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所以,艺术到底怎么评?

更新时间:2025-04-03 01:04  浏览量:2

以上是本次「大众展评」工作坊中,来自不同背景的观众针对他们印象深刻的展览,用一句话写下的一部分评论。

“如何评价艺术”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具体到每一位观众,它又是一个个关乎我们切身的看展体验的问题。艺术从来不是单向的宣言,而是一场持续对话的开端。当我们在展览现场驻足、思考、困惑或共鸣时,每一个瞬间都在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Wallpaper*中文版》发起了一场特别的实验——「大众展评」工作坊。我们抛开预设的权威解读,转而邀请观众以直觉为笔,以经验为纸,共同书写对艺术的多元理解。

*

活动现场:Wallpaper*中文版 X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大众展评」工作坊

从“机构性质”的探讨到“感官认知”的实践,从空间路径的设计到诠释工具的运用,45分钟内,大馆当代美术馆教育与公共项目策展人王莉莉(Veronica Wong)带领观众“以关键词为方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观看火花:评论从未死去,它只是回归了最原始的形态——人人皆可参与的公共实践。

让我们回到那个充满碰撞的下午,重温对话中生长出的思想枝蔓。或许,下一次当你站在作品前,也会听见自己内心未被言说的评论正在成形。

艺术机构的种类多样,也有不同的分类依据。如何从“有收藏”与“无收藏”两个路径的比较来了解不同的展览主题和研究方向?

Veronica:从我的实际经验出发,分享一些方法和思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走进展览,理解艺术背后的逻辑。 在艺术领域,机构的性质往往决定了它的展览方向和运作模式。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艺术机构分为两大类:有收藏的和没有收藏的。

有收藏的艺术机构通常拥有自己的藏品体系,比如香港的M+视觉与艺术博物馆、伦敦的泰特美术馆等等。其工作人员会基于馆藏进行梳理和研究,采取常设展和特展相结合的模式。结合研究线索,深入探讨艺术史上的某一主题或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然而,没有收藏的艺术机构不以收藏为核心,而是更关注当下的艺术实践和社会议题。它们的展览以临时性的居多。比如,我所在的大馆就是一个非营利的当代艺术机构。我们没有固定的收藏,而是通过委托新作品来推动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我们的展览常常聚焦于本地艺术生态、亚洲与国际艺术的对话以及社会性议题。

*

活动现场:Wallpaper*中文版 X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大众展评」工作坊

在大馆,我们近期推出了名为“突破”系列的展览项目,它由三个独立的个展组成,每个展览都包含大量的新委托作品。我想通过这几个案例,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非收藏型机构的工作方式。

“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是这位波兰裔艺术家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展览展出艺术家的九件作品,以及因应大馆F仓历史和建筑而创作的全新委约装置。《等候亭》是夸德受大馆特别委约,为监狱操场创作在香港的首个场域特定装置。这意味着这件作品和这个空间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如果把这个装置搬到另一个地方,它可能就不再成立——因为它是在和这个空间的记忆对话。

*

展览现场:艾丽斯亚·夸德,「等候亭」,

大馆监狱操场,香港,2024,

相片鸣谢艺术家及大馆当代美术馆。摄影:Jimmy Ho

胡晓媛的展览“异路”是艺术家在中国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她带来了7组12件大馆全新委托作品,探讨了人类孕育与自然演化的复杂关系。除了展厅内的作品,她还为大馆“44平方米”和“55平方米”系列创作了两幅新作,同时在大馆检阅广场展出。

“梅芙·布伦南:物方志”汇集了这位常驻英国艺术家过去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的新作。这种“回顾+新作”的模式,让观众既能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又能看到他们最新的探索。

这三个展览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包含大量的新委托作品。这正是非收藏型机构的独特价值——我们不只是展示已有的艺术,而是推动艺术家去尝试新的可能性。

美术馆如何利用展览空间?作品的排布如何影响观展路径?

Veronica:我们会收集观众常问的问题——有些可能看起来跟艺术没什么关系,比如“展厅为什么这么黑”,或者“电梯为什么到不了某个楼层”;而后,我们用视频的形式来回应这些好奇。

像“电梯到不了某层”这种细节就暗藏了观展路线的设计逻辑。我们一直在探索:划分空间与引导路线未必一定要通过砌墙或者重建结构来完成。比如胡晓媛的“异路”展览中,艺术家用纱幔和灯光营造出迂回的路径,以此来模糊白昼和黑夜的界限——这和展览主题紧密相关。艺术家希望带领观众质疑“既定路线”:我们需要跳出惯性思维,才能重新审视时间和存在的命题。

*

展览现场:「胡晓媛:异路」 ©大馆 Tai Kwun

与此同时,艾莉斯亚·夸德在“彼托邦”展览里则使用了镜面构建出多重宇宙的错觉。观众一进入展厅就会察觉到异常:挂钟逆时针转动,不同材质的物体以非常规方式平衡......这些刻意营造的“错位”让人瞬间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度量系统是不是被规训的认知?

