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爷爷,每天嚼食生杏仁30颗,10年后发现2个 “隐患”,得警惕
更新时间:2025-03-10 14:03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杏仁,很多人都爱吃,尤其是追求健康的中老年人,更是把它当成了“养生圣品”。
有的人说,杏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吃了能降血脂、护血管、延缓衰老,甚至还有人觉得,多嚼点生杏仁,能润肺止咳,预防慢性病。
有人天天吃,甚至一吃就是十几年,觉得自己找到了“长寿秘方”。
可事实真有这么美好吗?长期吃生杏仁,真的就只有好处,没有风险?
有些人坚持每天嚼食大量生杏仁,十年之后,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太妙的变化。
其中两个“隐患”,特别值得警惕。
杏仁分为两种,一种是甜杏仁,也就是日常吃的坚果杏仁,口感香脆,经过烘焙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丰富,被认为对心血管有好处。
另一种是苦杏仁,主要来源于山杏的果仁,生吃的时候带点苦味,有些人觉得它能止咳润肺,所以干脆每天嚼上几颗,想通过食疗改善健康。
苦杏仁里含有苦杏仁苷,这种成分在体内代谢后会转化成氢氰酸,也就是微量的氰化物。
氰化物是众所周知的有毒物质,如果短时间内摄入过量,可能会导致头晕、恶心、甚至呼吸困难。
在一般情况下,少量摄入并不会造成急性中毒,但如果长期食用,肝脏和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慢性损害。
研究显示,生苦杏仁中的氰化物含量较高,30颗生苦杏仁就足以达到成人中毒的剂量。
虽然有些人的体质可以代谢微量的氰化物,但每天吃,吃上十年,身体的代谢负担可能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长期吃生苦杏仁,体内会不断接触微量的氰化物。虽然一次摄入的量不至于致命,但慢性中毒却是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
氰化物会干扰细胞的氧化代谢,让细胞缺氧,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对缺氧极为敏感。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低剂量氰化物的人,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头晕、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症状。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高的器官之一,如果长时间处于轻度缺氧状态,神经细胞的活力会下降,甚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有一项针对长期食用苦杏仁人群的研究显示,其中超过40%的人表现出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比如手脚麻木、头晕、乏力。
这些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衰退”,但其实可能和长期吃生杏仁有关。
更严重的是,氰化物的代谢需要依赖肝脏和肾脏,如果本身有慢性病,比如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下降,那么长期吃生杏仁,可能会让这些器官的代谢负担进一步加重,导致疲劳感加深,甚至影响身体的解毒能力。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部分会转化成硫氰酸盐,这种物质会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控制着新陈代谢、体温调节、能量消耗,如果长期受到干扰,可能会出现代谢变慢、怕冷、体重增加、疲倦嗜睡等问题。
研究显示,在碘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如果长期接触硫氰酸盐,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老年人本身甲状腺功能就容易衰退,长期吃生杏仁,可能会让这个问题加速发生,最终可能出现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甲状腺功能的研究中,长期食用富含硫氰酸盐食物的人,甲状腺异常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25%,其中一部分人最终发展成甲减,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
如果本身已经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比如甲减或者甲状腺结节,那长期吃生杏仁,可能会让病情进一步加重,影响身体代谢。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生杏仁有氰化物,那如果把它煮熟,或者炒一炒,是不是就能去除毒性,变得更安全?
确实,加热可以破坏部分苦杏仁苷,减少氰化物的释放。
但问题是,烹饪并不能完全去除所有的氰化物。
实验数据显示,即便经过高温烘焙,苦杏仁中的有毒成分仍然会有部分残留,如果大量摄入,仍然有风险。
真正安全的做法,是选择甜杏仁,而不是苦杏仁。
甜杏仁的苦杏仁苷含量极低,不会产生氰化物,在营养价值上,也更适合日常食用。
一些常见的蔬菜和坚果,也含有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或神经系统的成分,比如:
卷心菜、花椰菜、甘蓝——含有硫氰酸盐,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长期大量吃可能增加甲减风险。腰果、巴西坚果——富含硒元素,适量有益,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比如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木薯(尤其是未煮熟的)——含有生物毒素,加热不充分可能释放氰化物,影响神经系统。如果长期吃某种食物,要特别注意它的成分,避免慢性中毒的风险。
即使是所谓的“天然食品”,也不能盲目相信它的健康功效,吃得对,才是真正的养生。
[1]兰梦琪,刘绪强.杏仁:高血脂患者的得力“助手”[J].中国食品,2025