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清纯女学生中,藏着7个杀人犯:这场艺术实验,狠狠撕裂人性底线
更新时间:2025-04-04 10:37 浏览量:6
一场有关人性分析的艺术展。
如果告诉你,这14个人中,有一个是杀人犯,你能分辨出是谁吗?
14 张少女的肖像照在冷光灯的照射下,静静陈列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厅内。
她们站在灰蓝色背景前,年龄在 11 至 15 岁之间,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乍看,像是一所精英女校的毕业纪念册。
但真相是,她们中有 7 人因谋杀罪被拘押于少年管教所,另 7 人为莫斯科圣彼得堡名校学生,所有肖像拍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俄罗斯艺术团队AES+F
这是俄罗斯艺术团队 AES+F 所举办的一场关于人性分析的展览,名为《嫌疑犯,七个罪犯和七个无辜者》。
01
以貌取人
艺术团队 AES+F 用相同的背景、光线与构图,将她们的面孔平等地置于镜头前。
艺术家彻底剥夺了观众判断的依据,迫使观众仅凭外貌判断她们是否有罪。
▲ 展馆画像
展厅内的介绍文字简洁而冰冷:
第一名女孩只有 13 岁半。她在公寓大楼的楼梯上杀死了 40 岁的男性邻居,事件可能涉及性侵行为。当时她走进厨房拿起一把刀将对方刺死。第二名女孩 15 岁。她在一次争吵中用餐刀刺了叔叔几次,叔叔当场死亡。第三名女孩 15 岁。她是一名 34 岁男子的集体谋杀案参与者,这谋杀案并没有使用任何武器,但男子遭拳打脚踢至死。第四名女孩 14 岁。她杀了母亲 25 岁的男性朋友。第五名女孩 14 岁。她参与杀害了 32 岁的继父。第六名女孩 15 岁。她用刀杀死了弟弟的女朋友。第七名女孩 15 岁半。在两小时的过程中,她在朋友身上造成 11 处刀伤,还偷走了受害者公寓的东西。展览现场,观众手持纸张试图标记“嫌疑人”。
有人指认眼神阴郁的女孩是凶手,有人怀疑衣着朴素者是为了隐藏身份,也有人觉得笑容甜美的孩子更像是暗藏心机的杀人犯。
也有人觉得她们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正如一名观众在 Twitter 上写道的:“最恐怖的是,她们看起来都像我的同学”。
美国潮流杂志《GARAGE》也搜集了观众对这些女孩的印象,包括“最可能外遇”、“最可能变修女”、“最可能在大学课课上打瞌睡”、“最可能成为超模”、“最可能拿迟钝器打死她爸爸”等,这些形容词中就包含不折不扣的杀人犯。
然而,AES+F 团队至今也没有公布谁是杀人犯。
事实上,不管猜对与否,艺术家都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人们会通过“以貌取人”做出判断,甚至以“面相”对他人贴上标签。
而那些被贴上“杀人犯”标签的少女,犯罪动机远比标签复杂:
一名 13 岁女孩因长期遭受邻居性骚扰而持刀反击,另一名 15 岁少女在家庭暴力中失手刺死施暴的叔叔。
与邪恶”“冷血”等词汇相对应的,是少女们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
这种标签化思维,在作品中形成微妙讽刺。
02
我们与恶的距离
通过《嫌疑犯:七个罪犯和七个无辜者》,艺术家们将“他者”置于“他者”之中,告诉众人:
永远不要以貌取人(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这幅作品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公众对“恶”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我们渴望通过外貌特征快速识别危险,以此获得安全感;
另一方面,这种粗暴的归类本身便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
当我们以“潜在罪犯”审视他人时,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嫌疑对象。
正如哲学家阿伦特所言:“恶的平庸性在于,它可能潜伏在最寻常的面孔之下。”
然而,这并不是 AES+F 第一次以超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段解构社会病症。
作为俄罗斯先锋艺术组合,AES+F 团队成立于 1987 年,以塔蒂亚娜·阿尔萨马索娃、列夫·埃夫佐维奇、叶夫根尼·斯维亚斯基和弗拉基米尔·弗里德克斯为核心成员。
AES+F 这个名称就是这四位艺术家名字的首字母,其中 AE 二人为建筑概念设计师,S 为平面设计师,而F则是专业的时尚摄影师。
