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驻华大使夫人 | 艺术伴我游中国

更新时间:2025-04-02 11:13  浏览量:2

穿过庭院,推开一扇青翠植物掩映的玻璃门,我已置身于一间宽敞的大厅里。墙上满布着画作且灯光柔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混合着某种异国气息。从楼上走下来一位颇具淑女风范的女士,她就是新西兰驻华大使夫人麦温诺。

新西兰驻华大使夫人麦温诺(图源:《驻华大使夫人们》)

夫人把手伸给我,脸上绽开笑容,双眸湛蓝清澈。

1

她给使馆带来浓浓的艺术气息

我的猜测是对的,整个厅堂里弥漫着的艺术气息的确得益于夫人,早在学生时代她学的就是艺术。

开始,麦温诺在新西兰学的是英国文学,不久她就意识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艺术,所以她去了英国,选择了艺术专业。

在英国毕业的时候,她打算去博物馆或是艺术画廊工作,所以就留在了英国。在一个画廊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她回到新西兰,在艺术协会任职,组织举办各种艺术展览,还经常在这些展览活动中担任讲解员。

就是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年轻美丽的麦温诺和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麦康年先生相识。麦康年先生在伦敦学习国际历史,她学艺术史。

麦温诺至今还对他们初次相遇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麦温诺住在学校的女生宿舍,一个周末的晚上,通往女生宿舍的餐厅门关了,她只好从男生宿舍的餐厅门绕道过去。当时麦康年先生正好在餐厅里,他向她打招呼,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从此他们开始频繁地往来,渐渐萌生了爱情。

让麦温诺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人都来自于新西兰,而且都是基督教徒,而在新西兰未能谋面,却在远隔重洋的英格兰不期而遇了。

2001年2月,麦温诺随同出任驻华大使的丈夫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后,麦温诺以她的鉴赏力,为使馆挑选了很多艺术品,客厅里的一部分画是她在新西兰挑选并带过来的。

她带我走到一幅画前,这幅画用一种沙土的颜色画了一个女孩。麦温诺说:“你看她的手,虽然她的躯体纤细,但这双洗沙的手却显得非常有力,它们代表了一种力量。”

这幅画的作者是麦温诺喜欢的一位已故经年的画家。她仔细给我讲了这幅画所体现的新西兰特有的色彩和文化风格,以及画家晚期作品所体现的梦幻感。

接着,她又给我看了她自己编写的这个画家在惠灵顿的一个画展的介绍画册,指着其中的一幅女孩的肖像说:“你看她头部的背景,如同孔雀开屏一般绚烂。”

我翻了翻这本画册,看到麦温诺对这次展览的每幅画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她早就开始关注亚洲绘画。她告诉我,挂在餐厅墙上的那幅作品就是新西兰文化和亚洲文化的结合体。她特意让我看画中那红色的如意状的纹饰,说这和中国的文化相关。

2

她是设计玩具的艺术家

在新西兰首都,有那么一家商店,专售一些比较高档的商品。在那里面,有麦温诺监管的那家公司的许多产品——她亲手设计的儿童玩具,有小房子、小马和玩偶娃娃。

其中部分玩具还曾被印在新西兰的邮票上。我见到了麦温诺带到中国的一张“2000年儿童健康基金会”的首日封,印在信封左边的小房子是麦温诺小时候的玩具,房子前面还坐着她设计的两个娃娃。

印在邮票首日封上的玩具娃娃(图源:《驻华大使夫人们》)

在我的要求下,麦温诺脚步轻快地走上楼去,不一会儿就捧来了两只古色古香的小木箱子。打开箱盖后,我发现里面躺着几个笑意盈盈的玩偶娃娃。

麦温诺设计的玩具娃娃(图源:《驻华大使夫人们》)

另外我还见到了一只木头做的小绵羊,头可以活动。小羊虽没有最后完成,但它那精巧的设计与可爱的造型已足以引人微笑了。

这应该算是个意料之中的发现:的确,麦温诺把艺术带进了生活。

即便是后来到了中国,麦温诺仍旧监管着她在新西兰的那家公司。通常,她设计好图稿以后会让新西兰的雕刻工匠去做,有时她还会自己动手为“娃娃们”缝制衣裙和帽子。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北京生活,麦温诺的时间表并不空闲,她会时常出席一些宴会,或帮助一些慈善机构募集捐款。另外,麦温诺还加入了北京国际协会,将文化交流中得来的知识再传授给那些新来中国的外国人,其中包括留学生和外交人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即使这样繁忙,麦温诺仍要抽时间在中国旅行。前不久她去了广西桂林。在阳朔时,麦温诺和她的游伴们租了条很古老的船,荡舟江上。随后他们来到一个据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名叫“三色池塘”的小村庄。

“小村庄保持了原始本色,好像从未有现代人去过一样。”他们在那里见到了一个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村里的“很老很老”的老人,老人家问他们:“你们是哪里人呀?”麦温诺告诉她自己是新西兰人,她的朋友是英国人,老人热情地拿出水果给他们吃。在这个名叫“三色池塘”的小村庄,麦温诺感受到了中国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麦温诺很愿意经常出门旅游,但是次数并不像她希望的那么多,“因为大使先生经常因公事出去,如果我也不在使馆,女儿放学回到家就会感到很孤独,所以我要陪我的女儿。”

麦温诺的三个儿女都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大使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在法国。(图源:《驻华大使夫人们》)

她的长子出生在香港,那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麦温诺用中文称他是“我的老大”。

儿子两个月大时,她就将他带到北京。人们对这个小婴儿特别喜欢,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逗他玩儿,因此儿子从小就不害怕生人。

麦温诺的二儿子现在在瑞士读书,很喜欢中国,并计划学习中文。

2002年,她那迷人的小女儿已经17岁了,在北京读书。麦温诺说,女儿直到4岁都是她自己带着,而中国的孩子可能在这个年龄就会被送进托儿所。

想当初,大使夫妇来中国之前曾问过女儿愿意跟他们来中国还是更希望留在新西兰,而女儿做出的决定是来中国,原因在于她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很高兴有机会来中国看看。

麦温诺微笑着对此评价道:“对于外国人来说,能到中国来真是个很好的机会,可能比去任何国家都让人感兴趣,所以一有这样的机会就不应该让它‘溜掉’。相比较而言,我们新西兰的历史不像中国这么悠久。”

“我喜欢吃中国菜啊!”麦温诺说完这话又用中文讲出了一道她最喜欢的中国菜名——北京烤鸭。她甚至拿出了几张照片给我看,其中一张是她在王府饭店学烹饪时拍的。

照片上的她拿着一张纸,上面记录着每道菜所放入的调料及其数量。那一天,她一共学了4种菜的做法,回家后她试着自己做了一个,“真的很好吃!”

麦温诺对中式服装也很感兴趣。她有件我们称之为唐装的上衣,因为衣服有点大,她目前正在请人为她做件更合身的。很遗憾,我没有拍到一张她穿中式服装的照片,可看她那美丽的眼睛和好身材,想必穿上唐装也一定很漂亮。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