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入选提案公布,志愿者招募进行时,将在416开幕
更新时间:2025-04-01 22:20 浏览量:2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
入选提案公布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由「蚂蚁森林海口五源河湿地公益保护地项目」提供支持,邀请艺术创作者来到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展开艺术实践探索,响应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跨学科研究等多元化的行动倡议。
在众多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本届方案征集有幸收到多份艺术提案的投送,其中不乏生态环境研究、人类学和地理学领域的青年学者。提案者包括纯艺、策展、实验艺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学科背景的从业者,也有来自教育、音乐、时尚、管理等跨行业背景的创作者。投送方案中,有的呈现后人类和“动物转向”视角的生态艺术观念自觉,有的则以朴素的直觉开展艺术活动。我们还注意到,本届艺术季的提案者大多是90后艺术家,还有个别Z世代艺术家的方案,所展现的研究素养、超越性思维、多媒介创作能力让我们看到生态艺术在“奇点临近时代”的大有可为。
最终,评议小组基于项目预算、在地性、切题度和可行性的综合考量,选出7个方案在本届艺术季优先落地,并和多数提案者建立友好关系,以期未来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开幕时间:
2025年4月16日,公众互动活动4月20日(节气:谷雨)
01
小新JO
《陶土隧道屋》
类型:装置、工作坊
方案介绍
一条缓缓流淌的河,安静温柔,却包涵满满生机,带来了很多的能量。自然的反哺给予自然与人类。以陶瓷为媒介,采集土壤、植被等自然物,探索在地的自然材料,制作陶土隧道屋,为出没在自然中的大小动物,提供一个隧道庇护所。
小新JO
不土陶室nolow house主理人。和陶室一起藏匿于市郊的陶作者;坚守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摸泥八载,为徒二稔,闭门三秋,窥得门槛一二三。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对时间的另一种注解,亦期望与他们相遇的人们,无论喜好,在这样的注解里留下感动与包容。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方案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和五源河在地的土壤、植物紧密交染,烧陶创作优先考虑栖息于湿地生境的生灵诉求,以融入环境的方式打破人类对于陶器的拥有、交易、使用、装点家居的传统需求。来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隧道屋”以一种新奇而诗意的形式邀请我们思考人类的在土地上的营造行为和生态伦理之间的平衡尺度。
02
谢宗秀
《碎光织影》
类型:装置、工作坊
方案介绍
在五源河湿地公园,这个城市与自然的交融地带,我曾见到一只在海南越冬的灰背鸫的遗骸。蚂蚁和蚊虫逐渐占据那具美丽的躯体,周围是一种异常安静的悲,像是无人认领无人在乎的小小黑洞。还有被车压死的蟒蛇和被扔上岸的清道夫,不管是原生物种还是入侵物种,看到他们遗骸的那一刻,内心总有种无法言喻的压抑。
我想动物死亡不应该简单被视为生物循环中的一环,而有可能转化为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能否通过面对这些遗骸,看到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生存状况和相互关系,试图理解河流湿地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态主体如何存在?
