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徐冰 “皇帝的旧装”:那个人的当代艺术真的好无聊啊!
更新时间:2025-04-06 01:13 浏览量:4
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许多作品披着创新的外衣,引得众人追捧,然而其真实价值却值得商榷。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以及《天书》系列创作,便是这类饱受争议的典型。不少人面对此类作品时,如同《皇帝的新装》里的看客,即便心中疑惑,也不敢轻易质疑。但我们需要像故事中那个勇敢的小男孩一样,直面这些作品的实质。
第一次接触徐冰的英文方块字时,不少观众怀揣着对艺术的期待,试图从中找寻独特的美感与深刻的内涵。可在仔细观察后,却发现作品不仅毫无书法艺术美感,还充斥着故弄玄虚的意味。当第二次再次看到时,甚至会因“辣眼睛”的笔法而不愿再多看一眼。但令人费解的是,这样的作品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众多正经博物馆甚至地铁站名上,得到了大面积的宣传推广,在不少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艺术污染。
其实,徐冰作品所呈现的创意并非独一无二,不少人其实也有过类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只是缺少机缘被大众认知到。回想初中时期,我曾想过用拼音来创作汉字,甚至还付诸实践做了几个,但随之我就被其它新的兴趣转移了。当然,提出这种想法并非想证明自己比徐冰更早进行创作,毕竟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一个人能想到的,很可能早已被无数人思考过。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无聊透顶的创意,徐冰居然乐此不疲地玩了30多年,可以长时间的无聊,这或许就是所谓当代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
徐冰将中西文字错位混搭,若仅作为一种文字游戏,或许尚可理解。然而,徐冰却将其当作书法发明专利,不仅四处题名、展览兜售拍卖,还煞有介事地用其进行文本翻译。这种做法,如同江湖术士的把戏,试图用看似高深的符号愚弄大众。不少圈内人对徐冰的作品趋之若鹜,或许是因为其将汉字笔画偏旁与英文字母结合的新奇形式,为他们贫瘠的艺术思维带来了一丝新鲜感。但这种新奇仅仅停留在表面,从深层次来看,作品缺乏思想性,难以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
从传播文化的角度来看,徐冰的创作也未能起到积极作用。他试图通过英文方块字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可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这种所谓“国际化”的文字,既无法准确传递中文的韵味,在英文创作上也存在诸多局限。比如,当遇到超过10个单词的长词时,如何进行创作便成了难题。而在中文方面,部首组合变化极为贫瘠,只是通过怪异难堪的外形来吸引眼球,根本无法展现中文的博大精深。单纯地将中英文字结合,不仅限制了创作空间,还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难以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徐冰对英文方块字的创作持续了30多年,这期间收获了不少赞誉。但从本质上讲,这些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更像是匠人在自我构建的牢笼中自娱自乐。当代艺术应当以启迪思想、传递情感为目标,而非依靠新奇的形式哗众取宠。观众在面对各类艺术作品时,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艺术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盗铃 小红书、中国当代艺术红皮书——当代中国艺术问题现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