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段共生书法艺术赏析
更新时间:2025-03-31 18:16 浏览量:4
段共生书法艺术赏析
段共生将军 ·书法艺术赏析
段共生,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人,1960 年 1 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他一路从战士成长为排长、干事,再到军区机关科长、总政机关局长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原政委,曾任总政宣传部副局长、局长,陆军某"红军师"政委等职。凭借卓越的贡献获授少将军衔。
段共生长期习练书法,师法古人,效法大家,师古不泥,在书法艺术方面颇有造诣。 其书法诸体皆能,以草、行、隶书见长,笔势灵动,章法自然,充分展现了草书和行书的流畅与韵律之美。
他的作品在军队和地方的多次展赛中入展并获奖,部分佳作被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和部队收藏。作为中书协会员,中国泰山华侨书画院艺术顾问,中艺清风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以自身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山华侨书画院院长薛文明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段共生的书法,兼具传统韵味与创新精神,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实乃大家风范。”
段共生的书法作品主要有以下风格特点:
其一,笔力遒劲。其笔画刚健有力,富有张力,展现出深厚的功力和坚定的笔意。
其二,灵动多变。在书写过程中,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丰富,充满了动态之美,使作品富有生机与活力。
其三,结构严谨。字体的结构布局合理,重心稳定,疏密得当,展现出严谨的章法和秩序感。
其四,气韵贯通。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整体气韵流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其五,融合创新。他能够将传统书法的精髓与个人的创新理念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的审美意识。
黄凯先生赋诗《題段共生先生墨寶有感》:"殘墨枯筆色滄桑,頓挫起伏多抑揚。儒將弓刀摧枯草,秀士硯台磨春光。獵獵鐵甲孤煙起,蔚蔚二月嫵媚妝。滿紙雲煙抒壯志,醉臥明月照盛唐。"
书友评论:"段先生的书法,落笔如入木三分,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又如古树盘根,苍劲雄厚中透着墨香美感。草书如行云流水,落笔如碧空云烟,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实乃大书法家风范也!"
中国是个翰墨漂香的国度,汉字造型与书写技巧成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不论你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无可避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被书法艺术吸引着、熏陶着、感染着,以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其中一分子,我也逐渐养成了浓郁的翰墨情节,成为一名似懂非懂的书法爱好者。
我从小生长在晋南农村,物质生活贫困,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却异常丰厚。我的爷爷、父亲都写有一手漂亮的颜体毛笔字,为养家糊口,爷爷经常去太原和晋北一带地方帮人腾写文书,据说天镇县保存的县志中就有爷爷书写的内容,家里的书籍器物上都留有爷爷清秀隽永的中小楷字迹,目之所及处处映入眼帘。可能是因为以前书写工具尚不发达,父亲那一代人一直习惯用毛笔书写文章和信札,尽管家里常常被风吹的灰尘满面,但唯一的一张桌子上天天摆放着墨块、墨盒和毛笔,一得空他便拿起毛笔挥写一气。也许是世世代代受颜真卿在家乡附近的蒲州任刺史时留下凛然大气的颜体的深刻影响,书写颜体成为家乡长久不衰的文化风尚,父亲也毫不例外地写的一手颜体,每逢过年他就用颜体悬腕书写对联,我帮他一起贴到大门上,还要诵读一篇,引得过往行人住足欣赏,村子里许多人家门楼上都镶嵌着书写遒劲有力的吉祥词语,走村串巷举首抬眼随处都能看到,至今记忆犹新。也许是这种氛围的潜移默化,我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未上学前就经常拿着毛笔在纸上墙上一笔一划地涂抺。上学后,学校有“写仿"即模仿字帖练毛笔字的传统,自选字帖,不安排时间,不规定数量,每天必写。家里有多种字帖,我选了颜体和柳体大字字帖,每天午饭后早早到校先写仿,照着描摹一两张8开大的宣纸,没有宣纸就在废纸上写,写好交给老师,写得较好的字,老师划上红圈圈,每天交新领旧,大家争着数谁的红圈圈多,小学几年天天坚持写。后来,功课任务重了、家务事多、农活辛苦,就没能再坚持。但这几年的写仿临摹,无疑是个很好的启蒙,培养了对书法的兴趣。
入伍后,训练任务十分繁重,无遐顾及个人爱好。在团、师、军区机关工作期间,特别是在总政工作二十年,有机会接触结识了诸多全军乃至全国顶级的书法高手,现场观看过他们挥毫,也时不时探讨交流过书法技艺,经常能欣赏到他们的书法作品,但人家也不知道我喜欢书法,自己业务工作繁重,也没心思和精力专门去拜师学艺。北京作为书画大伽的云集之地,不断为人们奉献着各种书画大餐,我多次抽空去过军博、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场所参观各种大型书画展览,大饱眼福、大开眼界,每次对大伽的书法作品都拍下来,反复欣赏琢磨,偶尔也信手挥毫练几笔。应该说,每参观一次都是一次书法艺术的极好熏陶和启迪。到院校工作后,我着手开启了课余时间习练书法的模式,除散步锻炼外,基本上把闲暇时间全用在练字上。退休后,时间充裕,除了做家务,大多时间都静下心来研练书法。
我以为,中老年人学书法,以前多少都有些基础,不一定非要像儿童那样先点划后结字、先楷书后行书,喜欢什么书体就直接上手练什么书体,直奔主题。但无论初学还是有一定基础的,都须临帖,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写字不难,写好了不易,写成法度严谨、让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作品更难。书法艺术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下一番慢功夫、细功夫、长功夫是绝对不行的。我是坚持以临为先,以古为宗,以名帖为范本,坚持观帖、读帖、品帖,之后才临帖。观帖就是详细观察帖字的用笔、用墨、点画及形态结构特征,力求观察细致、入眼入心。读帖就是熟悉帖文内容,熟悉整帖的布局和取势等,力争了然于胸。品帖就是揣摩品味帖子的神韵和体现的翰墨精神,力求能真正把握。
