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走,去东城看展(第三期)|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更新时间:2025-04-07 11:56 浏览量:1
菩萨立像 唐 敦煌研究院藏
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律动着原始美学的生命力,是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想象;秦木板地图的点线,勾勒出山川的标记,蕴含着先民对家国天下的认知与守望;汉代木俑的古拙造型舞动着鲜活的张力,凝结着质朴的诗意;河西魏晋画像砖以简笔描绘,定格着市井的烟火与生活的温度。庄严的壁画,通过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丰盈的彩塑,通过慈悲的面容和流畅的衣纹,将精湛的技法淋漓展现。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 秦 26×17.3×1cm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临摹榆林窟西夏第3窟普贤变 赵俊荣 1987 360.3×204cm 敦煌研究院藏
当三彩女骑的蹄声踏破黄土的沉寂,当敦煌飞天的璎珞掠过历史的星空,河西走廊便化作跨越千年的艺术长廊,演奏出丝路艺术的多元交响。在此,简约凝练的模印画像、繁复华美的藻井花砖、浓烈饱满的壁画岩彩,无一不传递着对艺术审美的热情追求。在陶泥木石间,在刀笔游走下,线条与色彩早已突破技法的局限与材质的边界,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彰显着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艺术创造力。
【绘】
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位大家临摹自敦煌壁画的作品。自20世纪以来,一批批艺术家走进敦煌,在壁画、彩塑中汲取营养,积累了大量的临摹和创作作品,丰富和开拓了敦煌石窟艺术的表现空间。
其中,韩乐然在1946年据莫高窟第257窟摹绘的《成佛图》,与其另外两幅油画作品《落发图》《听道图(乞食)》,以西方媒介重构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佛教叙事。该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重要洞窟之一,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早期的特点,兼具西域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作品以油画厚重的肌理与光影层次,复现北魏壁画刚劲的线性语言,通过凝练的色块与动态构图传递张力。
摹绘成佛图 莫高窟第257窟 韩乐然 1946 油画 63.5×90cm 中国美术馆藏
在抗战胜利后文化重建期,这组作品超越了传统临摹的复制性,通过材质与形式的跨界实验,将敦煌艺术从洞窟的残片中剥离,重构为可流通、可凝视的现代经典,展现了东方宗教美学与西方绘画技法的深层对话。
展厅中的另一件展品《燕居图壁画砖》,以朱红色勾勒边框,女主人跪坐在画面中部,身旁有四名侍女,其中三人为女主人摇扇,一人持物侍奉主人。画面上方还绘有盘、尊、勺等宴居器具,生动地再现了魏晋时期贵族女性的生活场景。
燕居图壁画砖 魏晋 35.5×16.7×5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塑】
敦煌石窟的塑像制作过程,听起来就像是一部文明交融的立体诗篇。首先,工匠们会用圆木搭制塑像的骨架,用芨芨草或芦苇捆扎出人物的大体结构,然后敷泥进行塑造。粗泥塑造人物大样,细泥塑造人物表层、五官、配饰等细节。最后,再为塑像着色。
持花菩萨立像 北魏 78×26cm 敦煌研究院藏
这尊北魏时期的佛造像《持花菩萨立像》,由敦煌莫高窟千相塔出土。菩萨立像是半浮雕形式,原为佛龛旁的胁侍菩萨,戴高冠,身材修长,头部微向前倾,面相方圆,眉目清秀,端颜庄静,头部系以模制,天衣和衣襞是后贴的,天衣、披巾和羊肠裙上的线条流畅,既有柔软贴体的质感,又富有装饰趣味。
结语:
彩陶纹饰律动着原始美学的生命力,秦木板地图勾勒出山川的标记,汉代木俑的古拙造型凝结着质朴的诗意,河西魏晋画像砖定格着市井烟火与生活温度……它们跨越时空,以多姿多彩的样态,展现出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世界。
当驼铃声远去,甘肃的艺术长卷却以文物为墨,续写着中华文明的永恒诗篇。
视频:吕露 赵春凤 张汝娴 张菁 贾文雨 张小东
音频:张汝娴
图文:中国美术馆 吕露 赵春凤 张汝娴 张菁 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