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姚俊卿:黑土地走出的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4-08 11:32 浏览量:4
生于动乱时期,他在日军铁蹄下艰难成长,初显书画天赋;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他与电影艺术结缘,30余年深耕字幕设计;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书法创作与大众书法教育,致力于推广普及书法艺术……他就是原长春电影制片厂高级字幕美术设计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原民进中央学习委员会委员姚俊卿。
1934年,姚俊卿出生于辽宁黑山。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画匠,南北二屯称其“姚画匠”。买房卖地写文书,小店商铺题牌匾,逢年过节写对联,庙会丧事涂彩绘……父亲通过这种方式谋取微薄报酬,养育五个儿女成长。
姚俊卿从小就展现出书画方面的天赋,哪怕信手涂鸦,也画得有模有样。为了让他得到专业训练,父亲找到当地在书画领域颇有造诣的老师,让他拜师学艺。然而,黑山其时正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四处动荡不安,姚俊卿只读了三四个月书便回家。等到再入校门,时间已到1952年,他已18岁了。
在黑山高中就读期间,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姚俊卿与电影艺术结缘。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派人来黑山高中外调和考核,决定招收姚俊卿入厂。然而,当时的姚俊卿有着音乐梦,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计划考沈阳音乐学院。“不过,电影在当时是极其时髦的高雅艺术,如果错失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的机会,我可能悔恨终生。”经过反复权衡,姚俊卿最终还是选择去制片厂报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尚未普及,能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可以炫耀好几年。姚俊卿幻想着,能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将是何等的荣耀。只是,当他乘绿皮火车来到长春,跨进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后,他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的距离。
报到前,姚俊卿以为自己将从事演艺事业,然而未曾想到,自己被分配到了特技车间从事字幕设计。“字幕是啥,就是片头、片中、片尾出现的片名、歌曲、演员表和工作人员名单,看似毫无艺术可言。”他毫不掩饰地说,报到时非常失望,觉得自己来错了地方。“一个充满音乐细胞的艺术家,怎么可能干字幕设计呢?”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和工作深入,姚俊卿发现字幕设计也不是容易的事,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时特技车间有三十多人,字幕组就有七人,同事们个个身怀绝技且博学多才。”此时,好高骛远的他才静下心来,琢磨如何把片名写好,把字幕布局好,让观众拥有艺术的享受。
1959年,由马烽编剧、苏里执导、李亚林等主演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全国上映,获得一时轰动。这部电影的片名正是姚俊卿所写。“我刚进字幕组,恰巧遇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征集片头字幕,当时是赶鸭子上架,没想到还真给选上了。”这是姚俊卿人生中第一次书写电影字幕,当电影在全国上映时,看到镜头中出现自己题字的字幕,姚俊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就这样,姚俊卿逐渐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字幕组站稳了脚跟,从1958年进厂干到了1991年离开,担任高级字幕美术设计师,相继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松岭》《金光大道》《沙家浜》《直奉大战》《任长霞》《索道医生》《我的二哥二嫂》等300余部影视作品设计片名和字幕。因为表现突出,在2005年中国电影100年暨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姚俊卿荣获“功臣荣誉奖”。
“只要我的生命还存,我就要以书法为圆心,将大众书法教育这个圆画得更精彩!”1991年,姚俊卿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调入长春大学任书法教授。退休后,他又受聘于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书法,还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讲授行书技法。据不完全统计,姚俊卿面授和函授过的学生达30万人。为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的作用与价值,明白书写的要领与技巧,纵使年逾八旬,姚俊卿仍深入军营、边疆、孤儿院、敬老院等传授书法技艺、赠送书法作品,还积极参与义卖义捐。
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姚俊卿个人书法作品展,这是吉林省书法家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赵朴初为其题写展名。1990年,姚俊卿为北京亚运会捐赠作品100幅;2022年,向长春电影制片厂捐赠作品113件。
如今,姚俊卿已经91岁,定居北京的他经常面向辽宁,深情地说:“我是从黑土地走出的艺术工作者,我要感谢故乡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如果他们不给我机会,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