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同辉指画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4-08 08:52 浏览量:3
贾同辉,1962年生于河北石家庄。
现为英国华夏文化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 名家艺术联盟签约书画家,河北美协会员,中国手指画家。
1999年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当代青年画展"获优秀奖。
2001年8月应意大利政府邀请参加第14届国际地中海艺术节。获″世界级艺术家"奖,并举办个人画展。
2002年11月应越南文化部邀请在河内举办个人画展。
2003年2月应英国文化部,中国驻英国使馆之邀在伦敦举办个人画展。
2004年与中国著名书画家全国巡展笔会,已走过二十个省,三十五个城市,文化部,文化报及全国各地媒体210家进行播报。
2005年末应邀再赴英国参加“2006中国在伦敦"大型文化庆典活动。指画作品被英国时首相布莱尔及27位英国长收藏,并邀请到剑桥小学大学讲学示范指画。
2006年随省领导赴香港参加文化活动,指画作为政府礼品。
2007年随省领导赴澳门参加文化活动,作品为指定礼品广为收藏。
2008年,受文化部派遣赴新西兰进行中国指画展览展示其作品被新西兰时总理约翰.基及其民族事务部长,奥克兰市长等收藏,新西兰中华电视网现场直播报道。
2009年应邀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各界人士收藏。
2010年2月。应台湾″辛亥百年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大展″组委会邀请赴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指画表演,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北市长等收藏指画作品。
2010年5月受文化部派遣赴加拿大参加郁金香节进行书画展览展示,指画作品被中国使馆收藏,加拿大总理哈珀办公室收藏,加国家电视台采访播报。
2011年11月。赞比亚原总统卡翁达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指画,并观看指画表演。
2013年美国原总统布什胞弟尼尔布什收藏指画。
2014匈牙利政要收藏指画。
2016年应中泰文化交流中心之邀在曼谷联展并现场指画展示。
2017年在清华美院高级研究生班进修学习四年。
2018年应法国文部门之邀在巴黎举办指画展,之后在瑞士,比利时,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巡回联展。
指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机构及全国各地各界人士收藏,并被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瑞典,突尼斯,墨西哥,智利,尼泊尔等六十多个国家驻华使馆及各界人士收藏。中央电视台七套。播放指画教学示范专题片。澳门卫视广东卫视,陕西卫视,河北卫视,青海卫视,河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几十家电视台进行播报。
以下是对贾同辉指画的传承与发展的全面分析:
传承
• 继承传统技法与气韵:贾同辉先生的指画充分秉承了传统文人画的气韵格调。在创作技法上,他有树于古韵之典,无论是画面的赋彩还是创作的技法,都遵循传统,法不离宗,艺不离本。
• 深入研究历代大师作品:他以“借古开今”和“外师造化”为基础,深入研究历代指画大师的艺术作品,从他们的技法和理念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 坚守指画艺术的纯粹性:指画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贾同辉先生始终坚守这一艺术形式,致力于将其传承下去。他深知指画艺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为作为华夏儿女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发展
• 技法创新:
• 指甲勾线的独特技法:贾同辉先生创作的指甲勾线孔雀图,精微细妙,细如发丝的塑造效果,实属稀有鲜见。这种独特的技法使他的孔雀指画作品成为当代美术惊艳时空的新经典。
• 多种指法的灵活运用:他在作画时,时而用手指,时而用指甲,时而用手掌,勾、点、压、拖、涂、抹等指法运用自如。这种灵活多变的指法运用,使他的作品既有大气磅礴的豪放感,又有精巧细腻的婉约感。
• 风格拓展:
• 题材丰富多样:贾同辉先生的指画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他不仅擅长绘制孔雀,还创作了如《金碧辉煌》《花开富贵》《腾飞五骏马》等作品,展现了他在不同题材上的高超技艺。
• 融合现代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贾同辉先生注重融合现代审美观念。他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更加丰富大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 文化交流与推广:
• 国际展览与收藏:贾同辉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英国首相布莱尔、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加拿大总理哈珀等多国政要及知名人士收藏。这些展览和收藏不仅提升了他个人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指画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
• 媒体宣传与教学:央视七套拍摄了指画教学片播放,澳门、广东、陕西、河北、青海、河南、黑龙江等卫视台也拍摄了专题片播放,这些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指画艺术。
意义
• 艺术价值:贾同辉先生的指画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指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还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传承: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指画艺术这一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传承下去,并在国内外进行广泛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