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采访中说:“人类会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

更新时间:2025-04-02 23:31  浏览量:3

2025年开年,一场关于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像的争议席卷网络。

而吉卜力风格是宫崎骏一直在宣扬的独特的动漫画风,细腻的手绘风格、复杂的自然场景刻画(如孢子森林、巨虫生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奠定了吉卜力“自然主义美学”的基调。

早在2016年,宫崎骏在一次纪录片中直言不讳地批评AI创作,称其为“对生命的亵渎”和“对生命的侮辱”。
而网络互联网发展至今,AI生成越来普及,AI工具(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豆包生图,chatgpt等等)可根据文字描述快速生成高质量图像,大幅缩短创作周期。

例如,输入“一辆白色大卡车侧翻在高速路中央”的指令,AI能生成逼真场景,辅助艺术家快速完成框架设计,在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几乎是秒级的。

在这种普通人都会轻而易举的使用AI生成高质量的图片的浪潮中,我们或许需要接受一个事实:艺术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关于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像的争议源自于ChatGPT免费开放的图像生成功能,让普通用户能一键复刻《千与千寻》的奇幻色彩或《龙猫》的治愈笔触,却遭到了无数喜欢吉卜力原画风格的人群的激烈批评——他们称这种技术是“人类的不自信”,对“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不尊重”。

这一冲突,将AI与艺术创作的边界之争推向了舆论焦点。

在技术狂奔的时代,AI不仅在工业、医疗、教育领域掀起变革,更在艺术领域撕开一道裂缝:当算法能模仿宫崎骏的画风,当AI能写出媲美诗人的诗句,当数字工具能生成梵高式的星空——人类引以为傲的“艺术创造力”,是否正在被技术“降维打击”?这场争议背后,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激烈碰撞,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深层焦虑。

宫崎骏对AI艺术的批判,绝非保守者的无端抵触。他曾在采访中直言:“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人类的情感投入和手工制作,而AI技术无法替代这种创造过程”。

1. 艺术是“生命意志的具象化

宫崎骏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生命体验、情感波动与哲学思考凝结于作品的过程。例如《幽灵公主》中对自然与工业化的矛盾描写,源自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察与痛苦反思。而AI生成的图像,不过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概率组合,缺乏对“为什么创作”的内核追问。

2. 技术无法替代“人类的不完美

人性虽然不完美且复杂,但艺术的价值恰恰存在于“不完美”中:达芬奇手稿的修改痕迹、梵高笔触的狂躁、草间弥生的重复圆点,这些“缺陷”都是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印记。大数据模型训练不停地训练AI,最后AI的“完美”反而抹杀了这种人性的复杂性。正如众多粉丝痛斥的那样:“AI画得像吉卜力,但永远不懂为什么小月要穿越异世界寻找妹妹。”

3. “艺术是“对抗虚无的武器”

在宫崎骏的动画系列中,吉卜力标志性画风的雏形可追溯至1984年由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电影《风之谷》,艺术是人类在荒诞世界中寻找意义的尝试,决不应该被AI模仿,从而降低人类对艺术的探索。

早在2016年,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对AI生成的作品产生了不满。

2023年纽约现代艺术展上,一幅由MidJourney生成的画作《机械缪斯》被抗议者泼漆,引发传统艺术圈的强烈抵制。

超2000名艺术家签署《反AI艺术宣言》,要求平台下架AI生成内容,艺术家们认为AI剽窃人类创意,是对人类艺术的侮辱。

瑞典艺术家Simon Stalenhag对其风格被AI模拟表示愤怒,他认为AI未经许可地使用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训练,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

......

