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尧:以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七宝阿育王塔为例谈宁波与宋代佛教艺术
更新时间:2025-03-10 13:15 浏览量:8
壹、前言
来自大陆南京市立博物馆的“北宋七宝阿育王塔”走访岛内南北三地展示,无不令人惊艳,争相欲睹,以见其庐山真面目。尤其整体金身打造的煌煌塔体,更令人屏息凝视,一一详端。事实所谓的阿育王塔,台湾岛内展示并非首次,此次南京的“七宝阿育王塔”,已是这类型阿育王塔的第三次展示。
这样地看,近十年,三次六处馆舍有关阿育王塔的展示,确实带给国人从未见有的考古文物的视觉境界,更重要的,让岛内民众增长了佛塔艺术知识的各面视界,尤其是舍利塔遗骨信仰与佛塔建造、埋藏。然而,有趣的是,众所周知,开启于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位948-978)的阿育王塔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七宝阿育王塔五十多年之间,又是怎样的历史渊源与脉络呢?
贰、阿育王塔何来
若从考古文物、考古遗址来看,阿育王塔几乎出土于今天的浙江地区,事实也就是古代的吴越国。就今天地理位置观之,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拥有今天的浙江省、上海市及江苏省南部、及福建北部等沿海的富庶之地(图3)。这样地看,阿育王塔应就是来自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尤其是第五代的忠懿王钱弘俶(929-988,在位948-978)(图4)。不过,若从史料文献来看,倒是在吴越王钱弘俶之前就有了。众所周知的一例,就是唐代玄宗朝东渡日本传戒律的鉴真大和上(688-763)(图5),虽失败五次,第六次才东渡成功。其间第二次渡船失败被救助时,就住在今天宁波的阿育王寺(图6),当然对当时的阿育王寺的阿育王塔是亲眼目见的,故在其《唐大和上东征传》一书上,就记述有阿育王塔四面雕刻有释迦前世的本生故事。即:
其阿育王塔者,是佛灭度后一百年,时有铁轮王,名曰阿育王,役使鬼神建八万四千塔之一也。其塔非金、非玉、非石、非土、非铜、非铁、紫马色,刻镂非常。一面萨埵王子变、一面出脑变、一面舍眼变、一面救鸽变,上无露盘,中有悬锺,埋设地中,无能知者,唯有方基,高数仞,草棘蒙茸,罕有寻窥。晋泰始元年,并州西河离石人刘萨诃者,死到阎罗王界,令掘出,自晋宋齐梁、至于唐代,时时造塔造堂,其事甚多。
这段记述读之,颇有意思。即一,造塔素材非我们现在自五代起,见到的金、银、铜、铁、石之类,然其色,却是“紫鸟色”,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素材?令人无法知之。不过,其二,主要的释迦前生四变本生故事内容,却是与出土物一致。再者,其三,自上而下的塔体造型描述,可说几乎一致。接着的,有关刘萨诃的一段,尤其与阿育王塔的关系,即是过往学者们探究此课题时,必定引用开展的线索。就中,安藤更生于一九六○年八月的《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图7),应是早期极权威性的此面研究开拓者(页145-167)。
不过,就中颇为遗憾的,即是目前所知的阿育王塔出土物,就是没有见到唐代及其前代的。若要勉强的说,笔者二○一四年七月七日第二次前往四川广元皇泽寺石窟第45窟,即北魏晚期开凿,其后被唐、宋修改的中心柱窟(图8),其中心柱第三层顶端四侧边各刻有一面的阿育王塔,全部八侧边,合起来八面。若统整起来,刚好是二铺刻制的阿育王塔。此窟虽是北魏晚期的中心柱窟,但在唐、宋时被加以修改,故造像多为唐代或宋代式样。因此此中心柱顶端石刻的八面阿育王塔,至多也是唐代的。事实在正面的二面阿育王塔中间,有“本路转运使崔峄与知军州事郭咨同妆佛一龛。庆历丙戌上元度一日题。”的铭文(图9)。就中,重要的“庆历丙戌”令人知是北宋仁宗年号,为1046年。这样地看,此八面刻制的阿育王塔也极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事实此层中心柱整体刻制风格,与铭文字体的大气格调,极为一致。当然,其右侧有极详尽的铭文刻记,然因该窟封上铁门,无法拍到。若能拍得,再加细探,说不定可以有更积极的结果吧!
