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西·戴蒙:用艺术唤醒人与水的联系
更新时间:2025-04-04 06:15 浏览量:6
二十多年前,美国人贝西·戴蒙来到成都,爱上了这里的山和水,发誓要为此做点什么。不到一年后,她和一群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在成都创造了。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生态革命并非宏大而遥远的命题,而是关乎当时当刻的一个选择、一个行动。以艺术与科学为舟,人类终将驶向与自然和解的彼岸。
贝西·戴蒙Betsy Damon
1940年生于纽约,
生态艺术家,
美国“水的保卫者” (Keepers of the Waters)协会
创始人,
1998年设计全球首个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公园
——成都活水公园,
从事与水相关的艺术创作40余年。
用艺术唤醒水
80多岁的贝西·戴蒙仍旧每天都在工作。从镜头里看,她表情生动,精神不错,与我们谈起二十多年前她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往事历历在目。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贝西时隔多年重访成都,还受邀在A4美术馆做了一场“观水为生”的讲座。她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也惊叹于成都人的友好和长情。在曾经熟悉的活水公园里,她不断被认出来,不断有人请求与她合影。诞生27年至今,活水公园仍在诉说着成都人与水的故事,而贝西的人生轨迹,也与水保护运动的浪潮融为一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来自纽约的贝西第一次以“游客”身份踏入成都。这位艺术家此前在美国成立了“水的保卫者”(Keepers of the Water)协会,试图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来唤起人们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但可惜的是,“没有人理解我的想法。”她略带失望,又去了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广泛了解亚洲文化。后来她喜欢登山的儿子,受母亲影响,来到北京读书,在中国学习期间,他把西南一带川藏地区跑了个遍,也邀请贝西一同前往。
彼时,成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长,母亲河府南河(即锦江)被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侵蚀,沿岸挤满杂乱棚户,成都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扭转这一颓势。贝西意外得知,治理府南河的规划包括在河边建造一个新型的公共绿地,“活水公园”的雏形便在她脑海中出现了。
如果能够在人们眼前直观地展示净化河水的过程,是不是就能提醒人们停止污染、保护好自己的河流?1995年夏天,在行为艺术家戴光郁的帮助下,贝西集结了十多位艺术家在府南河畔以“水的保护者”的名义,在现场完成了几十件装置、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展览持续超过两周,约有1万多名当地居民参与其中。一场艺术与生态的跨界“革命”就此展开。
贝西·戴蒙近期创作的以水为主题的作品。©️贝西·戴蒙
有艺术家用过滤后的污水制成冰块,堆叠于岸边任由它们融化,引发市民讨论:“为什么要浪费冰?”“这水能喝吗?”另一件标志性作品是七位艺术家将白色丝绸浸入锦江,曾经“浣花溪上见卿卿”的河水,如今瞬间就将丝绸染为脏污的灰色,让岸边观看的居民深感痛心。“那一刻,我意识到中国人深爱自己的土地”,贝西说。
“河流会告诉你该做什么”
在成都活水公园的建设过程中,艺术始终是撬动公众参与的杠杆。这些艺术实践不仅改变了河流,也推动了当地对活水公园的接纳。贝西将公园设计成鱼形,暗喻“鱼水难分”的中国传统智慧,并借此传递人类与水的依存关系。
建成后的活水公园不仅是可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地,更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府南河的污水从“鱼嘴”流入,通过沉淀池、人工湿地和曝氧池的层层净化,成为可供鱼类生存的活水,并最终回到河中。这样的公园,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此前从未出现过。
水利工程师、园林景观设计师等各方角色参与其中,语言不通的贝西反而成了联通各部门的角色,她的儿子有时会来帮她进行一些翻译工作,“我儿子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但有次他直接拍着桌子叫我回家,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贝西回忆道,“有一次连续开会12小时,从晚上到第二天的中午,结束时大家跳起舞来。没人知道这一切如何发生,但它成功了。”
她到现在还记得活水公园试运营的那一天。那是一个美好的春日时分,她和两个助手骑自行车去公园,“走进去,有一个妇女在那里卖一些小花,闻起来很香。”错落有致的植物塘、床组成了一个人工的湿地,河水顺着地形一路向下流淌,不需要任何人工手段,河水就能贯穿全园、自然净化,形成一脉活水,长年流淌不息。
