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和写实在绘画和雕塑领域“握手”——梁宗孟的跨维艺术实验
更新时间:2025-04-07 13:50 浏览量:5
一
梁宗孟老师的艺术,属于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范畴。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激变所催生的新的艺术视角、新的艺术思想、新的绘画语言和形态的历史土壤之中。
首先,梁宗孟的艺术主要地跨代了自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热抽象),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的几何抽象(冷抽象),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等风格,甚至在他的绘画中能看到立体派对人和世界的结构和解构语式。
另外,作为艺术视角宽广的艺术家,梁宗孟老师的艺术实践,又不框于任何一脉艺术流派,这里大致可以用人们评价毕加索的话,来咨论梁宗孟的艺术: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梁宗孟艺术创作的主体部分,无疑是抽象艺术,此外,他可以在一幅由色彩抽象理念而派生、由无序线条和色块所象征的隐喻式画面中,画上一枚用写实绘画技法画出的逼真苹果,不能不说这种抽象和写实画法集于一个画面的构思布局,在以往抽象绘画中难能出现,可以说这是梁宗孟老师对抽象艺术进行的最新探索的一种努力范例,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结合使这幅画的艺术寓意和力量更显彰灼。
同时,他在少部分钢笔画和少部分油画创作中,用了写实技法画了具象绘画,而在占绝对数量的抽象作品中,虽然体现了如康定斯基所追求的从主题的各种制约中解放出来,让画面上具体对象的明确形态随之消失,但是,细究梁宗孟的抽象画,还是显示了他独特的匠心所在:即,画中的抽象之形,是被类似于写实绘画中对色彩和线条优秀控制力的笔法所呈现,笔触落放、色彩调配、线条运行、油画的肌理效果,以及对画面构成关系和交互关系的点、线、面等要素的处理或者控制力,无不体现了他出色且深厚的写实绘画功底赋予的底蕴,即使说写实绘画须具备的造形能力、色彩认识能力和技法能力,他一样不弱地具备了,只不过他将这种扎实的绘画功底少量地应用到写实绘画,大部分则应用到了抽象和半抽象的艺术创作中,去表现抽离具象的趋势。
这种“抽离趋势”如抽象主义美学观念首创者,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所说: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
从审美历史变迁角度出发,可否将以往人们习惯了的对自然物的具象审美,冠以“人的第一美感”,正是在这一美感”驱使下,人们才萌发了写实绘画和具象雕塑的冲动;同理,当人们对非自然性的抽象思维和潜意识活动投去关注的目光,并出现了从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和绘画艺术风格探索角度加以理论概括,并形成新的美感论述,又在现实创作中以抽象绘画和抽象雕塑加以具体描述,能否界定这正昭示了“人的第二美感”由此觉醒,成为艺术流派中的一支,这是否可以说这是人类审美意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人的第二美感”的诞生。
只不过“人的第二美感”,不像第一美感无须后天培训是人与天俱来的,第二美感却需要相关理论擦拭,才可以获得对第二美感的认知,进而懂得审美它。但是,一个现实问题是,抽象艺术理论和画派诞生不过数十年,其观念远没有达到普及程度,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画家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不说完全懵懂,也是似是而非的。
再说梁宗孟老师,如上所述,他的艺术跨代了抽象绘画风格和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并涉足于写实艺术,具有广泛的艺术视野,其作品无疑具有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比哲学锋利比哲学生动鲜活的思想内涵、诉说冲动和表现张力,而他的写实绘画证明了,他是在汲取了写实艺术理论和技法等一整套话语体系和表现工具的前提下,才对人的抽象思维和潜意识构成的“人的第二美感”,表现出将其化为形象符号的持久的、强烈欲望和实际行动:将作为艺术家的他个人或他认识到的社会群体的、和谐或冲突的意识和无意识,以“无形之形”的艺术形态,展现于观众面前。
他的艺术特质,与他作为生命个体的特质:敏感、稳沉、大度一脉相承,观看他的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大气,又透着一股与人娓娓论道、慢慢诉说的艺术劲儿。
二
除了绘画,梁宗孟老师创作了数量不少的雕塑作品,如果说他的抽象艺术和写实绘画,基本是在各自理论框架和技法规范下完成,而他的雕塑作品,则很有意思,一部分作品属于抽象雕塑,而另一部分作品则是写实主义和抽象理念的合体之作。
我们说雕塑发展曾出现四个高峰期:中国清朝以前雕塑、古希腊、罗马雕塑可否认定为第一个高峰;意大利文艺复兴达到了第二个高峰期;第三个高峰是以罗丹为代表的时期。
而自罗丹之后,人类进入了现代雕塑时代,日益出现重构或摆脱写实风格的两种趋向,就“摆脱派”而言,他们不在追求雕塑主体的故事叙事性,或者说不再坚守基于“人的第一美感”而派生的创作意愿,而出现了以“人的第二美感”及其相关艺术理念、精神觉悟为圭臬的一派艺术家。总的说来,这些现代派艺术家,注重的是对人之于客观世界影响,而引起的内在意识波动、或者潜意识波动甚至无意识波动,用抽象和半抽象的物质符号加以表现,大体出现了表现、抽象和象征三种风格。其中较为突出代表性人物的是法国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他的地位约同于马蒂斯和毕加索对现代绘画的影响一样。梁宗孟老师的雕塑,完全的抽象作品有,但是有相当一批作品等于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合体之作——作品想表达的是赋予写实作品以一定的象征意义。