* 向左滑动

展览现场:「艾莉斯亚·夸德:彼托邦 」,

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5

相片鸣谢艺术家及大馆当代美术馆。摄影:Jimmy Ho

当代艺术展览如何通过感官与情感作为“关键词”,让艺术评价不止步于术语,从而更贴近观众的个人经验?

Veronica:

除却空间本身,我们还有很多方式去“观看”作品——不仅是物品或者材料,感官的、情绪的体验同样能让我们深入理解一个展览。现在很多机构展示当代的观念艺术作品,常常会使用非常多元的媒介,而不同的作品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因人而异。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时也会将观众的回应考虑其中。

在大馆的三场展览里,胡晓媛的“异路”就无法用图片完全传达。但如果你来到现场,会发现她的每一件材料背后都隐藏着情感和故事。例如,她有一件作品使用了一种对虾——它们被困在像笼子一样的植物结构中,既共生,又共亡。这种材料本身就携带着强烈的叙事与情绪。

当我们看到展览时,第一时间的本能反应与情感联结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每个人的视角都可以是不同的。

再比如艾莉斯亚·夸德的胶椅与石头,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个看似如此脆弱的胶椅能承载这么重的石块?这其实是艺术家在挑战我们对材料的固有认知。我们总觉得胶椅是轻便的、临时的,而石头是沉重的、永恒的,

但艺术家偏偏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观众去反思:材料的可能性是否被我们的偏见所限制了?

* 向左滑动

艾丽斯亚·夸德,《状态(相互矛盾)》,2022-2024.

相片鸣谢艺术家及大馆当代美术馆。摄影:Jimmy Ho

最后,我想要分享我们去年开始的“打开盒子”项目,这是一个关于“感知”的实验。在周末的一个表演项目中,我们会感受到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受完全不同——有人觉得漫长,有人觉得转瞬即逝。这个实验项目本身就是集体创作,

我们邀请艺术家与观众一同参与,把所谓的“白盒子”空间从艺术家和策展人的专属领域,变为一个共同创造的现场。

美术馆可以提供哪些资源和工具,帮助观众拓展观看的维度?

Veronica:在我们项目企划的初期,最核心的思考就是——观众不只是来观看,更是要真正参与建构这个项目。比如上面提到的“打开盒子”就像是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微型社区,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建房子”,我们还设计了邮差、议员这些角色,让观众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社区议题的讨论。

*

大馆公共教育项目 Home Sweet Home ©大馆 Tai Kwun

* 向左滑动

大馆公共教育项目 Home Sweet Home ©大馆 Tai Kwun

连为小朋友准备的“漫游日志”都不是传统导览册,它更像是一本“星际护照”——我们把美术馆变为“艺术星球”,

让孩子们通过触摸材料和感知空间来建立自己的观展路径,让他们在美术馆的空间内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 向左滑动

大馆“漫游日志”导览册 ©大馆 Tai Kwun

我们会邀请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一同开发新的美术馆工具,以打破我们作为从业者的固有认知。针对展览,我们选出了九个关键词,并给关键词做出新的定义。在诠释的过程中,我们会刻意避开“主义”和“流派”这些大词。

例如,夸德的“时间系统”,在科学家眼中是精确的刻度,但在艺术家的镜面宇宙里就变成了可逆的、可被质疑的规则。

* 向左滑动

展览关键词 ©大馆 Tai Kwun

在大馆的二楼,我们设置了一个特别空间叫“Hi! & Seek”,来承载这些美术馆特别制作的、帮助观众进入展览的材料和工具。正如空间名字所提示的:在美术馆,先“遇见”,再“深究”。

*

大馆“Hi!&Seek!"特别空间 ©大馆 Tai Kwun

现场观众有什么看法?

在工作坊收集到的问卷调查中,不少人将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作为选择和评论的对象,并在评论中使用了“欢聚一堂”、“激动人心”这样的词汇。这似乎侧面印证了近期被热门探讨的话题:在艺博会上,观众到底能否学习到艺术呢?

世界顶级艺博会作为超越常规展览的存在,更像一个融合了学术、商业与文化权力的"艺术生态系统”的缩影,其具备凝聚效应的行业影响力大过了展出的艺术作品本身。除此之外,艺术作品中的媒介与材料如何承载历史,与观众的记忆发生可感的互动也成为了引发评论的关键。

例如,CHAT六厂的《涌动的暗线》用织物作为宏大社会变革的视觉线索,胡晓媛在大馆的展览“异路”以“柔弱”界定雕塑,观众在等待M+藏品中的互动游戏作品时的关键词“耐心”……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内的坂本龙一特展也被不止一次提及。

当艺术脱离其传统的视觉主导,实现与其他类型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也成为了当下展览正在实验的方向之一。

策划/主持:吴亦飞

撰文:盛泺颖

设计:Li Vee

统筹/制片:甜甜

编辑:Ziyu

执行:杨叶、Soco

编排:wangtt

视频制作:大湾视频

监制:蔡晓莉

动态设计:莫宗耀

图片致谢大馆当代美术馆与Veronica Wong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