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艺术市场的变奏曲 | 2024 的回响与 2025 的新澜

更新时间:2025-04-02 16:19  浏览量:2

2024年,全球与中国艺术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全球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疲软,国内市场发展放缓,各价格区间拍品成交数据均有下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波动仍是其主要特征。

2025年,预计艺术市场将呈现如下几个趋势:一,中国年轻藏家持续为市场注入新的血液、创造新的需求;二,金融工具助力艺术资产配置和艺术财富管理,近年国家实施政策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动艺术品交易规范化;三,艺术市场数字化脚步加快。

// Part1:24年回顾

全球艺术品市场表现

根据《雅昌指数:2024年上半年艺术市场报告》,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变化、艺术品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上半年全球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疲软状态,大多数拍卖公司成交额缩减。

据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国际头部公司的全球拍卖总额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佳士得拍卖总额为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22%;苏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5%,富艺斯下降8.80%(2024年上半年富艺斯全球拍卖总成交额约为3.73亿美元)。

11月纽约拍卖中,佳士得全球私人洽购部主管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联席主席Adrien Meyer为米卡·艾特根珍藏的雷尼·马格利特巨作《光之帝国》落槌,成交价高达1.212亿美元,刷新世界拍卖纪录,亦为2024年拍场上最高成交价拍品。图片来源:佳士得

2024年秋为香港苏富比旗舰艺廊启用后首季拍卖,近现代书画推出两部分,共二百七十余帧作品,成交率达90%,总成交额近1.9亿港元。图片来源:富苏比

富艺斯钟表2024全年拍卖成交总额逾2.12亿美元。

图片来源:富艺斯

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

国内市场发展也呈现放缓趋势,紧缩态势加剧。半年没有诞生亿元以上的拍品,有14件5000万-1亿元的作品,113件1000万-5000万的作品,较2023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2件和113件。

1000万以上的作品数量同比减少50.39%,成交总额减少53.82%;百万级的作品数量和成交总额同比分别减少31.36%、34.12%;十万级的作品数量和成交总额同比分别减少24.02%、25%;10万以下的作品数量和成交总额同比分别减少7.90%、16.15%。各价格区间降幅从高到低依次递减。

2024年上半年,1000万以上的作品市场份额萎缩,其他价格区间的作品市场份额均有所增长。

2010年以来15家拍卖公司各季成交情况(单位:亿元)

嘉德夺冠,西泠紧随其后,保利稳步调整

1. 嘉德领跑市场

中国嘉德以全年总成交41.6亿元、平均成交率85%的优异成绩稳居榜首。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精品资源、买家群体以及运营能力上的强大优势。

中国嘉德全年成交最高单品9200万。

赵孟頫《行书三札卷》

成交价:9200万元

中国嘉德

2. 西泠印社稳居亚军

西泠印社以22.67亿元总成交和84%的成交率紧随其后,继续在书画、篆刻等传统领域保持强劲实力。

全年成交最高的单品2990万。

徐 渭《墨花八段卷》

水墨纸本 手卷
成交价:2990万

西泠印社

3. 中贸圣佳与永乐拍卖的坚实表现

中贸圣佳和永乐拍卖的总成交分别为19.7亿元和13.15亿元,显示出稳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永乐拍卖,其在稳步扩展的同时注重高质量拍品的遴选。中贸圣佳全年成交最高单品1932万。

唐寅《雪掩柴门图轴》

立轴

113×60cm

成交价:1932万元

中贸圣佳

4. 华艺国际与其他拍行

6.8亿元的成交额说明其在特色板块和细分领域逐步站稳脚跟。此外,胡润、匡时、泓盛、荣宝斋、朵云轩、宜轩等老牌拍行依然表现不俗,翰海、嘉禾等拍行延续市场影响力。仲轩的强势表现则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未来可期。

华艺国际年成交最高单品1897.5万。

5. 保利拍卖的调整

虽然尚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总成交预估在23-30亿元之间,依然是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这种稍作休息的姿态可能预示着战略调整,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北京保利全年成交最高的单品6900万。

2024年拍卖市场中,中国书画以总成交额占比超四分之一的表现领跑各大板块,凸显传统文化艺术的持久魅力与抗风险优势。同时,其他品类表现亮眼,各有佳作问世。

以上就是2024年艺术品市场的基本成绩。展望2025年,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希望帮助艺术品收藏家在2025年抓住机遇并管理风险。

// Part2:25年趋势

1.艺术品交易趋向买方利好

受市场情绪低迷的影响,销售端的价格策略、交易条款及重要精品的供给,都朝着更贴近买方利益的角度调整。

调研中42%的受访藏家表示,2023年上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间,自己在购买艺术品时享受的价格优惠力度较以往有所增加,优惠方式包括画廊市场的作品标价折扣和拍卖市场的佣金折扣等。同样有42%的藏家表示,与过去相比,近期更容易在购买艺术品的过程中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条款,例如延长付款周期、降低预付款比例、缩短禁售期等。

近一半的受访者(48%)表示近期更容易购得那些以往具有“稀缺性”的作品,例如艺术家的系列代表作、巨尺幅作品等。过去此类作品在一级市场往往有更长的等候名单,二级市场的竞价也更激烈,而如今的供需关系向着买方利好的方向转变。

2025年,预计市场仍将保持这一趋势。

近期中国藏家购买艺术品时享受价格优惠的力度变化

数据来源: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2024中国藏家调研”