▲ 俄罗斯艺术团队AES+F
他们的创作跨越摄影、影像、数码拼贴与互动装置,通过超现实的视觉叙事揭示全球化时代的矛盾与创伤。
不管是巴洛克式的华丽美学包裹暴力、宗教与消费主义的隐喻,还是在强烈的对比与隐喻中呈现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性的异化,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03
我们是审判者,也是被审判者
AES+F 曾在中国举办的个展《颠倒世界》(Inverso Mundus,2015-2017)和《神圣的寓言》(Allegoria Sacra,2011-2013),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别剖析了2010年代初和中期的人类状态。
在《神圣的寓言》中,艺术家将文艺复兴油画与末日战争场景嫁接。
▲《神圣的寓言-骑士与死亡》
少年们身着 Dior 高级定制,手持 Gucci 弓箭,在古典战场上开辟新的变量。
▲《神圣的寓言-骑士与死亡》
这种对古典艺术的数字化编辑,恰似对消费文明的隐喻。
▲《神圣的寓言-骑士与死亡》
而在《颠倒世界》中,AES+F通过身份置换,将社会角色彻底颠覆:穷人施舍富人,女性囚禁男性,警察向嬉皮士下跪。以刺激观众觉知那些在平时看来无可争议的社会关系。
▲《颠倒世界》
作品杂糅了许多西方历史艺术风格,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新古典主义。
在 ‘颠倒世界’ 的结尾处,各阶层、各性别、各种族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彼此信任和依靠,代表着AES+F对人类和生灵和谐共存的期待。
▲《颠倒世界》
在《特立马乔的盛宴》(The Feast of Trimalchio,2009)中,AES+F 通过 3D 扫描技术,将莫斯科新贵、非洲童兵、硅谷极客共置于一场宴席。
▲《特立马乔的盛宴》
特利马乔也早已经被认为是财富、奢侈以及庞大巨额财富所带来的物质享受的象征。
▲《特立马乔的盛宴》
在《伊斯兰计划》(Islamic Project, 1996)中,AES+F将伊斯兰建筑拼贴至自由女神像、大本钟等西方地标中,构建文化冲突的视觉寓言。
▲《伊斯兰计划》
这一作品因“9·11事件”被误读为政治预言,实则探讨全球化中的身份焦虑。
艺术家通过数码合成技术模糊真实与虚构,迫使观众直面“文明冲突”背后的认知偏见。
▲《伊斯兰计划》
在展品《最后的暴动》(Last Riot, 2007)中,衣着时尚的少年在末日废墟中互相残杀,矿泉水瓶与高尔夫球杆成为暴力道具。
▲《最后的暴动》
重构暴力场景,将消费符号与战争意象并置,暗示资本主义对暴力的驯化与商品化。
这部作品甚至还获得威尼斯双年展最高荣誉:“数字时代的《格尔尼卡》”。
▲《最后的暴动》
《Turandot》设想了一个由“独裁的母系制度”统治的未来。
这部作品夸张而怪诞,模仿了保守的女性复仇故事。
AES+F 的作品从来不是答案,而是千万面棱镜:
超现实的、虚拟的,幻想的,充满了多元的文化,为观众思考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
他们主观化的剧场景观所要传达的不仅是戏剧化的荒诞幽默,还包含着艺术家敏感且强烈的社会思考。
当观众在《嫌疑犯》前争论善恶,在《颠倒世界》里迷失身份,在《伊斯兰计划》谈论政治时,艺术早已悄然退场。
他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没有出口的镜厅,每面镜子都映照出我们不愿直视的真相:
在这个用滤镜粉饰暴力、用算法驯化思想、用标签替代理解的时代,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 AES+F 镜头下的“嫌疑犯”——既是审判者,也是被审判者。
▲《Turandot》
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艺术作品,实则指向一个共同主题:
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无数灰色地带的交织。
而艺术的意义,恰在于此:它不提供答案,只是提出问题;它不美化现实,而是揭示真相。
破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停下脚步,倾听那些被遮蔽的故事,理解那些被误解的灵魂。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找到真正的共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