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说“不”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5-04-04
17:02 浏览量:6
史书里的“不”字,往往比“是”字更有分量。当这个字从廉吏口中说出时,更如金石坠地,在历史的回廊里激荡千年。公仪休面对活鱼时斩钉截铁的“不”,羊续悬鱼时无声胜有声的“不”,刘宠拈一钱时举重若轻的“不”,徐勉谈风月时绵里藏针的“不”,共同构成了古代廉吏拒腐防变的“否定艺术”。

公仪休为相,有人送鱼给他,他不但拒绝,还发表了著名的“拒鱼论”。因为自己喜欢吃鱼,所以必须拒绝别人送来的鱼。原因无他,凭他为宰相的俸禄早已实现了吃鱼自由,若接受别人送的鱼,等于贪受他人财物,一旦被免职,再想吃鱼就难了。公仪休面对送来的活鱼直接说“不”,不给行贿之人一点机会,且拒贿之言句句在理,不容置疑。同样是面对别人送来的鱼,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则稍显含蓄。他把府丞送来的一尾活鱼挂在中庭,此举可不是为了晾鱼干,而是向属下表明自己的态度。下一次府丞再送给他活鱼时,羊续便领他去参观悬挂在中庭的鱼干。相信府丞看见鱼干时的感受一定是惊恐的,那哪里是一尾鱼干,分明是悬在头颈的铡刀。

东汉人刘宠任会稽太守时,郡中政治清明,一派祥和。刘宠从会稽郡离任时,几位老者前来送行,他们每人带来一百钱,打算送给刘宠。刘宠只好选了一枚大钱收下,也因此落得“一钱太守”的美名。百姓爱戴好官,临别赠钱,其实算不上行贿,反而是对官员的褒奖。刘宠不能收受如此“大礼”,可是不收又怕冷了百姓的心,便只收一钱,既有象征意义,又避免了收受百姓钱财之嫌。南朝梁时的大臣徐勉做吏部尚书时,有一次和门人聚宴,门客虞皓在酒宴上向徐勉请托,想担任詹事五官之职。徐勉严肃地说:“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徐勉用只谈风月的借口巧妙地拒绝了门客的请托,既无私又机智。要知道他身为吏部尚书,掌管铨选官员的大权,若是想要徇私舞弊,还不是易如反掌?只谈风月之言实在高明,言外之意,公事就要公办,不能私底下操作,委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行贿、请托是千百年来官场的一道难解之题,如何拒腐蚀永不沾,古代廉吏说“不”的艺术值得借鉴。其实说“不”从来不是简单的回绝,而是要在人情世故与党纪国法间走出太极步——既要有公仪休的清醒算计,又要有羊续的沉默震慑;既要学刘宠的温情周旋,更要得徐勉的风骨雅量。那些悬在中庭的鱼干,至今仍在历史的屋檐下摇晃。它们不是腌臜的腊味,而是代表了古代廉吏的为官之道。当今天的干部在酒桌上遭遇“盛情”、在办公室面对“一点意思”时,不妨想想古人的智慧:真正的廉洁从不存在于真空里,而是在烟火人间修炼出的拒绝艺术。毕竟,能在人情网中守住初心和底线,方显共产党人的真功夫。
只是这功夫,不是靠背几则廉政准则就能练成,而要在无数个说“不”的瞬间,把原则刻进斩钉截铁的行动中。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