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杂家”石正军 | 将书法篆刻、中国画笔墨以及冰雪画技法元素融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境

更新时间:2025-04-01 13:48  浏览量:5

石正军的写意山水画,不局限于对客观事物形态的刻板描摹,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感悟与主观情感。在描绘山水画中冰雪效果时,他广泛汲取各家之长,不局限于单一风格,采用了部分冰雪山水画的技法,既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又与于志学先生的冰雪技法有所区别,使得他的艺术风格愈发丰富与完善。

石正军的山水画作品极具厚重感与力量感。创作时,他尤为注重色墨融合,并融入独特的书法用线与金石气息,自然流畅地展现自己的绘画符号,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中最显著的成果。这些探索形成了石正军山水画极具辨识度的特征,让观者能深切感受到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与感悟,这些都被深深融入到了作品之中。

从文化与艺术融合的角度来看,石正军将书法篆刻元素、中国画笔墨元素以及冰雪画技法元素有机融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境,为民族文化主流审美提供了生动例证 。

《北方雾凇之都》

《家园》

《家园》这幅作品延续了石正军先生书法入画的特点,笔墨酣畅,富有力量感。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率意而自然的氛围,通过浓重的墨色和湿笔渲染,创造出深邃的森林意境。在视觉上,画面强调了纵深感,树木高耸入云,仿佛在风中摇曳,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画面中央略偏右的位置,一座小屋隐于林间,屋顶采用淡赭色点染,与周围深色的树木形成对比,使其成为视觉焦点。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赋予作品一种温暖的情感表达——象征着家园的宁静与归属感。

在技法上,树木的描绘明显带有书法笔意,运用浓淡变化的墨色塑造出不同层次的黑色植被,与远处的浅绿色背景形成呼应。这种处理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也展现出书画结合的独特韵味。

从主题来看,《家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寄托了作者对家的温暖理解。树林繁茂,小屋静立,似乎在喧嚣世界之外提供了一片安宁之地,给观者带来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山水的写意表现,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射,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

《牧歌图》画面呈现出一种气韵生动的山水景象,山脉起伏,水流潺潺。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传达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画面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这种布局不仅有传统的山水画的结构,也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中巧妙运用了书法笔意,画中的树木、山石、屋宇等都带有书法的笔触感,呈现出一种书写与绘画结合的效果。尤其是山石和树枝的勾画,显得十分有力且富有节奏感,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氛围。

色彩使用上,画面以淡墨为主,辅以青绿、赭石等色调,给人一种清新、朦胧的感觉。整体色调偏向温和而内敛,突出了山水的静谧与自然的韵味,画面中有小舟与人物的点缀,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也体现了石正军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人物的活动与山水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画面上方的诗句与书法进一步增强了整幅作品的文人气息。这些文字既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也体现了作者对诗意山水的追求,将山水画的“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总的来说,石正军的这幅山水画融合了书法的力量与写意山水的精髓,表现出一种既传统又独具现代感的艺术特色,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感动。

笔墨凝金石 丹青写性灵——石正军写意花鸟作品自述

一、创作理念:以书入画 刚柔相生

我的作品以书法笔意统摄丹青,追求“金石为骨,水墨为魂”的写意境界。通过篆籀的圆劲、草书的恣意、隶书的朴拙,将线条转化为花木的筋骨——梅枝的苍辣如刀凿斧刻,荷茎的遒劲似铁线盘空,牡丹的雍容以泼墨点染间见飞白锋芒。这种“书中有画,画中藏锋”的实践,既是对文人画传统的延续,亦是对当代写意精神的个性化诠释。

二、作品解读:笔墨交响中的生命意象

《硕果》—苍石清韵

此幅大写意花鸟以金石篆籀之法铸魂,于生宣上运枯润相济之笔,尤以石魄造境为精绝。观其石骨嶙峋处,若见商周鼎彝剥蚀之痕,中锋运铁线皴擦,侧笔作渴墨飞白,笔锋转折间暗含《石鼓文》朴茂浑厚之气。石体结构以篆书笔意勾勒,疏密开合间隐现太极阴阳之象,左实而右虚,上重而下轻,险绝中自得平衡。施墨尤见功力,焦墨点睛处如古铜锈斑,淡墨渲染处似云气蒸腾,五色墨韵在枯湿浓淡间演绎出岁月沉淀。与鲜艳的红果相互映衬,一动一静,一柔一刚,让整幅画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深远的意境,也借此传达出我对自然坚韧、沉稳品质的赞颂与向往。

