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誉“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傅雷推崇的《艺术哲学》讲了啥
更新时间:2025-04-01 09:15 浏览量:5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1828年4月21日-1893年3月5日),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创立者。《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
丹纳艺术社会学理论是在借鉴和整合了孟德斯鸠的地理说、斯达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黑格尔理念演化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学说,代表了19世纪盛极一时的文艺批评转向。艺术社会学不再是单纯的文艺批评,而是朝向一种结合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运用新近的自然科学认识得出艺术普遍规律的倾向。
在当时的各种自然科学成果中,丹纳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达尔文依据自然选择理论试图将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解释体系。丹纳尝试将这种理念引入到了艺术领域。
丹纳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大厦,就是从艺术与种种社会关系入手来进行考察论证的,这也是艺术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与其他理论最大差别。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将所有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寻找从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家族到整个文学艺术与社会风俗、时代精神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实现了自然科学对艺术领域的第一次介入,开辟出考察艺术的“总体”参照系统,通过社会总体的研究实现对艺术自身的研究。其中,决定艺术本质的种族、环境和时代的“三元素”说、关于艺术本质论的“特征”说以及关于艺术价值论的“三种尺度”标准,共同构成了丹纳艺术社会学的基本的理论主体。
“模仿”说
丹纳的《艺术哲学》忠实于古典艺术哲学观念下的“模仿”说,并把模仿看作是艺术创造的必经之路。当然,艺术创作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模仿”技艺的高低决定着艺术品质的高低。
丹纳强调艺术必须是一个整体。既然达尔文将整个世界包括人自身都会规定自然进化而形成的一个整体,他认为,“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最初我们以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后把物质的模仿与理性的模仿分开之下,我们发现艺术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又注意到这些关系可能而且应该加以改变,才能使艺术登峰造极,我们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要使一个主要特征在各个部分中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
“特征”说
丹纳将艺术本质归结为“特征”说,即“表现最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他认为,所说的艺术的本质,即所谓“最稳定的特征,在历史上和生物学上一样,是最基本,最普遍,与本体关系最密切的特征。——不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器官方面,必须把个人身上的原始特征和后来的特征加以区别”,定义为人性。但这又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性。“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
“三种尺度”说
丹纳将用来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与有关艺术本质的观念紧密相关。为此,提出了判别与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首先,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接近所表现的事物本质的重要程度。最稳固、最接近本质的东西,凡是为一切智力活动所共有的特征才是最本质的特征。艺术所表现的特征越接近本质,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其次,艺术与道德相关联,艺术应力求表现人有益方面的特征。丹纳认为特征本身不但要有尽可能大的价值,而且还要使它在艺术作品中尽可能地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所谓效果集中的程度就是艺术内容和形式之间配合的和谐程度,艺术对事物表现的完善程度。艺术家在作品中越是能集中产生效果的多种元素,他所要表达的特征就越占支配地位。
“三元素”说
在丹纳看来,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由此出发,丹纳强调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元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
丹纳把“种族”放在了第一位,认为种族是各民族与生俱来的体格和性格上的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永久本能”。环境不但包括一个民族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同时影响了民族性格的社会环境。时代主要指的是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承继关系,时代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丹纳认为,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而时代则是“后天动力”,三种力量合起来共同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
虽然丹纳从自创的艺术社会学的理论出发,更专注于社会关系对艺术行为的影响,但他还是隐约认识到了心理结构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并认为“艺术是由人们的心理创造的,而人们的心理是随着他们的境况而变化的。”难能可贵的是,丹纳在强调社会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艺术家个人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与能动性,相反他赋予艺术家“选择特征的自由权”。
丹纳艺术社会学理论出现后,不仅在同时代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后来的艺术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却不能与20 世纪初人本主义的文化自主性和行为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潮取得共识,更无法抵御20 世纪30年代起最有影响的“新批评”流派,以及70年代后具有统治地位的“后结构主义”流派的“讨伐”,而被简单归结“客观决定论”、“外部决定论”或“单因素论”。
直到20世纪60、70代以来,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新的文艺理论批评的思潮,从不同角度回归到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许多分析范畴、概念和方法大多也来自于艺术社会学,可以说,丹纳理论的基本分析范畴和概念在新的语境中才又获得了重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理论框架的经典性。
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对达尔文思想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现代遗传与基因科学的发展,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成果的频出,使得进化论迅速扩展到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神经学、语言学和文学等诸多领域。这为丹纳艺术社会学理论的价值重建提供了机遇,不仅可以改善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消除原本存在的一些模糊地带,而且可以使其从相对表象的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层面,真正深入到心理结构层面,探索艺术家生理心理中的自然秉赋以及后天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文化性经验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