本项目计划通过和参与者共同创作一件综合媒介装置《碎光织影》,采用铸造玻璃碎片和织物相交织的形式,呈现五源河湿地的在春天被观测到的遗骸地图。构建一种跨越物理界限的对话空间,让观众感受到河流的声音、呼吸与温度,如同窗户将外界的光线引入室内一样,让轻盈飘忽的“灵魂”得以展现。邀请大家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融入作品,构建对这些动物遗骸的理解与尊重。通过玻璃的易碎与透明、织物的连接和延展,共同反思河流系统共生的生态状态。
谢宗秀
一名生态女性主义艺术家,作品主要围绕人类与自然在当代环境中的诸多矛盾关系展开。在现实世界和虚拟未来的复杂变化里重新观察现代道德,以及女权主义、素食主义、动物权利之间的细密勾连。
生于鄂尔多斯。生活于深圳、海口。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将动物遗骸作为考察和揭示五源河生态系统的独到线索,承载在地信息的玻璃和灵活交引的织物的新奇组合,让记奠消陨之轻和致敬生命之重得以巧妙融合。方案所呼吁的行动试图让个体生命终结事件所造成的“断裂”和沉重的叙事向着“修复”和延伸的生态认知方向滑动,突破死亡作为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单一视角,探讨一种超越传统科学范式的生态观和生命观。艺术家计划延续其一贯提倡的参与式共创方法,邀请在地居民一起行动以 “形成不断增长流动的公园集体记忆”,和策展团队对于艺术季所期望的效果达成共鸣。
03
路淞
《我们为何而来?》
类型:AI生成影像
方案介绍
《我们为何⽽来?》以动物背⾯肖像为核⼼,通过 AI 重塑五源河地区的动植物,使其超越⽇常尺度,呈现神秘⽽超然的存在。背影消解⼈类的主导凝视,邀请观众以更开放的视⻆感知⽣命,⽽⼈⼯智能则模糊现实与想象的边界,使⽣物跃升为象征,探索⼈与⾃然更深层的共⽣关系。
路淞(Song Lu)
路淞的创作聚焦于社会集体数据、个⼈记忆与科技之间的交互关系,尤其关注⼈⼯智能如何重构现实。她利⽤AI⽣成的视觉内容,探索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体系,并挑战既有的视觉叙事模式。
⽣于贵州。现⼯作和⽣活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检索动物背影肖像的匮乏昭示着人类目光的本能局限,广泛散播的动植物肖像创作以一种经典样式折射人类中心视角的“凝视”与开发,而自然的“神秘”与“超然”恰恰体现在祂们从人类目光中不断回撤到其本在的未知中——自然不服务人类——背影是万物生灵与人类平等的自然宣言的篇章。
艺术家借助AI“生成”而非抓摄的影像回应本届艺术季的后人类旨趣,以生成艺术所依赖的集体意识消弭创作者的主观宰控,体现了她对于媒介方法和主题的敏锐思考。这些尊严具足近乎肃穆却又十分可爱的生灵背影,是艺术家在本届艺术季上充满哲思的发问给出的超越文本论述的深沉回声。
04
艺炜
《边界、盾牌还是桥梁?》
类型:装置
方案介绍
在五源河沙滩上看到了⼀枚警⽰牌,这枚警⽰牌决定了⼈类可以活动的范畴。在物理上,警⽰牌是围栏是堤坝,是⼀些海岸边的⼈⼯设施的功能与象征。在⼼理上,它包含着⼀个⼈与⾃然的安全距离和边界,它控制的是⼈类的⾏为与对⾃然的影响。我不禁想着,这个范畴的定义的背后是什么:定义了⾃然的范围跟⼈类的范围?定义了⼈类活动的边界?还是定义了主权......
