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走向社会,讲述动听的故事——“再中国风-王心耀艺术展”
更新时间:2025-04-08 14:49 浏览量:5
“10年前,王心耀以‘中国风’的视觉讲述为阅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确立了自我个性化的视觉表达方式。10年后,当王心耀以‘再中国风’的文化姿态重返艺术现场时,虽然‘中国风’和‘再中国风’有着遥远的相似性,但在重回传统,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框架中,‘中国风’的艺术表达方式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再中国风’的视觉叙事则直接启发我们要先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在日前开幕的“王心耀‘再中国风’艺术展”上,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如是说。
王心耀在展览开幕式上
展厅现场
10年之间,王心耀从“中国风”走到了“再中国风”,不仅创造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而且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建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和构建湖北和谐的美术生态的工作中。
展厅现场
王心耀的“中国风”系列作品,虽是油画作品、用的是丙烯颜料,但画面中或黑白灰、或黑红的色彩氤氲却饱含了东方美学和中国哲学,具有厚重的“中国味道”,伫立在画作前,令人顿生苍茫浩淼之感。他的视觉图像有三个特质,一是通透开朗,有大气象、大格局,用色单纯简洁,富有强烈的民间本土情怀。二是画面充满速度感、流动感、节奏感。三是亦实亦虚、虚实相映,亦真亦幻、真情流动,抽象与表现共存,有限与无限交叉,在不规则、不确定中,本土思念和东方情怀油然而生。他激活了阅读者关于中国文化的深层记忆,唤醒了阅读者在面对不确定生存处境时的一种愉悦的精神超脱感。“他不间断地引入中国元素,又不间断地意欲构建起一种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形象的努力,这其实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复杂而又多情多义的文化情怀。”冀少峰评价道,“在变化中尽显历史的苍茫,似滔滔江水滚滚而来。”
展厅现场
王心耀是在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作为艺术管理者,他带领江汉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汤湖美术馆取得了在教学、人才培养、公共文化服务多方面成果,成绩斐然。特别是近10年汤湖美术馆的工作经历,他不仅带出了一个优秀的美术馆工作团队,更创建出多个艺术展览品牌,如汤湖新势力、汤湖三人行等,并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重要奖项。他还备受大家信赖,作为新一任“@武汉”轮值主席,继续深入而广泛地助推着@武汉艺术季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公共空间。“再中国风”既是王心耀个展的特点,也是湖北重要学术展览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近十几年中国视觉文化转型和视觉文化研究范式更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图像世界的流转中,中西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互补的深度显现。
展厅现场
因此,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表示,在《中国风》系列创作中,王心耀以新艺术观、个人语言及技术体系所构建的全新的话语谱系,是对“何为中国式当代艺术”这一时代之问的最好回答。
从这个角度说,“再中国风”展览更是一种超越,是艺术家王心耀从平面走向社会,透过画面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也是作为汤湖美术馆馆长的王心耀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用心用情用力的体现。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中国风-红no.11,布面丙烯油画,2024年,王心耀
中国风-红no.19,布面丙烯油画,2024年,王心耀
中国风no.170,布面丙烯油画,2024年,王心耀
中国风no.184,布面丙烯油画,2024年,王心耀
中国风no.232,布面丙烯油画,2024年,王心耀
画家简介
王心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湖北省美术与设计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江汉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任《幸福》杂志主编,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设计学院院长、美术学院院长,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馆书画院院长,汤湖美术馆馆长,@武汉2024轮值主席。
艺术作品《高原的祈祷》曾获“中国当代青年美展”金奖(中国国家博物馆),《老屋》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山水》入选中国第三届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风·红》特邀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山河意象》被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场馆收藏。
受邀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及私人收藏。艺术成就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史文献集》。作品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等核心期刊及报刊上。出版多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