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重庆⑲|剪出对生命的热爱
更新时间:2025-04-02 16:24 浏览量:3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李宣
为爱子,坚强生活
彭茂琳从小腿受伤,导致身体残疾,这让她的童年一直与拐杖为伴。为了那美丽的花裙子,她开始试着走路,起初几步路都会让她满头大汗,每到晚上剧烈的疼痛更让她彻夜难眠。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独自忍受着病痛的煎熬,凭着坚强的毅力,她终于丢掉了拐杖,学会了走路。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当大家都以为残疾会让她的大学梦成为一片遥不可及的浮云时,她却凭着顽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电大毕业后彭茂琳有了自己的家庭,顺利地生下了可爱的宝宝海鹏。可是意外再度发生,孩子1岁时,身上开始莫名其妙地出现很多青包,有的里面还有硬块。被确诊为血友病的那一天,海鹏腹腔出血,无法止住,医生对彭茂琳说:“这孩子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她不认命,带着孩子去当时的省会成都看病。死亡、病痛紧紧锁住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也打破了他们家的安宁,彭茂琳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于是,她和爱人带着孩子四处寻医,但最终大夫的确诊结果都是海鹏患有重型血友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但经打听这种药价格高得惊人。
24年前,彭茂琳全家收入加起来才280元,而买一瓶药就要150元。何况当时只有成都才有这种药品,途中需要低温保存,运输成本高且不方便携带。每一次去买药,沿途都需要转4次车船才行,暖水瓶内胆一样的保温壶经不住玻璃瓶和冰棍的挤压,一路上光储药的保温壶就得炸掉十几个,所有的好心人都劝她放弃这个孩子,她父母亲知道孩子终生用药将来还会残疾,更不主张她们留下这个孩子,但她坚信孩子一定会有救,性格倔强的彭茂琳不再向亲人求助。就这样,她和老公开始节衣缩食。为了给儿子治病,彭茂琳每天早上6点多到菜市场进蔬菜,晚上再由丈夫运到麦子坪山上。那时山下山上因为家属区和厂区不同,菜价会有差异,夫妻俩靠这种方式,每斤蔬菜可赚到两角钱。休息日,丈夫要么上山打野味,要么下河捞虾,在家中做好,彭茂琳拿到自己的单位卖给同事。
此外,为挣药费晚上帮人加工围裙、周末在门口搭个棚子经营台球,只要是能赚钱的生意,彭茂琳两口子都尝试着去做。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饱尝了苦难的磨砺。孩子13岁那年,爱人承受不了这没完没了的艰辛与苦难,选择了离婚,从此彭茂琳一个人扛起了这个家的债务和所有责任。
自理互助,成立血友病之家
为了让孩子入托,从幼儿园开始,彭茂琳就要给学校写保证书,“孩子出现任何意外,学校概不负责”。歧视带来的误解让母子备受煎熬,儿子三年级时,彭茂琳有一次去接孩子,看到黑板上写着一行字:“海鹏,你是狗吗?随地大小便。”彭茂琳询问孩子,海鹏很委屈:“不是我,我根本走不到厕所,都是在家里拉完了才来的。”从那时起,孩子不再喜欢老师,更不愿意去上学。初中一年级,再也无法忍受歧视的海鹏辍学回家。
海鹏退学后,彭茂琳为他买了一台电脑。也是通过这台电脑,彭茂琳在网络上认识了其他病友。血友病本是罕见病,她身边没有见过其他病友,原本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她的孩子才这么不幸。通过网上查资料、与病友沟通,才知道也有很多家庭如她般艰辛地生活着。和病友家庭的聊天,让压在她心底多年无法诉说的心酸得到了释放,她们开始在巴渝大地寻找病友家庭,通过相聚倾诉来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2005年,彭茂琳在“中国血友之家”网站上认识了一位广州的病友。这个网站是几个病友自发建立的交流平台。血友病发病率为每10万男性中有5人为病人,中国约有6.5万血友病人。根据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对国内24个省市、37个地区的调查,仅有5000病人登记在册。
网上一位广州病友告诉彭茂琳,他认识一个重庆的病友,并愿意帮助链接。很快她们就结识了,并经常在一起聊天,互相了解一些止血的土方法。她们逐渐意识到,血友病患者的家庭都很孤立,如果大家能都聚在一起,哪怕只聊聊天也是好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那位病友的赞同。由于对方居住在武隆,比较偏僻,召集病友的事情大部分由彭茂琳负责。
从2005年8月份开始,彭茂琳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实施计划。那段日子里,下班后所有的时间,彭茂琳都用在打电话上。很多病人居住在山区,缺乏相关知识,只知道自己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甚至连血友病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彭茂琳总是在电话里先描述自己孩子的病情,打消对方的戒心,再说明来意。3个月后,她已经与众多重庆病友建立了联系。接着,她把自己孩子的病和希望找到病友家庭的愿望写了出来,并通过朋友印成了宣传单,和几位血友病患者的母亲一起发到医院和患者有可能去的机构,在3个月内她们便找到了80多个家庭,从此她走上了帮助血友病家庭的道路。