于是想做⼀件⼈与⾃然⽣活边界间“不同寻常”的警⽰牌。模拟⽇常⽣活中⼈类常⻅的警⽰牌样式,去做形式类似但内涵不同的警⽰牌,以期微妙改变⼈与⾃然的位置或距离。
艺炜
关注人与人、人与地方、社区之间的在地关系。她关注在地化设计如何作为一种“翻译”机制,使创作回应特定地域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而非套用通用化方案。通过构建”地方解码-知识重组-共生创造”的方法论框架,致力于从系统上重构在地的知识生产体系。
不同地域所面临的问题千变万化,每次探索会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她将在地观察、田野调查与跨学科对话交织,组织和主持艺术交流活动及工作坊,以多元媒介回应地域经验。她相信,每一次探索都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不同知识体系的交汇中,艺术成为沟通的桥梁,激发新的认知与行动可能。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警示牌预设的沟通对象是人类,它们通过祈使措辞和符号形式同时刺激人类的语言中枢和潜意识来发挥作用,警示牌也是权利信仰和对立思维的标准产物。当艺术家试图通过人类的符号系统来“回应”非人主体的处境时,其呈现的荒诞“语法”能否启发我们冲破固有的认知藩篱和表达范式?或许暧昧与幽默正是激活人类本身蕴含却别话语暴力所掩盖的超越对立叙事的潜能的药引子?方案拟活用公园里的闲置设施,以在地化设计的创意赋予公园场所标识系统新的想象。
05
江锋
《自然复调:聆听河流的声音》
类型:音乐
方案介绍
《自然复调:聆听河流的声音》是一场发生在五源河湿地公园的「声音写生」,我将自身对自然环境的想象和理解,转化为音乐,并通过对五源河的环境声音(栗喉蜂虎的叫声、环境声、水流声等)进行采样,将之转化为构成音乐的元素,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专属于五源河的音乐。
这次创作主要围绕栗喉蜂虎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栗喉蜂虎是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代表物种,因其栗红色喉部而得名。通过一系列艺术创作,我希望唤起人们对栗喉蜂虎所处的生境环境的关注。
江锋 (drifteque)
Space Station乐队贝斯手,音乐制作人
2025年以 @drifteque 的身份开展音乐创作活动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这一声音艺术作品通过 听觉线索,让人们得以用非视觉器官去感受蜂虎的生境条件,“听见”环境的变化。当变化发生,无论植物、动物,还是水、土、空气可能都会随之改变。蜂虎的生境变化也是缓慢而持续的。这件作品放大了一些细微的细节,促使我们思考,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能觉察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06
Eco Play
《回到一条河流》
类型:工作坊、身体即兴
方案介绍
Eco Play 是一个基于五源河生态艺术节而组建的创意行动小组,希望通过“回到一条河流”参与式戏剧来让人们重新回到河流的身体中。去看见、听见、学习,理解河流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拆解五源河和与之有关的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发生、如何转变,去创造人与河流连接的空间。
“用身体游戏倾听一条河流的声音”:将以即兴舞动的方法,调动参与者的身体语言和想象力,让参与者在互动玩耍的过程里变成河流生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成为水、水生生物和其他的物质。
“一人一故事:我和河流”:以人们与河流的故事为线索,串起人们关于河流时间、空 间、变化的记忆、情绪和生命经验。现场将由志愿演员用“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形式现场演绎讲述人所分享的故事,作为礼物回赠给讲述人。故事的讲述,可以唤起另一个故事的讲述。这些叙事也将以特别的方式去回答河流。
丘慧巧
海头镇老市村社区经理。其在 2014-2020 年间于国内外 NGO、国际组织工作。在2018-2022 年间,因工作原因先后参与了协作式领导力实验室、“社区内生式发展”工作坊等培训,也分别在黔东南侗族村寨、海南儋州乡村社区开展社区发展工作。其行动偏向从“日常”、“食物”、“生态”出发,开展社区观察、协作和行动。
段帅
