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创话剧《蒙藏学校》看包头百年巨变
更新时间:2025-04-02 09:53 浏览量:3
英雄之城 温暖之城 活力之城
——从原创话剧《蒙藏学校》看包头百年巨变
一百年前,中国革命风云激荡,我们先辈生活的内蒙古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面对压迫和苦难,憧憬着怎样的美好生活?在革命历史题材原创话剧《蒙藏学校》中,乌兰夫、多松年等一批年轻的蒙古族革命者提出了时代之问。
“一百年后,土默川还会是这样吗,绥远还会是这样吗,新中国还会是这样吗?”
“还要一百年呐,这么久,我们都看不到了。”
“至少也应该是个没有压迫的世界,宁愿我们吃苦牺牲。”
“要我说,那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的牛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悠闲地走着……”
百年之后的包头人回答这时代之问时,可以告慰革命先辈:你们的憧憬已经变成现实,家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幸福安康;你们的光辉事迹被传播到内蒙古的每一个角落,妇孺皆知;你们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被一代代草原人民歌颂传承,浩气长存。
正如剧中李大钊先生嘱托革命先辈时所说:“新中国是一首诗,你们要一代代写下去!”你们不负嘱托,团结一心,手握革命之笔,书写了豪迈的内蒙古解放诗篇。当代包头人同样不负嘱托,众志成城,手握建设之笔,续写着精彩的祖国北疆新诗篇。
英雄之城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当熟悉的《草原晨曲》响起时,很多人都会想起“草原钢城”包头市,想起建设包钢的那个火红年代。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内蒙古“工业长子”再赋荣光。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一首饱含激情、雄壮豪迈的英雄史诗。
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来自22个省55个市727家企业的建设物资向这里运送,10万多人的建设大军在这里会师。红色党旗、赤焰炉火交相呼应。包钢的建设工作因为中央和各省市的鼎力支持、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焕发出勃勃朝气和火热激情。
提前一年出铁,提前半年出钢,汇聚包钢的全国各族儿女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开创了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
“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基因传承不息,包钢人把“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包钢曾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进入新时代,包钢集团依托白云鄂博含量巨大的稀土矿藏,创新研究稀土加入钢中的工艺,接连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利用稀土铁合金生产的7个大类、61个品种稀土钢产品,已用于大兴国际机场、中俄东线和陕京四线输气管道、“中国天眼”FAST大射电望远镜、观光桥梁等诸多举世闻名的项目,以及汽车、家电等工业领域和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铁路钢轨。大江南北、天堑通途,这些见证中华崛起的撼世巨作混凝着包钢发展的万千气象,包钢稀土钢品牌价值高达208.37亿元。目前,包钢集团已拥有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两个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从昔日“齐心协力建包钢”到如今“齐心协力强包钢”,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在祖国正北方,包头这座“红色”钢铁之城与新中国同兴共荣。沐浴着新时代光辉的新包钢,正在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
温暖之城
2024年10月1日,位于劳动公园内的“石榴花开”主题园正式开园。这是我市首次打造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示园”“包头市城市更新与儿童友好示范片区”,以及“党建主题教育、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园。
在“石榴花开”主题园区的核心展区——“国家的孩子”主题展馆里,共计326幅图片、268件实物展品、7组数字多媒体展项,向参观者讲述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故事。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首歌颂大爱的温暖情诗。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粮食短缺,而上海儿童福利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保育危机重重。在此背景下,一场连接内蒙古和上海、跨越几千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爱心接力工作拉开了序幕。1960年4月17日,包头是内蒙古首个派出接运组人员的城市,乘火车赴上海接运100名儿童。
孩子们来到包头后,被分配到5家医院,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得以康复并适应了新环境。我市坚定践行“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庄严承诺,向自治区卫生厅专家组请教病情时的回信、包钢医院献血及捐款457.72元的明细、保育员每天工作12小时的记录……这些文物默默见证着“国家的孩子”的成长轨迹,书写着沪蒙两地的深深牵挂。
孩子们被分散供养后,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个草原母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以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接纳了孩子们。自此,每个孩子都有了健康的身体、爱他的亲人和一个温暖的家,开启了幸福生活。
“党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祖国是家园,哺育我茁壮成长;草原是摇篮,养育我长大成人。”每每讲述那段历史,他们都会饱含无限深情。
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草原,与内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休戚与共。留在包头者或投身守边固边一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或潜心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筑梦钢铁参与建设包钢、带领群众致富,都是城市的耕耘者、建设者。他们事业有成、儿女相伴。虽然草原母亲在岁月长河中渐渐老去,但恩情被永远铭记。
2002年12月5日,我市在内蒙古率先组织“国家的孩子”返沪寻亲,以民族团结进步历史佳话为纽带,再次架起沪蒙两地交流合作桥梁,共同谱写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传奇。
活力之城
一百年前的革命先辈,看不到今日的包头,但对她满怀憧憬、寄予厚望。她,一直求新求变,与时代同频。从九原城的初创,到走西口的新生,从革命岁月的思想启蒙,到工业时代的移民奔赴,她始终开放包容,成为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福祉。
包头,是一首从古书写至今、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的浪漫诗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她肩负起振兴国家工业的重任。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包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出内蒙古第一炉钢、共和国第一辆主战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威武雄壮,奉献国家、壮大国防。她的成长,由荒芜戈壁到厂区密布、从稀疏田野到高楼林立,是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年代,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工业企业从保军向军民融合转型,告别计划经济拥抱市场经济,包头经济航船沉稳地破冰前行,确立了钢铁、装备制造、铝、稀土等优势产业,一个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经济逐步繁荣、各类社会事业协调进步的北方工业基地朝气蓬勃,一往无前。
奋进新时代,包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3+5+N”重点产业集群,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三个高地”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今日的包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内蒙古,“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突飞猛进,稀土、晶硅光伏、钢铁、铝业产值并肩站上千亿元台阶,五大战新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满都拉口岸过货量突破一千万吨。
今日的包头,高校毕业生留包率提高到25.4%;市外来包就诊人次增长50.4%;包头文学馆建成,包头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园,“黄河观凌周”、包头艺博会等文旅热点出圈,包头马拉松和马主题系列赛等赛事、“国乐音乐季”等活动和包头“美术家现象”激发了文化活力。
今日的包头,轰鸣的钢厂与静谧的召庙共存,喧嚣的都市与清凉的湿地相映,在守护生态底色、升级产业形态、深化文化认同中书写着更辉煌的诗篇。
锐 评
让更多好作品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郭健
革命历史题材原创话剧《蒙藏学校》以北京蒙藏学校为故事背景,艺术地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的荣耀先、多松年、云泽等蒙古族革命前辈,生活在百年前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开创一番惊天伟业的强烈愿望。百年后,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剧中,重温先辈事迹,顿时觉得他们离我们如此近,和我们的想法这般相似。
演出令观众惊叹:“这部话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蒙藏学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看到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堂生动的文艺思政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演出非常震撼!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舞台表现,让我直观理解了‘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也感受到了革命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的确,一部好作品让人入脑入心,深受启发,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亟需更多像《蒙藏学校》这样贴近当代观众、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以它们作为沟通观众的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图片均为《蒙藏学校》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