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东北大鼓的传承交响曲
更新时间:2025-04-07 10:49 浏览量:1
邱淑华每周都到哈尔滨建工小学给孩子们授课。
红楼妙曲点燃非遗传承星火
“《红楼梦》一支支美妙的曲文,警唤醒人心。”近日,浑朴苍劲的三弦声穿透黑龙江省评剧院剧场,著名评书、鼓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携东北三省12位东北大鼓传承人组成的“十二钗”,以新编东北大鼓《金陵十二钗》拉开了2025年第二届东北大鼓展演的帷幕。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既是对经典名著的现代诠释,更是一场关乎非遗存续的传承实践。
当传统鼓板与电声元素碰撞,当白发戏迷与“00后”游客同席,这场持续110分钟的视听盛宴,折射出东北大鼓在新时代的破局之道。
“我们是来哈尔滨旅游的,看到这个剧场门前很热闹。一打听,说是有东北大鼓展演!我们从来没看过东北大鼓演出,就立刻买票来体验一下。”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00后”游客袁云莹和朱嘉彬分享观看感受时,开心地手舞足蹈:“票价真惠民,30元就体验了有上百年历史的民间文艺瑰宝,哈尔滨真是‘宝藏之地’!”
而哈尔滨“90后”观众宋维和隋畅,则被南北文化交融的魅力折服:“用东北大鼓演绎‘金陵十二钗’,新颖、好看,没想到非遗也能这么‘潮'!这种跨省展演对非遗保护工作,有很好的交流、促进作用。东北大鼓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年轻人也愿意加入保护、传承之中。”
在哈尔滨成功举办的此次展演活动,汇聚了黑吉辽三省的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辅导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邱淑华欣慰地表示:“我们精心打造东北大鼓版的《金陵十二钗》,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样一个优秀的曲艺曲种。想让大家知道,东北大鼓不但能在民间表现金戈铁马的长篇‘大书’,更能在大舞台上诠释好《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正可谓‘雅俗共赏’。”
著名评书、鼓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中)专程来哈助力展演。
“百年瑰宝”的创新方程式
在邱淑华眼中,东北大鼓是打开黑土地三百年记忆的“密钥”:三弦伴奏的“九腔十八调”藏着闯关东的悲欢离合,梨花大鼓的刚劲糅合了东北民歌的泼辣,说唱相间的表演形式如同流动的“地方志”。
“东北大鼓流传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了,它一度是东北地区的第一大曲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听众大批转移,鼓声渐趋式微,甚至面临生存危机。2006年,东北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契机。”邱淑华说:“在保留艺术本真的同时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够留得住、传得远。”
“既要抓住老戏迷的耳朵,也要同频年轻人的心跳。”邱淑华在改编东北大鼓《金陵十二钗》时,在一头、一尾创新设计了两段“大鼓歌”形式的群唱,并在传统伴奏中融入电声元素,更是将十几种曲牌浓缩呈现。而在精心打磨《金陵十二钗》的6年间,邱淑华团队还培养了一批新生代演员,为古老曲种输送“新鲜血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的“抢救工程”也展现了龙江激情、龙江力量。近年来,该馆积极拓展渠道,开展了“文化馆免费开放辅导”“进社区”“进校园”“线上教学”“传承人培训班”等东北大鼓传承活动近百次,传授学员近千人次;整理40部书目、杂学,录制、留存166回长篇鼓书、100多个精品唱段、40多个三弦曲牌,收藏百年历史的鼓、板、三弦9件,为东北大鼓传承发展积累珍贵资料库。
而更富创意的数字化传承也正在展开——邱淑华正在着手撰写《东北大鼓唱腔特色音乐教程》《东北大鼓三弦音乐教程》等教材,将逐腔逐段地嵌入示范视频的二维码:“扫码就能跟着传承人学艺,相当于把老师请回家。”
东北大鼓《金陵十二钗》在2025年第二届东北大鼓展演中首次亮相。
“断代”危机中的薪火“突围”
“建国初期黑龙江有800多东北大鼓艺人,如今仅剩10余位能登台演出。”邱淑华的叹息,道出残酷现实。面对“断代”的危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东北大鼓抢救、传承工程正在加速进行——
近年来,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组织编创了一批弘扬新时代的东北大鼓新作品:《师魂》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舞台,《天上人间冰雪情》《血泪遗书》《清风亭》《雁归来》《桂梅陪情》分别获黑龙江省“群星奖”表演创作金奖、黑龙江省文联首届“英华奖”等奖项。它们新颖的编创手法和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更为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活力。
2024年11月,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东北大鼓“传承人”培训班,在哈尔滨市五常市文化馆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黑龙江省东北大鼓传承人的培养。
五常市文化馆作为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东北大鼓的传承基地,创编的东北大鼓曲目《汪亚臣夜袭中马城》,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东北大鼓好作品。他们还大胆探索,建立了5个东北大鼓社会团体,培养和发掘“传承人”。
东北大鼓传承人培训活动。
“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好奇,就是希望的火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增设了非遗保护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收东北大鼓专业学生;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在哈尔滨市建工小学持续开展了“东北大鼓进校园活动”……
记者查阅《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除了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五常市文化馆两个国家级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之外,近年来,黑龙江省还涌现了6个省级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此外,还有若干地市级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在默默耕耘。
“东北大鼓是‘文化基因库’,储存着黑土地的‘情感密码’。我们要用新媒体的语言解码,用市场化的思维传播。”在2025年第二届东北大鼓展演期间举行的东北大鼓研讨会上,著名评书、鼓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黑龙江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刘彤、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以及石俊平、高云程、王建仁等省内外著名专家,道出了重振东北大鼓雄风的“破局”关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东北大鼓这团火,能够燃烧得越来越旺!”黑龙江省群艺馆馆长董春蕾目光灼灼:“东北大鼓在新时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这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将继续在白山黑水间迸发星火,让鼓板之韵在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中,激荡千里冰原,谱写出非遗传承的龙江新乐章。”
【记者手记】
在十余天的走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不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那些口传心授传统技艺的老艺人,那些在古籍中寻找改编灵感的新锐传承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基因迭代的生动现场。当东北大鼓的鼓点开始应和短视频的节奏,当三弦声里融入电子音效,这门古老艺术正在黑土地上完成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