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篆隶互融, 正侧锋兼用,书写性与艺术性齐飞!完美了解邓石如二话

更新时间:2025-04-06 10:30  浏览量:1

(续上)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

1、篆书参入隶意

邓石如篆书的特色之一,在于融入隶书写法与笔意,此大致体现于以下三点:其一,某些笔画,诸如长横本身便蕴含隶笔之形象;其二,行笔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部位以隶法进行过渡或取代篆法;其三,书写篆书时虽以中锋为主,但不乏侧锋行笔,这与隶书的行笔颇为近似。

就第一点而言,实例在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中比比皆是,主要集中于长横画,譬如《龙虎之山篆书册》中的 “之、芷、而、灵、下” 等字,它们显然更趋近隶书横笔的写法,起笔顿按且微微下坠,右部的收笔加重并略含上扬之态,整个横画暗含一波三折之势。至于第二点,所指的是在点画连接、转折部位或者其他部位存在笔锋转换、提按等动作,而在此前的规范篆法中鲜少运用,这类技法归属于隶、楷技法,邓石如在其篆书中广泛采用,其篆书风格也因此与往昔大相径庭。

对于第三点,于小篆书写中引入侧锋笔法,此乃颇具胆识且极具影响力的尝试,为篆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别样的情韵。后两点,可视为邓氏篆书的典型技术特征,是邓氏篆书与此前书家,如王澍等篆法的差异所在,亦是邓氏篆书具备新技术特色的细节呈现。借取其他书体的技术,以契合篆书体貌与审美规律的方式融入自身的篆书创作之中,给人以行笔迅疾、举重若轻、随性无碍的感受,堪称邓石如篆书的新奇、高超、精妙之处。

2、用笔以 “正” 为体、以 “侧” 为用

此处所谓的 “正” 与 “侧”,既指向用笔,也关乎不同笔法所写出的笔墨情调。就总体的用笔以及体势而言,篆书取 “正”,隶书取 “侧”。从小篆书法的发展来观之,自秦小篆以下,历经唐李阳冰直至清初王澍等人的篆书体系,小篆用笔与体势之 “正” 已然达到极致,铁线篆致使秦篆书写近乎工艺式的描绘,一味恪守中锋用笔。

邓石如的篆法变革,主要呈现在用锋使毫的方面,邓氏充分掌控了正、侧锋运用的度与量。邓石如的创造性探索绝非凭空而生或突发奇想,他早年的小篆作品,亦是地道的李阳冰、王澍式的铁线篆法。在其中晚年的篆法探索当中,并未全然弃 “正” 用 “侧”,而是仍以 “正” 为根本,中锋依旧是原则,然而他此时的中锋却是灵活多变、饱含变化的,与先前图案式的工谨乏味的中锋法存在极大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在坚守中锋之余,邓氏篆法尽可能多地触及 “侧” 意,有时较多运用侧锋,以致诸多笔画的一侧边缘呈现出 “锯齿形”,有时则采用隶书笔法,有时直接以侧锋切入起笔,有时在笔画榫接的前后进行正、侧锋的转换,有时于折点处实施笔锋毫面的变换,即由笔锋的一面(侧锋)转为另一面(侧锋)。

如《赠肯园四体书册》篆书部分中的 “云” 字下部的 “厶”,先是中锋书写一弧,至最下部改换侧锋并迅速向上提拉,从而出现了显著的锯齿状边缘。众多下引的长笔以出锋终结,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回锋收笔,比如写于 1797 年的《四体书册》篆书册中的 “空、下、真、闻” 等字便是如此。这些写法使得邓石如的篆书具备了丰富的笔致以及多姿的点线细节变化,也拥有了有别于以往篆书的情调。

3、小篆书写性与艺术性的发掘

由于写篆技术的转变,邓石如的篆书与先前的 “二李”(李斯、李阳冰)式的篆法大不相同,也区别于唐宋至清代前期那种单调的铁线、玉箸篆法。晚明清初的小篆,其主要特征为笔法单一,线型呆滞,欠缺活力与笔情墨性。邓石如将 “书写性” 引入篆书创作,融入隶书等用笔技巧,令早已程式化、呆板的小篆 “活” 了起来、生动了起来,进而在萦纡盘绕中抒情表意,创作主体的地位在篆书之中得以鲜明凸显。

