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跨越海峡的泥土诗篇——「此木生言」建水紫陶与淡水柴烧艺术对话展启幕

更新时间:2025-04-01 16:39  浏览量:6

当云南建水的红土与中国台湾省淡水的陶泥在窑火中交融,当东方造物哲学在当代语境下迸发新声,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维度的艺术对话即将在上海拉开帷幕。2025年3月28日至6月30日,「此木生言——建水紫陶与淡水柴烧艺术对话展」将于上海虹口青藤美术馆呈现。展览由米丈堂文化、上海市云南商会文化艺术专委会等机构联合主办,集结两岸顶尖陶艺家田彦廷、孔明、潘娟等近百件作品,以泥土为媒,以火痕为语,书写中华传统造物文明的当代诗篇。

天工开物:两种技艺的哲学对谈

《考工记》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一造物伦理在两地匠人手中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中国台湾省柴烧艺术家田彦廷(有泥窑二代传人)以柴烧及漂流木灰釉系列见长,两者皆是底蕴深厚的传统技术。运用最纯粹的自然元素,在最大限度上释放出陶与火的魅力。将大地精华集结在作品上,交织出大自然般的丰富多彩及变化万千,造就出每件独一无二的作品。

而云南建水紫陶则在孔明教授与潘娟大师的深耕下,传承千年“阴刻阳填”绝技。建水紫陶历经七十二道工序,将文人书画永固于泥坯,朱砂红胎上嵌刻的彝文符号与茶马古道记忆,成为滇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觉密码。潘娟作为非遗传承人,追求用最自然朴素的陶艺手段来表达泥土的语言与视觉的感受, 她的创新与开拓,是反传统的,但也是尊重传统的。

异火同语:在地性与当代性的交织

展览以“此木生言”为题,寓意木生火、火塑陶的自然循环,亦暗合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精神脉络。建水紫陶的典雅工笔与淡水柴烧的侘寂写意,恰似中国艺术中“致广大”与“尽精微”的双重境界。展品中,田彦廷的柴烧器皿以灰釉凝结阳明山云雾与淡水河波光,而潘娟的紫陶作品则以最原始自然的方式折射红河岸边的千年制陶心跳,形成强烈的地域对话。

云艺入沪: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译

作为“云艺入沪”系列艺术计划的2025年首展,本次展览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一场文化迁徙的实验。在上海的玻璃幕墙与数字艺术语境下,建水紫陶的古典纹样被赋予新阐释,淡水柴烧的自然肌理则与都市节奏共振。开幕式当天,艺术家田彦廷、孔明将与观众深度对谈,揭秘柴烧“浴火重生”的奥秘与紫陶“千雕万琢”的匠心。

展讯速递

· 展览时间:2025年3月28日-6月30日

· 开幕仪式:2025年3月28日15:00(上海虹口青藤美术馆)

· 活动亮点:艺术家座谈、非遗技艺体验工坊

· 地点:上海市虹口区同心路1号(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虹口青藤美术馆)

· 指导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 主办单位:米丈堂文化 /上海市云南商会文化艺术专委会/红河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淡水有泥窑陶艺工作室

· 协办单位: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科艺融合协同创新(营造)基地/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上海交流中心/上海市消费帮扶工作平台/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妙禅轩商贸有限公司

· 支持单位:上海市云南商会/虹口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

· 承办单位:上海虹口青藤美术馆

在工业化复制的时代,建水紫陶与淡水柴烧以“不可控”的窑变美学,重构着人们对自然与匠心的敬畏。这场展览不仅是器物的陈列,更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寻根——当火焰舔舐泥土,当传统对话当代,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真正的艺术,生于大地,归于本真。”

【展览前言】

此木生言 异火同语

当建水的红壤与淡水的陶土在窑火中舒展筋骨,当云贵高原的匠气与海峡东岸的禅意在同一方展柜中呼吸,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造物文明深层的文化肌理。这场跨越地理经纬的对话,既是两种造物美学的相遇,也是中国艺术哲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复调呈现。在工业文明祛魅的今天,来自云南建水的紫陶与台湾淡水的柴烧,正以不同的方言讲述着共同的母题:如何让泥土在火的淬炼中生长出精神性的年轮。