《国色天香》——铁骨芳华

以浓墨重彩构建矛盾张力:焦墨枯笔勾勒老干,如千年古藤盘曲;朱砂与胭脂泼写花瓣,似烈焰裹挟寒铁。背景以飞白枯笔扫出凛冽风势,花瓣边缘的锐利折笔暗藏金石刀味,于富贵中见孤傲,在秾丽间显清刚。“胭脂不碍冰霜色”,道尽北地牡丹的风骨。

《红梅傲雪》——剑气生香

梅枝以篆书笔法逆锋推进,转折处如断金切玉;花瓣以隶书波磔点厾,方圆相济间似星斗坠纸。借鉴碑拓残损肌理,在主干皴擦中融入汉印斑驳痕迹,使苍劲枝干仿佛历经风霜的青铜器,将梅之清逸转化为浑厚的视觉重量。

《墨荷图》——枯润交响

荷叶以狂草笔势挥洒,浓墨如乌云翻卷,淡墨似薄雾氤氲;荷茎以铁线描勾勒,中锋用笔如刻刀入石。特别在残叶边缘运用“金石断笔法”,以锯齿状线条表现风蚀霜侵的痕迹,让凋零之态反成永恒的生命碑铭。

三、风格溯源:笔墨程式的破与立

我的创作始终在传统法度与个性表达间寻找平衡:以书法提按顿挫替代物象精描,用金石斑驳质感重构空间层次。牡丹花瓣的胭脂积染中突然劈入焦墨飞白,是对“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当代演绎;梅花枝干上刻意保留的渴笔毛刺,则将文人雅趣转化为更具现代感的视觉冲击。这种“以笔为刀,以墨铸魂”的实践,使花鸟画脱离了柔媚的范式,呈现出如青铜铭文般浑厚苍茫的审美特质。

以其深厚的书法修养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在写意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我的山水画不拘泥于客观形态,而是通过书法笔意的运用,表达对自然物象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文/石正军)

石正军先生的书法作品以篆书、隶书为主,兼及行书和魏碑,亦擅长篆刻艺术,追求简帛艺术与金石艺术有机融合,追求书印风格协调统一,整体风格古拙大气,浑厚苍茫,潇洒冷逸,沉着痛快,线条老辣,墨趣横生。

在石正军先生的创作室,不仅书法作品与收藏众多,一枚又一枚的印拓也格外引人注目。在研习书法的同时,石正军也钟爱篆刻艺术,他追求书印风格的有机统一,在书法作品中融入篆刻艺术的金石意趣与刀刻斧劈的力道,在篆刻创作时巧妙地融入点、线、圆的结体与笔墨情趣。这让他形成了卓尔不群的个人风格,书法以汉碑、石鼓、金文为骨,以楚简、秦简,西汉早期简帛为趣;篆刻作品以汉印、古玺为宗,以缶翁、负翁为源。其书法中有篆刻,篆刻中有书法,二者互为生发,追求书印风格的和谐统一。

石正军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得古韵之风,气格高古,笔墨精到,曾荣获黑龙江省文艺奖,参加百年西泠金石华章·第八届国际篆刻评展总决赛获得黑龙江选手第一名、全国第十四名的好成绩。在石正军先生看来,书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修身养性,提升审美能力,追寻精神寄托,在深厚的传统功底基础上,无人无我,物我两忘,兴之所至,自然天成;而书法艺术的核心则是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把之传承下去。近年来,石正军先生以研究、传承书法篆刻艺术为主业,他的创作室也逐渐变为其教学的教室。对于一些喜爱书法艺术、热衷学习书法的学生,石正军先生免费教学,期间他常因人、因才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与专长为其选择不同的临摹学习碑帖,在石正军先生看来“兴趣是第一老师”。对于一些书法艺术与鉴赏的讲座邀请,石正军先生也免费担任主讲嘉宾,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书法家的责任。

艺术家简介

石正军,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民建黑龙江省委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驻会调研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专业书法篆刻展中参展获奖,并被多家专业机构收藏。有多篇书学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2012韩国系列交流活动—中国著名书法家石正军书法作品首尔展,获得巨大成功,香港《大公报》做整版报道。

擅长大写意山水画和大写意荷花、兰花、梅花、菊花以及中国冰雪山水画,以书入画,浑厚华滋,水墨酣畅淋漓,金石气息浓郁。

书法作品以篆书、隶书为主,兼及行书和魏碑,亦擅长篆刻艺术,追求简帛艺术与金石艺术有机融合,探索书印风格协调统一,整体风格古拙大气,浑厚苍茫,潇洒冷逸,所作简帛古隶,金石大篆,风标独具,自成一格。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