简言之,中土的阿育王塔,文献上可追溯极早的晋代,但是塔体实物,还是五代至宋代才大量出现,至于《唐大和上东征传》详记鉴真于唐代玄宗时见到的明州(宁波)阿育王寺的阿育王塔,目前出土物是尚在等待求解中的。至于大型石造的阿育王塔,可见于泉州开元寺的广场上。
叁、宁波阿育王寺
谈起阿育王塔,众所皆知,皆会聚焦于今天的宁波阿育王寺(图10)。此地是一处拥有久远历史且是有关佛骨舍利信仰的圣地。正如唐道宣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的,西晋太康二年(281)有位名叫刘萨诃的猎人,因杀生重罪,堕入地狱,为了想逃离决心礼拜忏悔以探寻阿育王建造的佛舍利古塔。出家后名为慧达,探寻到鄮山古塔时,听闻到地中有铃声,忽然自地涌出宝塔与舍利。此座宝塔青色,高约一尺四寸(45公分),广七吋(22公分),四面开窗,表面有精细表现的诸佛、菩萨、金刚力士、僧人等,塔中悬挂有铜磬。故而此塔被安置于木塔中,同时涌出的舍利便埋纳于木塔底层中。梁武帝普通三年(522)为复兴古迹,便建造木造佛塔,整备伽蓝,号称阿育王寺。这个,就是今天大家前往的宁波阿育王寺所在地,事实在入口处便有详实简介,要旨即是此寺开山祖师为慧达。其后,晋义熙元年(405)始建塔亭,宋元嘉二年(425)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规模初具。前述的梁武帝时,除兴建殿堂楼阁,并授赐寺《阿育王》(原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图11),历代帝王皆崇拜。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据守宁波在内的浙江地区统治者吴越国的最后第五代王钱弘俶(在位948-978),不仅归依阿育王寺的舍利信仰,还仿效阿育王故事,制作八万四千的舍利小塔,广布于吴越国境内。今天,浙江省各地五代至宋代建造的舍利塔地宫出土的金属制小塔,大约二十至四十公分,即是钱弘俶当年打造的八万四千塔的一部分,而且还有〈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铭文,而且其造形正如前《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述的。再者,本文开头述及的,国人近十年三次六处馆舍的阿育王塔展示,即杭州西湖畔的雷峰塔出土银制五代阿育王塔,此次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木胎金身阿育王塔,事实即是因缘于此而出现的。特别是,雷峰塔于民国十三年(1924)倒塌时,出土了钱弘俶刻印纳藏的重要《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图12)。
肆、北宋七宝阿育王寺
此次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木胎金身且缀满宝石的〈七宝阿育王塔〉(图13),是过往罕见不在浙江地区出土的。换言之,北宋起,阿育王塔因其统治,走出吴越国的浙江为主地区了。
西元九百六十年,赵匡胤定都开封,建立大宋起十国相继结束。南唐李煜于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年,即开宝八年(975)带着〈栴檀释迦瑞像〉于滋福殿献上并归顺。此像今虽不存,然而当时于永观元年(983)入宋的日本东大寺僧奝然(938-1016),据云在开封启圣禅院见到自滋福殿移来安置的此铺〈旃檀释迦像〉,于北宋雍熙二年(985),便请浙江台州的佛师张延皎、延袭兄弟制作同款式的〈释迦如来立像〉(图14),于宽和元年(986)带回来日本,安置在今天京都的清凉寺。三年后,吴越国钱弘俶(929-988)则于其弟,即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三年(978),与当时两浙僧统,且其后奉太宗之诏,修《宋高僧传》的赞宁护持僧一起带着〈阿育王寺舍利塔〉前往开封,同于南唐李煜于开封滋福殿谒见北宋皇帝太宗,并献上〈阿育王塔〉,且誓言归顺北宋。换言之,是年(978) 钱弘俶的滋福殿谒见,北宋才首见及吴越国的阿育王塔。然而,三十三年后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便在南京的长干寺塔基下,纳藏今天见到在台湾展示的这铺〈七宝阿育王塔〉。不用说,北宋是模造自吴越国盛行的阿育王塔而始有的,只是制作材质上更为精美高贵,以木胎金制,整体布满各种宝石而成。不过,话说回来,到底是北宋建国已达半世纪多的五十一年。王朝底定,府库渐积,可以更上为之。事实历代新生王朝,在政治上可以一开新政新法,别于前代,然而艺术、文化上,仍是承继前朝遗绪为多。历代王朝的更迭,皆是争战而来,故王朝初期皆财政不丰,且缺失人才,要独创新境艺术实有不易。一般言,半世纪,甚而一世纪之后,始有新现,是为常律。