一、 薪火相传:造物伦理的双生镜像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智慧,在两地匠人手中演化出迥异的实践路径。建水紫陶承袭着青铜时代的典雅基因,其"阴刻阳填"的绝技犹如在时光中雕琢诗句——匠人需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的严苛修炼,将文人书画的意境永固于泥坯。那些游走于瓶身的梅兰竹菊,既是农耕文明的诗意投射,更是滇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觉密码。而淡水柴烧则选择与火焰赤诚相拥,在窑变的不确定性中践行着道家的"无为"哲学。当窑门闭合的刹那,陶器便在灰烬与火焰的即兴创作中,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涅槃。

二者同源于《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范式:建水紫陶以精工摹写天地大美,如同《文心雕龙》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淡水柴烧则以窑变呈现造化玄机,暗合石涛"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的写意精神。这种同源异流的艺术实践,恰似中国山水画中工笔与写意的双峰并峙,共同勾勒出东方美学的完整轮廓。

二、 在地性书写:地域基因的美学转译

建水紫陶的朱砂红胎中沉淀着茶马古道的记忆。其独有"无釉磨光"工艺,让人触摸到红河岸边千年不息的制陶心跳。那些嵌刻着彝文符号的汽锅,那些描绘着建水十七孔桥的陶瓶,实则是地理空间向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而淡水柴烧的灰釉里则凝结着海峡的水汽,其自然落灰形成的"芝麻釉"、"星芒纹",恍若将阳明山的云雾、淡水河的波光烧制成了可触摸的诗歌。

这种差异折射出艺术与地域的深刻辩证:建水紫陶的多彩叙事,源自云南"彩云之南"的视觉基因与多民族文化的斑斓光谱;淡水柴烧的侘寂美学,则承袭着闽南文化渡海后的精神沉淀与禅宗美学的简素追求。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筑造的本质是栖居",两地陶艺正是匠人对所处大地最本真的栖居方式。

三、 窑火新章:艺术对话的当代启示

当建水的刻刀与淡水的窑火在上海相遇,这场跨越北回归线的对话具有了更深的当代性。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的今天,两种造物智慧的并置彰显了文化多样性的珍贵价值——建水紫陶的"工有巧"与淡水柴烧的"天有时",共同构成了对抗机械复制的艺术防线。那些在紫陶上精心勾勒的工笔线条,与柴烧器皿上恣意流淌的火痕,恰如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体两面:既要有"致广大"的天地胸怀,也需"尽精微"的匠心独运。

这种对话更揭示着艺术发展的深层规律: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文化基因的异质碰撞。就像敦煌壁画中印度凹凸法与中原线描法的交融,亦如明代青花瓷中的波斯钴料邂逅景德镇高岭土,建水与淡水的此次相遇,或将催生陶瓷艺术新的可能性。那些在展柜中遥相呼应的器物,正在编织一条连接传统与当代、本土与世界的意义之链。

四、 云艺入沪:文化迁徙的精神图谱

"云艺入沪"系列活动的深层价值,正在于构建文化迁徙的当代实验场。当滇南的红土陶器沿着虚拟的茶马古道进入黄浦江畔,当淡水的柴烧作品穿越海峡抵达长江三角洲,这场空间位移实质上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译。上海作为现代性体验的浓缩之地,恰能为传统造物提供重新编码的语境:在玻璃幕墙的映照下,紫陶的古典纹样获得新的阐释维度;在数字艺术的环绕中,柴烧的自然肌理焕发出现代诗意。

这种跨地域交流绝非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在差异中辨认出共同的文化DNA,在对话中激活传统的当代生命力。那些静立展场的陶器,既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流动的精神。在二者的同与不同间,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见证每一个造物者生命的独特气息。此时的文化与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生命的燃烧中书写的日常诗篇,饱含着平凡生活的动人殊胜。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