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清劲秀丽,古雅有致——赵孟頫行书《道场何山诗帖》故宫博物院藏

更新时间:2025-03-10 07:57  浏览量:11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作为宋元之际承前启后的艺术巨擘,其书法与绘画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复古”理念,不仅复兴了晋唐传统,更在元代文人艺术中树立了典范。

《道场何山诗帖》作为其行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苏轼诗为内容,展现了赵氏书法“清劲秀丽,古雅有致”的典型风格。

道场山与何山位于赵孟頫故乡湖州(今浙江吴兴),两山以“峰峦秀郁,水石森爽”著称,自六朝起便是文人雅集之地。

苏轼曾于北宋元丰年间游历此地,留下《游道场山何山》一诗,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亦隐含对仕途沉浮的感慨。赵孟頫选择书写此诗,既是对苏轼文学遗产的致敬,亦暗含对故土文化的认同。

《道场何山诗帖》以行书为主,间杂草书笔意,体现了赵氏“出入晋唐,化古为新”的特点。其用笔以中锋为主,起收含蓄,结体则取法二王,字形略扁,横向取势,既显端庄又具灵动感。

赵孟頫通过此作实践了其“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的书学理念。相较于南宋末流书风的颓靡,《道场何山诗帖》以晋唐法度为根基,融入文人意趣,为元代书法树立了“尚意而不失法度”的新范式。明代王世贞评其“敞开文人画大门”,此帖亦可视为书法领域同等重要的里程碑。

此帖在明清两代被多次摹刻,成为学习行书的重要范本。董其昌曾临摹此帖,并在题跋中称其“得晋人三昧”。清代王文治更赞其“风流倜傥,非功力深厚者不能为”。其影响甚至波及日本江户时代书道,如池大雅的作品中可见类似章法处理。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