贝西回忆,公园的建设中,他们缺钱、缺时间,但一切都不可思议地做到了最好,“在美国,这样的项目一般至少需要四年,在中国,我们只用了九个月。”
活水公园建成初期的过往。©️贝西·戴蒙
活水公园在1998年建成后便获得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因为这个项目的成功,贝西很快被邀请前往北京等其他城市,参与当地的河水治理。“我走遍了北京的每一条河,”贝西告诉我们,包括后来成为“北京塞纳河”的亮马河改造工程,她也曾在早期参与其中。很多城市后来都建成了一些湿地公园,有些更偏景观性,并不具备处理污水的能力,有些功能性很强,但距离城市生活很远。
活水公园兼顾了两个方面,在成都的市中心为人们创造了一颗鲜活的“绿肺”。水在其中自然流动,或喷涌、或潜伏、或泛起阵阵涟漪,通过观察水的形态,就是一堂最好的生态教育课。
二十多年后,活水公园依然是浸润人心的一处都市居心地,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人工建立湿地系统的技术,更在于它唤醒了公众对“流动”的敬畏。“活水公园的原理是那么简单,简单到孩子都能看懂,我曾经带过一群8岁孩子去参观,他们不到5分钟就明白了整个公园是怎么回事。”贝西说,“治理水就需要到源头去,而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却为此浪费数百万美元。”曾在密西西比河发源地明尼苏达州生活的她深有体会,贝西呼吁人们多去听听河流的声音:“河流会告诉你该做什么,它比人类聪明得多。”
成都活水公园的设计
活水公园不仅是一座城市公园,更是一座动态的“水实验室”。通过以下步骤,活水公园建立了一个人工湿地净水系统,将府南河的污水转化为可养鱼的活水,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00吨。
厌氧沉淀池:污水首先进入鱼眼造型的沉淀池,通过物理沉淀分离悬浮物,同时池内释放厌氧微生物来分解河水中的有机物。
流水雕塑和兼氧池:水流经花瓣状的石雕群进入兼氧池,利用重力落差形成曝气充氧,增加水中溶解氧,为后续生物净化创造条件。
人工湿地系统:由6个植物塘和12个植物床组成,种植浮萍、芦苇、睡莲等400余种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附污染物、分解有机物。
养鱼塘与氧化沟:在养鱼塘中,通过鱼类生存状态可以直观验证水质,最终,净化后的水会经过各个溪流(氧化沟)流回府南河,进入锦江。
水是跨越国界的语言
贝西对水的痴迷或许始于童年。4至8岁时,她生活在土耳其,夏季总是缺水,他们需要在浴缸里提前囤好水。后来,她将这种记忆通过艺术表达,在美国发起过清理河流运动,在中国受邀给各个城市的河水治理当顾问,在欧洲也参与过水利建设的工作,但本质上,她还是一个艺术家。即使在工程类的项目中,一些很“贝西”的艺术表达也能窥见一些端倪。
很多人初访活水公园时,最先注意到的都是贯穿整个公园的花瓣形雕塑,水由浊到清,通过一系列的花瓣形雕塑完成净化之旅。这些雕塑,就是出自贝西之手,“很多时候,在活水公园的建造中,我负责的就是坐在那里选出一块合适的石头。”
Betsy Damon的著
作《水之声》(Water Talks)。
与水的相处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漫长命题。千万年来,我们既依附、受惠于水,也污染、改变着水。在其著作《水之声》(Water Talks)中,贝西将水喻为“地球的子宫”,她认为,水承载着一种古老的生命和记忆。在西藏,她曾经探访过一个古老的村落,并在村子里喝到了一种泉水,一口被当地人守护两千年的圣泉。那水中蕴含的生命力让她十分震动,也促使她将东方哲学融入到环保和艺术的实践中。
文明在诞生时,便和水息息相关,水危机事实上就是文明的危机。贝西的许多艺术作品中都在发出善意的提醒,“当人类学会倾听水的声音,才能找到生存的答案。”
常年在中美两国实践水保护运动,贝西能感觉到差异:“中国更注重集体行动,美国人会更看重经济价值。”然而,水并不是商品,也不应该成为商品。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中,年轻人常常被手机吞噬,忘却了真实的自然,也忘却了“生命之源”并不该存放在塑料瓶中。相比之下,孩子天然就会亲近水、理解水。贝西坚信,水保护必须从教育扎根。
2022年,《水之声》出版,她对这本书的设想是“从7岁到90岁的人都能看懂”。书很快被改编成动画,并延伸出了一系列可以让孩子们亲身实践的工作坊,例如,怎么分配水?怎么运输水?《水之声》所提出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知道身体内70%是水,你会如何对待它?”
贝西·戴蒙以水为主题的作品。©️贝西·戴蒙
85岁的贝西接下来还有密集的工作安排。她之后将前往欧洲参与一座古城的水利系统改造,很快,《水之声》中文版也将上市。在此之外,她还与我们分享了最近与水相关的新作,不限于绘画、雕塑或装置,“我曾以为关于水,自己已经没什么好创作的了,但我发现我错了。”我们很难用艺术家或是工程师来定义贝西当下的身份,流水迢迢,不曾停歇。
在对话那头的屏幕里,我们看见她家客厅挂的一幅书法作品,“天壤之间,水居其多”,无论于她,还是于所有人而言,我们都被流动的水所包容、滋养。
编辑丨danz
文丨拉风
图|Jason, 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自《LOHAS Paper》Issu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