当艺术沦为算法的“风格模拟”,人类或许正在失去用精神创造的信心。

与此同时,AI对艺术领域的渗透,远比想象中更复杂,普通人在这场变革中将获益更多

1. 技术解放:艺术民主化与创作效率的飞跃

- 降低门槛,全民皆可创作

AI工具如Midjourney、DALL·E等,让普通人能快速生成专业级图像,甚至复刻名画风格。正如知识库中《人民日报》所言,这“打破了专业门槛,催生多元的大众艺术生态”。一位网友感叹:“我用AI画出了自己童年幻想的森林,这在过去需要十年美术训练。”

- 效率革命,艺术生产模式颠覆

在影视、游戏行业,AI已能自动生成分镜、场景设计,甚至辅助编剧。某动画公司透露,AI将原画设计效率提升50%,让团队能专注于“更有创意的叙事”。

2. 人机协同:艺术家角色的转型

AI并非取代艺术家,而是成为“智能协作者”。艺术家从直接执行者转向指导者,负责设定创作方向、筛选AI生成内容,并注入情感与文化内涵38。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通过AI工具进行艺术实验,探索人机共创的新模式3。这种协作模式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职能,强调“创意引导”与“技术驾驭”的结合。

3.应用场景:跨领域与个性化创作

跨媒介融合:AI可整合音乐、文字、图像等元素,生成跨媒体作品(如根据音乐生成视觉动画)。

个性化内容:AI支持长尾市场需求,例如自动生成个性化广告、定制化插画等46。

文化遗产保护:敦煌研究院利用AI修复残损壁画,并通过AR技术动态呈现飞天壁画,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 谁拥有AI生成作品的版权?

知识库提到,AI训练数据多来自既有作品,但版权归属模糊。某AI绘画平台因使用艺术家未授权作品遭起诉,却辩称“算法只是学习风格”。

- 人机共创”模糊了创作主体

当艺术家依赖AI生成草稿,观众是否还能认定这是“人类作品”?某画家坦言:“我用AI生成90%的构图,但最终修改的10%才是我的灵魂。”这种割裂感,正在动摇艺术创作的伦理根基。

站在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边界:

1. 人机协作:工具与灵魂的共生

AI或许能替代技法,但无法替代“为什么创作”的初心。

钟愫君自2014年起开始与AI机器人协作创作,她认为AI并非替代人类艺术家,而是通过“集体想象力”推动艺术边界的拓展。例如,她训练名为“D.O.U.G.”的机器人学习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将机械臂作为创作协作者,共同完成画作。她曾表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像是伙伴,我的兴趣在于利用科技去发现人类感官之外的东西”(来自2020年WAIC论坛)。这种协作模式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个体性,形成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2. 价值重构:艺术将向“不可替代性”进化

未来艺术可能分为两类:

- 实用艺术:由AI高效完成的商业设计、基础创作,服务于大众审美需求。

- 哲学艺术:艺术家通过作品探讨存在、伦理、人性等终极命题,如宫崎骏笔下的生态寓言,这类创作因触及人类精神内核而不可替代。

3. 教育与反思:培养“AI时代的人文基因”

比尔·盖茨在2023年指出:“AI不仅能提高生产力,更要消除不平等”,并预测AI驱动的医疗建议和教育辅导将在十年内普及且廉价,显著降低专业服务门槛。

艺术教育或许需要更强调“创作动机”而非“技巧”,让新一代理解艺术是“人性的显影”。

回到吉卜力风格带来的争议风波,这场争论本质是价值观的碰撞:

- 技术派认为,AI解放了生产力,让更多人参与艺术,是民主化的进步。

- 人文派则担忧,当艺术沦为数据游戏,人类将失去精神价值以及最后失去对抗AI的武器。

或许,答案藏在历史的褶皱中:摄影术诞生时,有人预言绘画消亡,但印象派却因此诞生;电影出现后,戏剧并未消失,反而催生了更具表现力的舞台艺术。

最后,抛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

1. 当AI能完美模仿任何艺术风格,人类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原创”?

2. 如果AI能生成媲美《星空》的画作,但缺乏梵高的精神困境,这幅画是否还有价值?

3. 你愿意为一幅完全由AI生成的“名画”支付高价,还是只认可人类的艺术创作?

我的观点是,只要人类还在追问“我是谁”“我为何存在”,艺术就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灵魂。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