邓氏篆书的线条不再是盘旋且单调的 “铁线”,而是具备了多种情致与意韵,这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线条出现了粗细变化:

在一个字内,笔画之间存在粗细差别,在一笔之内亦是如此。邓氏并非无法写出均匀的线条,实际上其年轻时期的篆书作品正是粗细一致的铁线篆,后来作者有意摒弃这种缺乏生气的写法,转而寻求点线的对比变化。

邓氏篆书点线的一个细节特征是,不少长画的尾部呈现出粗鼓之形,恰似浑圆的水滴凝结在枝条下端,这种尾部的突起可说是邓石如篆书的特色,是其篆书点画变化生动的体现。这种浑圆突起的笔触也会出现在起笔之处,有时甚至被加以夸饰。邓篆笔画粗细的反差还体现在笔画的连接、转折等部位,集中于 “宀、冂、己” 等部件上,这是由于此类部位运用了隶法、楷法,从而产生了笔致、粗细、锋毫效应等方面的变化。

邓篆的书写速度相对较快,笔画不再一味追求精细、“到位”,许多笔画不再力求平直、对称、工稳,一些笔画特意塑造出一种波折感、涩阻感、粗朴感。其众多笔画并不追求平直或工谨安稳,不少主横笔并非呈水平之态,而是略显倾斜。侧锋行笔加之书写速度较快,致使一些笔画呈现出 “锯齿状”—— 这是侧锋拉出所导致的。自如的行笔还使得笔画起伏有些断断续续,像 “风” 字中 “几” 的右部、“人” 字的捺笔就习惯写成似断又连的笔触。

邓石如充分发挥了毛笔柔毫的特性,是以柔毫 “书写”,而非用 “硬笔” 描画篆字,这实则是发掘了篆书的艺术性和表情功能。学习邓石如篆书的赵之谦评价邓篆道:“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李阳冰)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 邓氏自谦其篆不及少温,实则是一系列的艺术探索与革新,让完白 “越过少温”,成为篆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邓石如篆书的点画用笔丰富多变,诸如笔圆势曲、笔方势直、笔圆势方等,不胜枚举。其中方笔直势类的作品堪称对唐以下、清初以上篆书的超越,如《邓石如朱晦为南康守四屏一套》、《篆书四赞屏》、《篆书周铭横幅》、《赠华南学长篆书联》等,突出了方与直的特点,邓氏此类写法源自汉碑额、汉量权题铭、《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方直势篆书,邓氏曾多次集《祀三公山碑》之字,或以其意创作篆书,足见对这类方势篆书的重视,邓篆中向下拉长的引线以及单字周边笔画的方直形态,与汉代金铭颇为相似。

纵向审视邓篆体势的发展变化,是由早年以圆曲势为主过渡到中晚年对直势的专注,他晚期 “方”“直” 势篆书所占的比例增大,许多立轴常常用笔 “曲” 而字态 “方”,再加上墨色浓重、笔画较粗,极具震撼力,如《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六屏》《庾信四赞四条屏》、《邓石如篆书心经》等作品。

对篆书书写工具及尺幅形制的拓展:

邓石如将长锋羊毫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以长锋柔毫来书写篆书,在当时可谓惊人之举,邓石如迎难而上,凭借长锋柔毫写出了犹如锥画沙、印印泥般力度十足的笔触,并且展现出古朴雄浑的气象,自完白之后,以羊毫作书愈发盛行。

晚清屠寄评价邓完白以柔毫书写篆书道:“及完白山人兴起,方才开始窥探到斯翁笔法的精妙。其所使用的长颖,不加剪截,书写完成自然瘦硬。大概是五指齐力,笔锋自然端正,毫端触纸,如同锥画沙。” 包世臣描述了邓石如的执笔之法:“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笔管随手指转动。” 这种转指驾驭长锋羊毫的技术为邓石如之后的包世臣、张裕钊、何绍基等众多书家所继承,成为碑派的重要书写技术。

邓石如的大尺幅篆书作品众多,这不但增大了篆书创作的艺术发挥空间,还极大地强化了篆书的观赏功能,例如《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六屏》。

我们将《邓石如朱晦为南康守四屏一套》、《邓石如篆书心经》、《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六屏》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邓石如朱晦为南康守四屏一套》、《邓石如篆书心经》、《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六屏》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