2.藏家组成发生变动

尽管市场交易率和拍品均价有所下滑,但新买家特别是年轻买家数量的增长,为市场注入了崭新的活力。《2024全球超当代艺术市场》观察到,全球艺术市场正在趋向于一个价格适中、越来越大众化的市场。报告指出,2024年创下了当代艺术拍卖成交量的历史新高,与疫情前相比,拍卖量增长了72%。

202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各价位区间年度成交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低端价位区间的成交额增长尤为显著。线上交易的日益活跃和新藏家的涌入,是推动这一新趋势的主要原因。

低端价位区间(即单价人民币10万元以下的拍品)年度成交额达到人民币22亿元,同比大幅上升37%;

中端价位区间(即单价人民币10万元至500万元的拍品)年度成交额人民币184亿元,同比上升15%;

高端价位区间(即单价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拍品)年度成交额人民币187亿元,同比上升9%。

2015-2023年中国艺术市场各价位区间成交额占比

除了建立自己的收藏以外,中国藏家也非常重视艺术行业整体的持续发展,乐于为艺术的创作、传播、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在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各类藏家群体中,“企业二代继承人”的艺术公益参与度最高,45岁以下的藏家比其他年龄层的藏家表现更积极。

在受访的藏家中,67%的“企业二代继承人”表示自己有过与艺术公益相关经历,例如向艺术机构捐赠藏品、提供资金赞助,或者作为志愿者支持艺术展览与教育活动的开展。

其次,分别有55%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和54%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职业投资人”以及“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参与过艺术相关的赞助、公益和慈善项目。其他身份和职业的人群相关参与度为39%。

另外,在所有参与过艺术公益的群体中,约80%的受访者出生于1980年以后。

从新疆广汇、万达集团等老牌企业,到苏宁集团、宝龙集团等新势力,它们的介入使中国艺术品价格迅速进入亿元时代。

中国藏家参与艺术公益的人数占比

在不同购买力级别的藏家中,高阶购买力藏家,即年均艺术收藏支出超过人民币500万元的藏家表现出了最为强烈的未来交易意愿。调研中受访的高阶购买力藏家主要由企业家、创业者和企业二代继承人构成,他们参与收藏的时间较其他人群更久,其中一半的受访者有20年以上的收藏经验,在经历市场此期的几轮起伏波动之后,他们更信赖艺术市场的韧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有75%的高阶购买力藏家表示将增加来年的收藏预算。而年均收藏支出在50万至500万元之间的藏家,有39%计划于新的年度增加收藏预算。在年均支出50万元以内的受访者中,仅有27%计划增加预算。具体而言,“可支配资金的变化”是他们调整收藏预算的主要原因。

转售方面,高阶购买力藏家同样比其他购买力级别的藏家更为积极,67%的人表示来年有转售藏品的计划。而在往年的调研中,通常是中层购买力藏家表现出更强的转售意愿。这意味着2025年高阶购买力藏家有可能取代人数更多的中层购买力藏家,成为2025年中国艺术市场的交易主力。

中国藏家来年转售艺术品的意愿

3.外部政策和金融工具助推艺术市场

1. 金融工具助力艺术资产配置和艺术财富管理

随着短期内市场预期下行,藏家在艺术品交易中的心态和策略趋于谨慎,相比过去,如今他们更注重多元配置,更看重专业服务并注意风险防范。加之资产大规模代际转移时代的到来,艺术品的代际传承成为行业面临的新课题。基于上述原因,金融工具在艺术品交易和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调研显示,2024年中国藏家对于拍卖担保的兴趣度上升。84%的受访者听说过艺术品的拍卖担保,23%的受访者亲身参与过拍卖担保。近三成的中国藏家表示,近期自己对艺术品拍卖担保的兴趣较以往有所增长。

在艺术品的代际传承中,中国藏家偏向于“由子女、亲友继承自己的收藏” (41%)。也有27%的中国藏家希望“自建美术馆或艺术基金会、信托”,占比高于出售、捐赠等其他处置方式。在传承过程中,藏家希望借助专业平台或团队的力量,对艺术收藏进行更系统性的规划、管理、保护和运作,以此助力家族永续和基业长青。

另外,中国财富群体对艺术资产配置的比例已形成较为广泛和稳定的共识。35%的受访财富人群认为,艺术品和收藏品占个人或家庭总资产“2%以内”较为合理,37%的受访者认为“2%-5%”是最合理的区间,该比例基本吻合财富专家、艺术顾问等的专业建议。

中国藏家对于艺术品拍卖担保的参与程度

2. 法律政策规范艺术市场运行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艺术品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重点“照顾”。特别是《艺术品交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仅明确了交易规则,还对非法交易进行了严厉打击。这不仅让市场更加规范,也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其次,税收政策的调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艺术品交易税、增值税的适度减免,进口关税的下调,都让艺术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还有国家认证的正规交易平台,更是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透明合法的交易行为。

4.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经济的不稳定状况以及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数字化已成为艺术品拍卖行业的首选转型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正积极与科技相融合。线上拍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让交易变得更加便捷,还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的参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也为艺术品的鉴定和溯源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虚拟展览的应用为艺术品市场开辟了无限的可能。

然而,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线上拍卖平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要求拍卖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艺术品市场的传统运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需要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要在拓宽销售渠道、强化法律与财务安全保障、推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狠下功夫,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借助数字化工具,艺术品拍卖行业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将中国艺术品的迷人魅力展现给全球各地的收藏家与爱好者,进一步拓展市场边界。

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创新手段,可以提升艺术品鉴定、评估及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强国际买家对中国艺术品的信心。然而,这也意味着行业必须迅速适应数字化转型,面对信息安全、版权保护等新的挑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和谐共生。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