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白送都没人要,如今345亿成交:这幅画经历了什么?
更新时间:2025-03-08 19:15 浏览量:9
2017年6月19日,在北京嘉德春拍现场;一场激烈的竞价正在上演。当拍卖师喊出“345亿元成交!”的时候整个艺术界都为之震动——这幅名为《黄山汤口》的山水画,乃是出自一位生前寂寂无闻的画家黄宾虹之手。而且鲜少有人知晓的是,这幅如今被尊为“神品”的杰作在60年前竟然连白送都无人理睬。
黄宾虹跟齐白石一起被称作“南黄北齐”,可是呢一般人对黄宾虹的熟悉程度,比起来对齐白石的了解那可差远了。这种状况,真的让人挺有感触的。要知道他们在艺术这个领域里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力。
齐白石所画的虾蟹,灵动得很,并且鲜活无比,无论是高雅之人还是通俗之辈都能够欣赏;不过黄宾虹在笔下描绘的山水呢,就如同是泼墨一般显得混沌,竟然曾经被讥讽评价为“黑漆漆的废稿”。
他甚至自嘲:“我的画如今只值一块钱。
”友人求画时,他主动赠予却被婉拒:“这脏兮兮的,挂家里可不成样子
”谁能想到,半个世纪后“脏画”竟成为艺术史上的丰碑
1865年,黄宾虹生于安徽歙县的一户徽商家庭。而且6岁时他就开始试着,临摹古画。13岁那年,会考竟然,很顺利地考取了秀才。16岁时,他去浙江游学。在少年时期,他已经清晰地,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天赋。
但不同于传统文人,他骨子里,流淌着维新热血:1895年,甲午战败后,他秘密地,联络反清志士,而且在家乡创办新式学堂,试图以教育,救国。
中年历经戊戌变法的失败,他渐渐把自己的抱负转至艺术领域,不过却踏上了一条更为孤寂的路途。
他的画风在晚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患上了白内障,几乎双眼都失明了,不过他仍旧凭借着“心象”来进行作画。浓墨一层又一层地堆积着,浸染着山石犹如铁铸般那样厚重,远远望去的时候,混沌得如同黑夜一般,靠近仔细瞧却能够看到万千草木在黑暗中蓬勃地生长着。这种“黑密厚重”的风格被人们调侃称作“乌金拓片”,就连同行们都轻轻地摇了摇头,说道此等笔墨,的确并非画道的正统。”
黄宾虹的艺术突破,起因是1933年的一场暴雨,那场暴雨在青城山发生。当时69岁的他自己坐在山亭里,看着那猛烈的雷电,这雷电好像带着很大的能量,把夜幕一下子撕开了;山峦在闪电的照耀下,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就在那时候,他突然有了领悟:“雨是从墙缝里慢慢渗出来的,可是那水流却很浩大且荡漾着;夜是用黑暗来烘托光明的,而那星月也闪闪地发着光。”之后他经常会在午夜这个时间,打开窗户盯着山影看,甚至还特地深入研究不同时间段所展现出的光影变化。
这种对自然本质的探索,催生了划时代的“五笔七墨”理论
傅雷曾评价:“初看之时,感觉颇为艰涩;待得时间久了之后,便渐渐能够领会;越是长久过去,就愈发对其喜爱不已,这便是神品之中所蕴含着的那种逸趣。”这种已然超越了视觉表象的哲思性表达,竟然与西方印象派相互契合——就如同莫奈在绘制睡莲时那光影的微微颤动一般,而黄宾虹更是凭借着墨色将天地的呼吸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出来。
1955年春,92岁的黄宾虹于杭州西湖边,完成了那幅绝笔《黄山汤口》;此时他已然瘦骨嶙峋,不过却仍旧坚持每日作画,而且笑言:“目疾又何妨?心眼所见,更为真切。”三个月后,老人悄然长逝,临终前留下这般预言:“我的画五十年后,自会有个定论。”
历史已然证实了他的自信。在浙江博物馆,仅仅是勉强接收了其5000余件遗作之际,没人能够预料到,这些“黑画”竟会成为镇馆之宝。21世纪的艺术评论家发觉:那些看上去显得杂乱的墨点,实际上是对微观世界的极为惊人的洞察——山石肌理里的积墨,居然暗暗契合分形几何原理;在水墨弥漫的氛围中,潜藏着仿若量子物理般的混沌秩序。
黄宾虹的传奇,折射着艺术史最深刻的悖论:
超前性代价:真正的创新往往挑战大众审美,梵高塞尚皆历经冷遇
时间检验真理:345亿天价背后,是艺术价值对商业逻辑的终极胜利
文化自信密码:他用最传统的笔墨,抵达了最现代的审美境界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日,《黄山汤口》依旧凭借着“第一眼丑画”而登上了热搜。并且当我们细细查看画中的细节之时,那看上去较为随意的苔点,实际上是由数十种笔法相互交织而成的;那漆黑的墨色当中,竟然隐藏着经过七层晕染的月光。也许就如同黄宾虹所讲:“中国画注重内美,不是静下心来的人不能够看到。”
结语与时间赛跑的勇者
回望黄宾虹的一生,恰似他笔下的夜山:在那漫长的黑暗之中,缓缓地;慢慢地积蓄着力量,而且终在历史的天际线上,如同火山喷发般地;猛烈地喷薄而出。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黑画”之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坚守,其实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永恒探索。他以92载人生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伟大的艺术,从来不会为时代而妥协,反倒它只对永恒负责。
如今50年之约已然到期;而且关于黄宾虹的讨论仍在持续着。其实这恰恰是天才留给世界的一份馈赠:一张始终需要再度去解读的、未完结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