2006年1月1日,彭茂琳组织病友家庭,在重医附二院爱心专家娄世峰教授的支持下,开展了重庆有史以来首次血友病患者医疗救助活动。在彼此的沟通中,她开始明白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沟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她深深地感受到大家需要的是治疗,是改变!她开始从聚会的热情中走了出来,勇敢地承担起这份对她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重担——和病友家庭筹备成立了重庆第一个血友病关爱之家。她从打开医疗渠道开始,带着几个血友病患者和家属,通过媒体传播,利用各种机会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2006年,一位政协领导得知她们的情况后亲自来到她们中间,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报名成为这个群体的第一位志愿者,同时还带领民盟重庆市委给予彭茂琳等血友病家庭极大的支持。2006年底,在这位领导的积极沟通和反映下,这个群体的情况得到了重庆市委的高度重视,在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正式注册成立了“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从此,彭茂琳和血友病患者家庭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血友病患者的家。
成立剪纸工作室,大放异彩
在2007年4月份的成立大会上,“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得到包括彭茂琳本人所在单位捐款在内的三万多元救助。通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接触,彭茂琳觉得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募集资金和接受善款上,不能让患者总是依靠社会捐助活下去,“那样救急不救穷”。她决定开展“生产自救”。在这个家里,她看到的是因病致贫的家庭,无药治疗备受痛苦煎熬的患者,还有和她一样经历着所有艰辛的患者家属。在这个家里,大家亲切地叫她“彭妈妈”,患者希望有自尊地活下去。于是她开始寻找可以接受的项目,开展了网页设计培训,但由于这些孩子从小没有机会上学,他们很难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彭茂琳又想到了带领大家一起玩游戏挣钱,可是依旧以不现实告终,因家族传承剪纸手艺,最终选择了试试剪纸。
在儿子生病的这些年中,彭茂琳一有时间,就会通过剪纸来放松早已疲惫不堪的心情,所以她的剪纸手艺早已炉火纯青,何况自己以前还学过装裱。与其去研究那些不熟悉的事情,不如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同大家一起渡过难关!她决定把剪纸这一技之长变成一个项目。在涪陵残联的支持下,她和残疾朋友一起开展了第一期剪纸培训。因为患者家庭经济都比较拮据,所以无论患者本人还是家属,最急切的愿望就是尽一切努力赚钱,剪纸只是逢年过节家中贴的窗花,小小的一张剪纸真的有市场吗?真的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吗?面对大家的质疑,彭茂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她提前办理内退,离开国有企业全心全意投入到剪纸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中。残联的工作人员看到彭妈妈如此用心地出主意、想办法,残疾朋友们也刻苦地学习着,每天早晨五六点就拄着拐杖下楼到教室,晚上12点了还在练习,都非常感动。
在培训中,彭茂琳看到了希望。尤其是血友病患者,以超常的毅力在短短20多天中迅速接受了这门艺术的熏陶。结束短期的培训后,她又把这些患者请到她的家里,同吃同住进行培训。为筹集资金,2008年她带着学员们的剪纸到北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竞标,在1000多个民间组织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世界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的15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剪纸工作室。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2010年申办了企业,成为渝北区首批微型企业。
尽管企业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彭茂琳不但没有退缩,还通过不断地摸索创新,设计出“单面多层次立体表现手法”的剪纸,使剪纸作品呈现出多层立体效果,表现力极强,高水平的好作品,作品从不为人知到参加各种巡展,从地摊走进三峡博物馆和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从重庆走向全国,如《重庆明天会更好》《伞韵》《新嫁娘》《烟雨三月舞春风》《红岩村》《孔子》《一城山色两江水》等,受到各方一致好评,在各种展会上多次获奖。工作室的多幅剪纸作品被多个国家所收藏,作品《新嫁娘》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得到广泛好评,《走进世博》被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永久性收藏。《新嫁娘》于2010年8月在钓鱼台国宾馆以15万元的价格拍出,走出了剪纸的高端。作品《南风清韵》又被英国安德鲁王子收藏。如今彭茂琳的剪纸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50多幅剪纸作品在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中心展出。在剪纸艺工作室,为了让患者能克服病痛带来的困难,每天彭茂琳和来这里学习的血友母亲一起给他们熬药泡脚、按摩,不断摸索康复的经验,从洗第一件自己的内衣开始,教他们学习生活自理,从洗第一个碗到丢掉第一根拐杖,从下第一步楼梯到登上百货大楼的扶梯,从一个不与人交流的患者到和志愿者一同在大学城生活一个星期,从参加活动都要坐着轮椅全家出动到自己外出学习,她看到的是付出换来的累累硕果,血友病患者群体是一个可以救助的群体,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爱获得新生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