应用戏剧工作坊带领者,“自由演员”社群联合发起人,公益机构传播顾问。2020-2022 年任银杏基金会传播项目主管。以应用戏剧的形式介入性别,气候变化等议题。曾参加钟乔“诗与戏剧”工作坊、赖淑雅“论坛剧场与丑客”工作坊、Jiwon“被压迫者剧场”工作坊,中日当代表演交流会工作坊,接触即兴工作坊等。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提案团队成员以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研究履历、公益行动履历、艺术跨界介入当代社会议题的行动和思考博得青睐。该方案在“看见、听见、学习、理解”的基础上,以新颖诗意的舞美设计和参与式工作坊的方法邀请市民以具身经验和想象为契机,将个体的河流故事在鲜活的剧场场景中尝试一种与河流对话的可能性,高度契合本届艺术季策展小组对生态艺术和公民行动的企望。
07
《鱼谱、土坯、编织河流记忆》
临时移动小组
类型:档案、参与式工作坊、田野行走、制图测绘、实践性知识、声音
方案介绍
城市的地景一直是不断变化的状态,流经城市的河流不停地经历着改造。
当城市中的自然资源管理经常忽略在地人文的参与, 我们便会忽略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面向及历史建构。而河水串联了它流经的地方,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已经越来越变得薄弱,但它依旧存在着,并总是邀请我们重新发现它。编织河流计划分成次参与式工作坊,围绕现存的河流档案,口述记忆,参与式制图,和重走河流工作坊,来重新编码附近居住者与五源河的关系。
Tristan Gooley在《水的密码:如何阅读水》这本书里面讲述他如何依赖树木、植物、星星等栖居者作为信号来寻找地理方向,理解自然中的信息,由此不断积累的对河流的感知,他观察到河流、鸟类、植物与鱼类之间的互相依赖,继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当我们看向河流时,我们不止看到河流本身,更是河流与其他栖息者的联系。湿地土坯工作坊和鱼谱是目前我们的方案计划,前者会以身体尺度的“开采”,触摸与建造,尝试与湿地的土壤合作,而后者则计划通过录音技术对于感官的衍生来“倾听”这些水下栖居者。
临时移动小组
临时移动小组由榕熠、雅雯、嘉宁三位实践者组成。城市的基础设施研究和基于地方、村庄的生态知识是我们实践中的两条并行线。我们在探索旅途中遇见的引路者,包括各个学科的研究者,村民,长老,植物与温度等我们都视为小组生态中的重要成员。我们反思范式内的知识生产方式。
我们深信个体间的对话和情境性的认知碰撞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们将自己置身不同的地方和场域中流动、感受与行动,在多物种的经验里洄游反思。我们整合在田野现场的观察和对话,研究文献和数据,个体记忆与诗意联想,在其中穿针引线,编织生产。我们的实践方式包括参与式工作坊,影像,出版物等不同媒介。
小组网站:https://linshiyidong.com/
策展团队推荐理由:
榕熠和她参与的跨学科艺术创作、研究小组“临时移动”在过往案例中聚焦于水体和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支撑了她们现阶段基于资料研究和想象所做提案的可行性和吸引力,案例中的后人类思绪和“反思范式内的知识生产方式”深合本届艺术季所倡导的生态艺术主张。
提案以记录、搜集、声音采样、行走、制图、手工技艺、文献和数据研究、书写、工作坊等极其丰富的方法,延续艺术家对生态、基础设施、地方知识、历史记忆、多物种民族志等跨学科领域的探索,提案者的研究型策展思维和多媒介综合应用能力让我们看到Z时代创作者将前沿观念付诸实践的无穷潜力——引领生态艺术融入对新世界的想象和行动当中。
致所有本届艺术季的提案者:
尊敬的提案者伙伴,感谢您投来的宝贵方案。
我们将这次艺术季招募视作一次开放邀请,邀请跨界力量通过多元的艺术表达让五源河保护地变得更好、更有魅力的公共行动。这不是竞赛项目,我们不把入选者视为获胜者,而是先一步来支持和开展这项公共行动的伙伴。开展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的经验和思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迎接和您一样关注生态保护议题的共创伙伴,希望未来我们能创造机缘一起开展行动。
志愿者招募
艺术季的志愿者招募工作现已启动,我们向热爱自然、关注生态艺术的实践者发出邀请,期待您的加入,共同参与艺术季的筹备与执行工作。
【合作伙伴名单】
指导单位:
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
海口市环境信息和宣教管理中心
海口市秀英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
共创伙伴: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
纳加西拉
小行星万事屋
未来生态艺术中心
自然之友海口小组
苔世界
走马Cube
海南楼
细水长流书局
联合传播:
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海南心发现
RAP雨林艺术乐园
海蜗牛漂流记
阿拉善SEE自贸岛项目中心
更多合作伙伴:
招募中……
()
【☺五源河自然艺术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