拿他的铁件雕塑作品“鱼非鱼”举例。作品反映的是一条鱼,包括鱼身、鱼眼、鱼鳍、鱼鳞、鱼翅皆面面具到,样样具在,无论构造还是轮廓看去,它无疑是一条鱼,可是,再看构成鱼身鱼鳍鱼鳞鱼翅具体部件的,却是螺丝、螺母、钢筋、法兰或其它机械配件,这又和传统写实雕塑南辕北辙了,例如传统的雕塑大致分为不锈钢雕塑、石雕、铜雕、玻璃钢雕塑、木雕甚至泥塑,都是用不锈钢、石材、铜材、玻璃钢、木材和泥为质介,应用雕刻和塑造手法,并应用镶嵌、拼镶、粘贴等技法,塑造出在观感上与塑造对象同质的逼真形象。
而鱼非鱼雕塑却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远看它是一条鱼,贴近看,却不过是杂七麻八的杂物的混合体;
其次,让这些毫无生命力的冷冰冰的铁件器件,通过作者无限奇想,构思创意,移步于艺术田园,成为构成一件艺术品的重大要素,不能不说这种移植的实际发生和所产生的艺术魅力,不能不说是创造者艺术天赋和才华的最好诠释;
再次,给这些无生命的器件赋予生命属性和象征意义,体现了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试论:
一是这个时代看似物欲横流,快要淹埋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家园,但是,作者却通过作品传递了他的执念:艺术的永恒性和精神追求不那么脆弱。虽然构成作品主体的鱼那么弱小——这样的鱼,相对于庞杂的社会来说,再渺小不过,但是,那些坚固的质地,铁器轮廓出的鱼,足以抵抗铺天盖地的急功近利的物质欲望大潮。鱼,就是作者抵抗意愿的象征物,渺小是渺小了些,但是坚韧不摧。
二是作品昭示人们,艺术的魅力不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人的艺术欲望、艺术思想、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人可以让冷冰冰的铁器焕发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足以佐证人在艺术禀赋和艺术创造力下,什么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
三是让铁器和其它器件替代蛋白质构成的鱼身、鱼眼、鱼鳍、鱼鳞、鱼翅,达成似是而非下的形神兼备的鱼,本身涉及的艺术层面的构思、选材、造型焊制过程,即是作者艰难探索、艰辛创作及其艺术激情、艺术才能大量投入的完美象征,其创作过程就体现了一种美感——当人们看这些被焊接出来的作品时,除了为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外,大概会相由心生,想到作者创作过程的点点滴滴。而梁宗孟老师一部分雕塑作品,即类似于铁件雕塑作品-鱼非鱼风格,这里就不一一示例了。
(文/锦周,来源:甘肃钢笔画艺术家联盟)
艺术家简介
梁宗孟,笔名,旷野。投身绘画艺术60多年,作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先锋艺术的旗帜性人物,其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参加国际专业美展,频频获奖,受到美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梁宗孟1955年生于兰州。自幼酷爱画画,1970年以绘画考入甘肃省歌剧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1970至1976师从于崔承珣老师,1976年从事绘画创作,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时任两届甘肃美协常务理事(陈伯希时期、朱冰时期)。七件作品连续入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参加第三届全国油画大展等,并获各种奖项,许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私人友人收藏。
参展情况:
1、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
2、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
3、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
4、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
5、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长春)(厦门)
6、2009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长春)
7、2009年7月“兰州当代艺术三十年”大展 第六届全国画展 优秀作品奖
8、1985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画展
9、1990年台湾“隔山”大奖赛画展
10、1991年中国日本合办的“中国的四季”美术大展
11、1996年第一回《步行者六人》绘画作品展(南京)
12、1998年第二回《步行者六人》绘画作品展(上海)
13、1999年CHINA46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中国上海、台湾)(澳大利亚墨尔本)
14、2000年《迁徒与回归》西北六人绘画展(北京)
15、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北京)
16、2003年中国油画对外交流展(印度)
17、台湾《隔山大奖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18、首届丝绸之路青年文化艺术节画展一等奖
19、中国日本合办的“中国的四季”美术大展铜奖
20、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荣誉金奖
21、首届“敦煌文艺奖”
出版画册编辑情况:
1、CHINA46人中国当代艺术画集
2、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甘肃油画作品集
3、《美术》画刊
4、《中国艺术》大型画刊
5、《广东画廊》画刊 中国西部实力美术家作品集
作品收藏编辑:
1、日本东京美术馆
2、台湾隔山艺术会馆
3、江苏美术馆
4、台湾霍克艺术会馆入典
5、世界当代著名画家真迹博览大典
6、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
7、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