人联想到一个多门廊的建筑布局。模型中心描绘了一个乐队演奏或宴会场景,11位乐手演奏各种乐器,如铙钹、鼓、琴、长笛等,场地中央放置了一个果盘。这件展品也是管弦乐队最古老的考古证据之一。
广彩波斯文铭文人物故事图大碗
清道光(1821—1850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碗绘人物故事图,其间绘有四个八方形开光,开光内以金彩书写波斯文。碗壁的波斯文翻译如下:
真主至大
这件碗纯净如白日
光芒如正午的太阳
我问此碗给谁用
答曰配得上光芒的典礼
(Haj zain abedin shirazi订制)1267
荣耀真主
爱的欢愉让主人的面庞从黑夜变成白天
您(像盛夏的狮子座一样)端坐天穹宝座赐城掠地
您宴席上的斟酒者翻手为云
满酒的碗宛如被驯服的太阳
(Haj zain abedin shirazi订制)1267
狮纹银盘
材质:银
萨珊王朝(公元5—7世纪)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藏
盘中央描绘了一只狮子,六个小圆形框内装饰不同的动物图案,包括鹿与公羊等。盘内部装饰采用火法镀金工艺,即将金汞混合物均匀地涂抹在干净的器皿上,然后加热器皿,使汞挥发,剩下的金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镀金层。
特点:火法镀金工艺一直持续到7世纪,是萨珊王朝时期金属加工常用的技术。
黄金狮首授权环
材质:金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藏
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环形因形似太阳——古代密特拉信仰主神的象征——而被赋予存在、原初、创世与永恒等含义,曾被广泛制造与使用,具体形式有手环、臂环、指环等等。授权环自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开始使用,主要用于统治阶层上级对下级合法性授予的仪式上,代表着双方对彼此的忠诚誓言。
青金石人首狮首纹黄金项圈
材质:金
萨珊王朝(公元5—7世纪)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非常漂亮、奢华的金项圈。项圈呈环状结构,中间装饰着三颗大青金石。青金石经过抛光,非常光滑,中间的青金石雕刻有萨珊国王的形象。从其奢华程度可以看出,它一定是贵族或社会统治阶级使用的豪华精致首饰。
特点:项圈的产地应该是萨珊王朝的主要城市,如阿尔达希尔-花拉或比沙普尔。项圈的青金石产自东部地区;黄金可能是从皇家金库,位于如今阿富汗的金矿或一些伊朗金矿(如:穆提)开采提炼出来的。
萨珊宝剑
材质:银、铁
萨珊王朝(公元5—7世纪)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藏
剑鞘银质、剑刃铁质、剑柄银质。
剑鞘和剑格上布满鱼鳞纹,间饰红色宝石,剑柄亦为鱼鳞纹,上有黄金铆钉纹装饰。该剑为存世萨珊时期武器中的极品。萨珊时期浮雕中常见帝王和武士手持长剑的图案。
贴金钢甲片
材质:钢
恺伽王朝(公元18—19世纪)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
恺伽王朝时期的“Chahar Ainah”或“Char Ainah”(四镜甲),是由四块护甲组成的防护装备。四镜甲这种战斗服装通常由铁或钢制成,内部使用天鹅绒面料,以防止对战士身体造成伤害。根据现有研究,从公元9—13世纪开始,军事作战就开始使用这种盔甲。一些研究者认为,自伊尔汗国时期起,伊朗开始生产四镜甲,是模仿中国生产的类似装备。这套甲片由钢制成,上面装饰有金色图案。这些装饰主要包括宗教铭文,如以不同字体书写的真主之名。这件作品上精美的贴金装饰表明其原主人应是高级军事指挥官、贵族或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员。
透明玻璃杯
材质:玻璃
萨珊王朝(公元5—7世纪)
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藏
该杯使用“有模吹制法”烧制,在杯子上半部的半圆形凸起上,用钴元素染成蓝色。目前,学界对该玻璃器的用途尚无一致看法,但在萨珊时期(224—651年)乃至公元7世纪,玻璃杯大多用来饮酒。萨珊时期的伊朗玻璃器生产中心包括内沙布尔、苏萨、阿尔达希尔-花拉。
伊斯法罕产羊毛毯
材质:丝织品
恺伽王朝(19世纪后期)
地毯博物馆馆藏
这块地毯设计独特,由十二星座符号和名称组成,这些符号和名称用波斯语、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书写,并由一位匿名但极具创造力的设计师以圆形奖章风格呈现。
根据一种古老的伊朗信仰,每年的每个月都以一个星座命名,每个月都具有相关动物或物体的特征。除了天文上的十二星座符号,设计师还特别强调了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将这些星球的形象在地毯的四个角落描绘出来。地毯红色紫罗兰色的边缘上刻有铭文的开花枝条,以及令人惊叹的“赫什蒂德·哈努姆”(即太阳的想象描绘,女性的面孔),进一步增强了这块地毯的独特魅力。
右上角的铭文写道:
“地毯制造”
左上角的铭文写道:
“穆罕默德·塔基·班基”。
资讯来源 广东省博物馆
声音分享嘉宾: 藏品管理部、策展人 刘冬媚
记者 梅康明
FM96.2广州新闻电台《岭南私伙局》节目组采编
广州新闻电台 FM96.2 《岭南私伙局》
更多精彩音频
敬请留意
周六、周日上午7:30-8:30
FM96.2 广州新闻电台
《岭南私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