事实宋代的佛教兴起,亦得之于五代吴越国的各面努力成果与淀积基础。五代十国时,仅浙江东南隅吴越国最为稳定,且有计划地发展佛教,因于其前的动乱,佛教典籍损坏极多。时,钱弘俶派了商贾、专人、高僧等前住日韩搜罗已佚失的教典文献,经数年努力,已是当时佛教经典图籍极丰富之地。而此,也是其后淀积起北宋天台宗于宁波天封塔附近,建立了其后著名的天台净土教中心延庆寺(图15)。据云,当时是达有一万人以上的念佛会员,成为念佛结社的总本山。事实这座延庆寺,其前身即是钱弘俶时代创建的报恩院。
再者,在僧团的人才上,也是多来自吴越国的。像前述的,与钱弘俶一起前往开封谒见宋太宗的护持僧赞宁,不仅是当时吴越王钱镠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北宋太祖闻其名,乃召至京师,礼遇优隆。太宗时更迎入大内问法,赐号通慧。敕往天寿寺,诏修《宋高僧传》凡三十卷,以及撰《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等重要专著。
伍、水陆法会及其水陆画
众所周知,国内每年七月、十一月起,各地道场都会举行盛大的水陆法会。谈起水陆法会,不用言,宁波是其源头,更是圣地。
宁波市东南郊外有一大湖,名叫东钱湖(图16),这里就是南宋史氏望族的大根据地。时任三朝宰相的史浩(1106-1194)便在东钱湖畔盖了一座著名的月波寺,加以在此地的明媚风光,一下成为宁波极为重要的佛教寺院。史浩曾经走访金山寺(江苏省镇江市),因此下定决心复兴梁武帝于该寺创始的盛大水陆法会。淳熙五年(1178),为了在东钱湖畔举行水陆法会,便在月波山创建慈悲普济寺,并亲撰《水陆法会仪文》四卷,每年在此举行四次水陆法会。百年后,《佛祖统记》的作者,著名的天台僧志磐即在月波寺,重新再作新的《水陆法会仪文》六卷。这个,就是今天现存的《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图17)。事实今天各地举行的水陆法会,就是基于此部仪文而来的。
相对于当时宁波东钱湖畔寺院盛行的水陆法会,就需法会中忏法仪礼的各类诸神图像画作,也就是熟知的《水陆画》(图18)。不用言,当时以宁波延庆寺为中心发展出的天台净土教,亦盛行此类天台佛画画作工坊的诞生与制作,总称为宁波佛画。画作主题多为阿弥陀三尊三像(图19)、阿弥陀净土图(图20)、十王图(图21)、罗汉图(图22)、佛涅槃图等,与密教有关的为多,且为当时的遣宋僧、商贾带回日、韩。所谓的水陆画,即是当时佛、菩萨、罗汉等为首,再加护法神、星宿神、十王等诸神的总称。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涅槃图〉(图23)的代表作,在画面右下有〈庆元府车桥石板坊巷陆信忠笔〉的签字知,宁波是在庆元元年(1195)被称为庆元府,故此画作是在其后的南宋之作。事实当时的车桥石板巷是当时来访宁波日本船驳进出停靠的附近。此工坊的画师就是著名的“陆信忠”。
图21 十王图 陆信忠笔
图22 十六罗汉图 金大受笔
图24 十王图 金处士笔 (选一张)
图25 五百罗汉图 (选一张)
在这车桥附近,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十王图〉(图24),知有佛画师“金处士”,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十六罗汉像图〉,知有佛画师“金大受”的制作工房。再者,国人喜到京都旅游,几乎会坐公车可到的大德寺,皆知有宋代著名的〈五百罗汉图〉(图25)。事实这百幅的罗汉名画,是南宋时代自淳熙五年(1178),花了十年才描绘完成。当初就是奉献供养在宁波东钱湖附近的惠安院。每一幅描有佛教故事、佛教史上事件、寺院的僧侣集体生活等,各种题材中皆有生动的罗汉形样。部分的画作中,还有金泥书写的铭文。今天,大德寺有八十二幅,明治时代跑到美国的有十二幅,全部九十四幅,透过今天的新科技,知有近半数是有铭文。铭文中,令人知晓供养人、劝进僧人名字、画家、制作年代等,若加以深究,当可知晓淀积起宁波佛教及其在地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与实况。
陆、小结
若由上述知,展示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大宝阿育王塔〉,实是渊源于五代十国吴越王钱氏一族,尤其是钱弘俶于今天宁波开启的佛教舍利信仰。之后,因于九百六十年北宋王朝的开启,不仅直接汲取接收两浙地区的吴越国佛教文化,更走向之外更大地区的佛教盛世开启,尤其是天台净土教兴盛的天台山延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