中国书法五千年,高峰连绵,群星灿烂,名帖如云。学书法须遵崇一家为宗主,吸取百家之长,这是古今经验之谈。我开始临帖时,曾一度纠结选什么帖为宗主帖,总觉得古代名帖各有其长,都对我有吸引力,于是见到什么帖,就抓住临一临。临摹了一段时间觉得这样分散精力,不够聚焦,效果不明显。这时,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南京书法专业老师举办的学习五体书法线上培训班,楷行草隶篆五种书体从理论到示范都讲得很认真,全程学下来感到有收获。之后,我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分析自己的特点喜好,确定楷书以颜楷为主,兼顾碑贴和柳欧赵体的特点;行书以二王为基、以米芾为主,吸收各行书大家的优长;草书以王铎大草为主,兼容张旭、怀素、黄庭坚、孙过庭等草书大家的长处;隶书以汉隶为主,兼学各大家隶书名帖;篆书以吴昌硕、邓石如为主。在这五体中,重点放在学行书和草书上,楷隶篆穿插着学。整个临帖学习大致过程是:第一阶段只临不创,万事开头难,起步往往是艰难的,这个时期属给自己打基础的时期,投入较长时间和较多精力,三大行书名帖,米芾蜀素帖、沼溪帖、岳阳楼记帖,怀素小草千字文、自叙帖,王铎各种草书帖等,都不厌其烦,认认真真反复临习,力求临的准、临的象。第二阶段多临少创,这个时期基本上是二比一,即临摹两天创作一天,或临帖两小时创作一小时,以临带创,以创促临,在临创结合中加深对帖文基本要素和内涵的理解把握。第三阶段是边临边创,这个时期进入临创交融阶段,根据创作需要去临,把临帖的要素、技巧、神韵融入体现到书法创作中去,就这样长久坚持,久久为功。
临摹只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学练书法不只是个能力、技巧的问题,也是展示作者人文素养、艺术水准的过程。书法之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先贤们的这些经验之谈,实质讲的都是文化,是学书者的深根固本之道。所谓“二十年学画,三十年学书,人书俱老”。因此在习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结合进行书法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对中国书法史、古代名人精典书论、对书法家的研究成果、近现代书法大家的习书经验,以及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知识,都进行学习了解,虽然很零碎不系统,但对书法的理解感悟、提高书法艺术水准还是很有帮助的。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了无比丰厚的书法理论和知识,站在前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前行,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这也是学习书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些年习书过程中,也不断参加了一些笔会活动,陆续创作了一些书法作品,参与了一些军队和地方单位举办的各类书法展览活动,获得了一些奖项,比如:在原总政、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的书画展和于右任杯草书大赛、庆祝建国70周年书画展、第八届中国梦想杯书画大赛、北京西城墨韵书情书法展、2020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美术作品展、十六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庆祝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书画展,盛世庆亚运体育建新功中国体育艺术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等多种展赛活动中展出和获奖,部分作品收入《抗疫英雄谱》书籍或被部队、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收藏。书法作品得到一些相识的或不相识的朋友的品评赞誉。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在书法群里留言:"段先生的书法,落笔如入木三分,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又如古树盘根,苍劲雄厚中透着墨香美感。草书如行云流水,落笔如碧空云烟,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实乃大书法家风范也!"朋友黄凯先生赋诗《題段共生先生墨寶有感》:"殘墨枯筆色滄桑,頓挫起伏多抑揚。儒將弓刀摧枯草,秀士硯台磨春光。獵獵鐵甲孤煙起,蔚蔚二月嫵媚妝。滿紙雲煙抒壯志,醉臥明月照盛唐。"朋友们的赞誉意在鼓励,我视为在书法大海里不断遨游前行的动力。总的看,自己习书水平还不高,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总的趋势是在一点一点地进步提高,这可能也正是习书的规律吧,也体现了学书的不易。
长期研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除直接提高对书法作品的观察欣赏能力和书写创作能力外,重要的是:有益于培养专注沉着的品质,做到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神态安稳,心态宁静,注意力集中,始终安静清静沉静;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学书过程中不断磨练意志,调节性情,抒发⼼怀,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高度的学习热情,养成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精神;有益于提升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断感悟书法中蕴藏的哲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以及特有的民族精神,体会其中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有益于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通过了解汉字的历史演进、名贴欣赏和技能练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激发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感使命感;有益于养生健体调节肌理,写字要用脑力,有益健脑,延缓人脑老化,无论立姿还是坐姿,需调动全身肌能,能对肌体起到调节修复作用。
书法看似是个瞬间表现的艺术,但需要长久的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需要下一番慢功夫、细功夫、长功夫。我要把研练书法当作一辈子的事情,当作一种修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以此为座右铭, 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努力在书法的百花园里绽放添彩。
泰山华侨书画院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