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上手:楷隶草行篆笔墨千年的技法与艺术
更新时间:2025-04-07 16:17 浏览量:5
中国书法的魅力,可以用“以形写神,因形见义”来总结。想要让写的字不只是字,而是艺术,有笔画的形态美和质量美,那么就要通过“用笔”这一大关。
由后浪出品,何大齐老师的《书法上手:从技法到艺术》书中,讲述了我国书法五大字体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篆书从技法到艺术的学习方法。
有书法家曾讲:“笔法通,则书法通”,用笔是写字与书法的分水岭,用笔是生活和艺术的分界线。
《书法上手》系列的5本书中,从字体的历史说起,之后讲述了字体的工具、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偏旁、集字成篇、章法和款式,以及临摹参考示范等。
想要写好中国书法,有什么技巧呢?何大齐老师讲:
首先,离不开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扎扎实实地练好书法基本功,尤其是临摹古代优秀碑帖。
其次,在勤学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要注意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生活阅历等等。
最后,将临摹碑帖与创作书法结合起来,才能将临摹向自己的风格迈进,让书法结合日常书写,长此以往,所写的文字,就成为带有自身性情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单纯的临摹练字,这也是从“无我”到“有我”的进步过程。
在5种字体中,我非常喜欢隶书,如今了解了几种字体之间的关联,才知道几种字体之间的关联,也更加有信心将练书法这件事进行到底了。
1. 我国文字的发展,从“依类象形”的象形字发展而来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都属于象形字从周代起书法就列为六艺之一,篆体字符合“六书”造字原理,六书包括: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小篆在秦统一中国后成为了通行书体,篆书用笔单纯、粗细均匀、迂回盘曲,要学习篆书,先从小篆开始学起,再追溯而上。
2. 隶书改变了造字遵循的“六书”原理,变成不完全象形的象形字,成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出现了“八法”(平、竖、波、撇、捺、点、折、钩)。
隶书起源于战国后期,要是想要学习隶书建议学汉隶,因为两汉是隶书的成熟期,在魏、晋、南北朝时隶书向楷书转变,失去了汉隶自然生动的韵味。
3. 东汉是隶书的成熟时期,也是楷书的草创时期,在这期间,人们试用简单方法写楷书,行书在晋朝完全成熟。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前人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楷书的法式,同时他们还形成了新的字体——行书,东汉人刘德升总结了行书的书写技法促进了行书的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有楷书的结构,也有草书的用笔神韵。古人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跑)。”
学习楷书,重点就是学二王的字体,他们留下来的资料很少,所以甚是宝贵。
4. 在唐朝时,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楷书也在唐朝成形,成为登峰造极的存在。
楷书的书法大家有很多,比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等;唐代留下来的楷书碑文手稿也很多,所以,想要学习楷书,唐楷属于正宗。
5. 在我国各种字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草写出的草书并行。篆书的草写叫“草篆”,隶书的草写叫“章草”,楷书的草写叫“今草”,写得再狂放一些叫“狂草”或“大草”。
草书便于抒情,可以让书写者表现自己起伏变化的情绪,所以草书的艺术性大大超出了实用性,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王冠。
需要注意的是,草书也有章法,不是任意发挥地写无法辨认的“天书”。
普通人练书法,重在敢下笔,然后多去临摹,临摹时别太绷着劲儿,要放松、沉下心来。在临摹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究竟适合哪个字体,喜欢哪个字体,这样也就能找到自己书法的方向了。
有这么一套书下来,我想不但我可以好好练字,还能带着家人一起练字了呢。
#书法上手# #谷谷修# #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