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票”屡现,别让歌迷的热情被“遮挡”
更新时间:2025-04-03 16:51 浏览量:1
□魏义佳(西南科技大学)
4月2日,歌迷金先生投诉1980元陈奕迅演唱会门票视线被遮挡,引发关注。早在2023年,梁静茹演唱会“柱子票”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此后包括凤凰传奇等演唱会都有类似事件发生。(4月2日 封面新闻)
花高价买演唱会门票,却遭遇视线被柱子、设备严重遮挡,维权无果的困境——这样的“消费陷阱”在演出市场中竟已成常态。从梁静茹到陈奕迅,从“打折标注”的行业建议到消费者“自救式”换座,折射出的不仅是服务漏洞,更是对消费者权益赤裸裸的漠视。
演唱会主办方将视线严重受阻的座位按全价出售,本质上是将商业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柱子票”频出,维权群内不断加新,恰恰证明此类座位的瑕疵早已是行业“明规则”,却鲜见主办方主动告知或担责。一句“票售出不退不换”的霸道条款,成了搪塞消费者的万能借口,而所谓“售后服务”在现实中往往沦为摆设。
消费者维权难的背后,是演出市场野蛮生长的积弊。票价动辄千元,服务却连最基本的“看清舞台”都无法保障,这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践踏。律师建议的“留存证据维权”固然理性,但若每一次消费都要靠“备好证据打官司”来兜底,市场的公平性何在?
实际上,“柱子票”并非无解困局,时代少年团2024年重庆演唱会开场前,主办方主动排查视线遮挡区域,并为受影响粉丝更换座位。这一举动虽小,却让歌迷看到尊重与诚意,更证明解决问题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关键在于主办方是否愿意为消费者让利。
演出市场的火热不该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主办方必须将座位视野等关键信息透明化,建立瑕疵票主动筛查与补偿机制;监管部门更需将“不得销售严重遮挡座位”纳入行业规范。而对于消费者,除了依法维权外,更应形成集体监督力量,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视野红黑榜",倒逼行业透明化。
若继续放任“柱子票”透支消费者信任,终将反噬整个行业的生命力,歌迷的“为爱发电”,不该成为资本肆意收割的筹码。唯有将用户体验置于票房收益之前,用透明化、标准化服务重塑行业生态,才能让每一张门票都成为通往音乐盛宴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